- 梁曉聲的寫作課 小學生如何寫好作文
- 梁曉聲
- 1701字
- 2020-04-14 15:53:09
篩選作文的“原材料”
這時,你們要對自己頭腦中關于雨的那些“原材料”進行選擇了,從事一項建筑工程或者新居裝修,不是也得進行選材嗎?
你們大腦的選擇功能此時發揮作用了。選擇需要進行比較。又比較又選擇,這是一件必須相當冷靜和理性來進行的事,需要你們的理性腦區主動配合。我在前邊講到過,寫作文也是一件能夠訓練和提升你們感性腦區和理性腦區配合工作的能力的事。
篩選“原材料”需要冷靜和理性。
同學們,你們感性腦區中那些關于雨的印象,有一部分不適合作為“原材料”,理性腦區這時就要協助排除。
我曾以“雨”作為文題指導一名四年級小學生寫作文。見他遲遲不下筆,我奇怪地問他為什么。
他說他想到了刮雨器。
我讓他講來給我聽聽。他便講了這么一件事:
一個周末,他的爸爸媽媽決定帶他到住在郊區農村的姥姥姥爺家。他家有車,爸爸卻說明天不能開車去,因為天氣預報說明天有中到大雨,而家中那輛車的刮雨器壞了。第二天,一家三口早早地就出門了,先乘出租車,再乘地鐵,最后還要乘公共汽車。下了公共汽車,又走了半個來小時,快中午時才到了姥姥姥爺家。而如果開家里的車去,最多一個小時就到了。讓人惱火的是,上午沒下雨,下午也只是陰天。回程又折騰了三四個小時,媽媽一路上不停地埋怨爸爸,爸爸被埋怨得火起,與媽媽吵了起來。媽媽一賭氣,轉身又回姥姥姥爺家去了……
我問:“你想寫這件事?”
心里想到的并非都是應該寫入作文的。
小學生點頭回答:“是的。”
我又問:“為什么想寫這件事?”
他說:“頭腦中關于雨的全部記憶里,這件事留給我的印象最深。”
我說:“你最好不要寫這件事。”
于是輪到他反過來問我為什么了。
我就告訴他我是怎么看待這件事的:
第一點,那一天實際上并沒下雨,因此如果硬寫,與“雨”這篇作文的文題不符,就跑題了。
第二點,如果想要通過“雨”這篇作文,諷刺天氣預報的不準確給人們的出行帶來的不便和不快,這件事當然也是可以寫的。但諷刺天氣預報的不準確,顯然并不是你寫“雨”這篇作文的目的。即使你真想寫一篇諷刺天氣預報不準確的作文,選擇這件事也還是“選材不當”。因為如果全家都懷著一種僥幸心理,坐上了由爸爸所開的刮雨器壞了的私家車,可能發生的后果比沒開私家車而路上耽誤了時間更加嚴重。吵架雖然避免了,但一家三口的冒險態度是大不可取的。那樣寫“雨”的作文,難以達到諷刺天氣預報不準確的目的。
第三點,歸根到底,這件事之所以給你留下印象,不是因為刮雨器,而是因為爸爸媽媽吵架了。如果文題改為“記一件印象深刻的事”,這件事比較符合文題。但文題明明是“雨”,這就要求所寫的某事以與一場實際下起來了的雨發生直接關系為好。
還有一名四年級小學生,以“雨”這一文題寫了這么一篇作文給我看——老師預先宣布某日全校春游,同學們自然盼啊盼的。終于盼到了前一天,這天的后半夜卻下起了雨。第二天接著下了一整天。
要勇于排除和放棄不恰當的選材。
結果,春游活動因為一場雨取消了,同學們白盼了,大家都失望極了。
他以這么一句話結束了他的作文。全篇作文,也僅僅在最后出現了兩個“雨”字。他的興奮點不在“雨”,而在一種“盼”——一種“盼”的落空所帶來的沮喪、失望。
這樣的一篇作文,也有“選材不當”的缺點。文題是“雨”的話,內容“文不對題”。文題改為“盼”,就恰如其分了。
正如我前邊講到的,面對“雨”這樣的文題,你們頭腦之中關于雨的一些這樣那樣的印象很可能紛紛擾擾地浮現了,這時就需要特別沉著、冷靜、理性地進行比較,首先將那些似乎與雨有著某種關聯,而實際上只不過沾一點兒邊的“原材料”加以排除,也就是“放過”。
克服懶惰才能寫出好作文。
親愛的同學們,我給你們的一個忠告是:某些只與雨有一點兒沾邊關系的印象,可能在你們頭腦之中留下較深的印象,正因為如此,更要理性而又果斷地予以排除,不可以由著最初的興奮點提筆便寫。那樣寫來雖然較為順利,但通篇作文的內容往往只與文題沾一點兒邊,又怎么會是一篇好作文呢?人的大腦還有一種懶惰的習慣——明知簡單的選擇絕不是好的選擇,出于應付心理,反而經常作出簡單的選擇。而我們討論怎樣寫好一篇作文,也正是要教你們克服這種懶惰的習慣。人的大腦的懶惰習慣如果不從小就開始克服,長大后想克服也很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