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育,從培養孩子畫畫開始
- 程笑冉
- 1965字
- 2020-04-14 14:17:43
04 怎樣給孩子挑選好的繪畫班?
由于我所從事的工作領域的原因,在陪孩子參加美術培訓機構的課程試聽的時候,我總會自然而然地化身為一個細心的觀察者。遺憾的是,我在一些繪畫班的課堂上,親睹過這樣的畫面:一些孩子因為沒有遵循老師板書的畫法而被批評為“畫得不對”;一些孩子僅僅是因為年幼時動作不協調將顏料灑到地板上而受到老師的責怪;一些孩子使用顏料時小心翼翼,因為擔心會被老師批評為“浪費”等。也許是因為運營一個繪畫培訓班,需要兼顧教學評估、成本評估、衛生評估等種種考核、評估,所以才會有這么多條條框框。不過孩子可不會明白這些道理,他們只會從種種跡象中覺察到:畫畫是一件很麻煩、很不自由的事。
好的繪畫班,一個基本的考量標準就是能讓孩子自由地去畫畫。不過,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繪畫班并不多。如果孩子在畫畫的時候,出現了畏首畏尾不敢大膽去畫,或者畫畫熱情不高,畫的千篇一律等這些問題,那一定不是孩子的錯,是繪畫培養方面出了問題。
一些常見的誤區主要表現在以下這些方面:
教學中過度示范
一些繪畫班會教孩子畫簡筆畫,并且這樣告訴孩子:人物的頭是用圓形來畫的,四肢是用直線來畫的。結果會是什么呢?很容易就猜到了,就是孩子畫出了千篇一律的火柴人。
許多被家長稱之為“優秀”的兒童畫,就是在這么一個標準化的“車間”,按照特定的流程生產制造出來的“合格產品”。一旦孩子掌握了這些熟練的技法,便不再樂于細心觀察事物了。他們不是在自由地創作具有個人風格的繪畫作品,而是利用學到的屢試不爽的“套路”,熟練地向人們展示繪畫技能。孩子是“繪畫大師”,他們本應創作出“藝術品”,而這實在是遺憾。
強調“對”與“錯”
一些繪畫班的老師過于強調畫面的正確性,忽略了他們的個體差異,壓抑了孩子的創造力。在課堂上,孩子被規定好了“正確”的繪畫流程,以及“正確”的繪畫方法,不允許有太多的個人發揮,只允許被動地接受灌輸。這種一味強調“正確性”的繪畫課堂,當然是死氣沉沉、了無生機。每一堂課畫一個特定的事物,課程開始先由老師進行繪畫示范,之后由孩子依葫蘆畫瓢照搬到畫紙上,最后留出很少的空間和時間,由孩子隨意添加一些背景,一幅“完整”的畫作就這么完成了。
老師們帶著嚴謹認真的態度去教學當然是好的,只是一味地鼓勵“畫得正確”,孩子當然會去關注自己“畫得對不對”,而不是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老師鼓勵什么,孩子就傾向于去做什么。
經歷過這類繪畫課堂的孩子,一旦到了自由繪畫的時候,會茫然失措。有一次,我家孩子的幾個小畫友一起畫畫,其中一個孩子畫著畫著停下筆來問我:“堅果媽媽,我這樣畫對嗎?”孩子的言外之意,就是擔心自己畫錯了。遇到這樣的孩子,我會在心里默默為他感到心疼,因為我知道他一定是被一些不該有的評判束縛住了。這個時候,我會堅定地告訴他:“畫出你心里想要的樣子,你就是對的!”他似乎有些聽懂了,我便繼續鼓勵他:“你不需要跟別人畫的一樣。怎樣畫都是有道理的。”
另外,好的繪畫課堂應該是輕松的、愉悅的、兼容并包的。即使老師在課前就做好了備課,也應該根據課堂上的具體情況對準備的內容隨時進行靈活的調整。比如,如果發現孩子對某一個話題非常感興趣,就可以進行更多更深入的探討。繪畫課堂上,老師應該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發散他們的思維,鼓勵他們去探索,如果只是“一絲不茍”地照搬流程,并不能給孩子帶來啟發。好的藝術課堂,難道不是應該充滿交流和討論,并且經常碰撞出各種隨機的、閃現著靈光的小火花么?
缺乏對感知能力的培養
我們所說的感知能力,是通過對外界觀察從而獲得信息的能力。我們所說的表現能力,是將自身的感覺表達出來的能力。因為感知在先,之后才會去表現,所以感知力的培養應該先于表現技巧的培養。不過,前者往往被忽視。
許多繪畫班的教學重點都放在了教孩子進行“畫面的表現”,很少教孩子如何去“感知”,他們甚至很少給孩子留出充分的時間和自由讓他們有機會去感知。為什么會忽視“感知能力”的培養?一是因為要提高孩子的感知能力,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夠慢慢奏效。二是因為感知能力正是我們視之為素質層面的能力,即使教育是奏效的,也很難去量化和評估。相比之下,教會孩子學會畫面表現的技巧,是比較容易在短期內實現的。當孩子學完一節繪畫課之后,給家長交來一幅“美麗的答卷”時,家長一定會喜上眉梢,直夸這個繪畫班教得真好。
但是必須說明的是,過多的表現技法會讓孩子的畫面看起來有些“早熟”。好的兒童畫一定不是充滿了各種各樣表現技巧,而應充滿著與他年齡階段相匹配的那份天真、質樸。
如果父母不能找到一個放心可靠的繪畫班,那么還是親自參與到孩子的繪畫啟蒙中去吧。因為,孩子繪畫啟蒙的“命運”,還是把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更來得踏實可靠。如果一定要挑選一個繪畫班,那就選擇一個能以孩子為主體,關注孩子、欣賞孩子,懂得不多做干擾的繪畫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