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媽媽不吼不叫讀懂兒童敏感期
- 魯鵬程
- 1514字
- 2020-04-14 14:18:14
19.咬人——冷不丁地咬人一口
——孩子咬人并沒有惡意,而是在探索,把他抱開就好了,不要懲罰他
媽媽帶著兩歲半的女兒在小區里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可不一會兒,幾個孩子就鬧起來了,原來他們在互相爭奪一朵小野花時,女兒咬了另外一個孩子的胳膊。見此情景,媽媽連忙拉開女兒上前安慰另一個孩子,示意兩個孩子拉拉手,費了好大勁才安撫好那個孩子。
后來,媽媽想起來,最近一段時間女兒似乎很喜歡咬東西,桌子、盤子、勺子、沙發坐墊、毛絨玩具……所有能放進她嘴里的東西,她都要咬一咬。媽媽為此也感到頭疼,但如今她發展到了咬人的階段,這倒真讓媽媽感到著急了。
其實,在口的敏感期中,大多數孩子都會出現“咬人”的行為。但需要首先確定,這時孩子咬人并不是故意的,也不是他不乖的表現,不能嚴厲地訓斥、吼叫甚至打罵孩子,要理解他,并采取合理的應對方式。
一般來說,孩子的這種咬人行為會隨著他的生長發育逐漸消失。不過,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可以針對不同的咬人目的來給予他引導。
5~7個月的孩子咬人,往往是因為感到嘴里不舒服,或者是由于出牙所帶來的難受感,又或者是在用口來探索。比如,有的孩子在吃奶的時候,會出其不意地咬媽媽一口,這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無法確切地識別他人的表情與反應,所以無法理解咬人是不應該的做法。
那么,這時就不要與他計較了,而是要幫助他緩解口中的不適感,滿足他想要咬一咬的欲望。可以給孩子提供各種質地可以咬的物品,比如,嬰兒口咬膠,或者是干凈、安全的各種材質的其他物品,等等。
8~14個月的孩子,已經可以自如地操控自己的情緒了,而且對有些事也能理解了。這時的孩子有時會咬父母、親人,有時則會咬其他孩子,但他同樣也是不帶惡意的,在他看來這只是一種情緒的表達。面對這樣的孩子,要明確地告訴他“不能咬人”。
有的孩子在1歲時喜歡咬人,他的媽媽每次在孩子咬她時,都會緊皺著眉頭,做出疼痛不已的表情,并提高聲調告訴孩子:“媽媽好疼!寶寶不能咬人啊,只能咬食物,不然你看媽媽疼得好難受!”每次她這樣說的時候,孩子都會看著她,雖然并不十分明白媽媽說的話,可他卻看懂了媽媽的表情,于是咬人的次數也就逐漸減少了。
采用這樣的表情和聲調,是在用肢體語言向孩子解釋,被他咬的人會感到很痛苦,孩子就能從媽媽的表情動作中體會到他人因為挨咬而感到不高興,這也能減少孩子咬人的行為。但是,在做這種表情或動作時不要用嬉笑的態度,否則孩子可能會誤以為媽媽在逗他,他也許會覺得這是個好玩的游戲,反而咬得更加厲害。所以,媽媽應該真實地將自己的感受表現出來,敏感的孩子會察覺到這種不適。
另外,還可以和孩子多做做游戲,給他提供各種物品,允許他盡情地咬,使他從中獲得咬的樂趣,從而轉移他興奮的情緒,不再咬人。比如,可以和他一起玩蒙眼辨認游戲,給他準備好小餅干、小木條、小勺子、牙膠等物品,讓他通過蒙著眼睛咬不同的物品,來辨認咬的是什么。
3歲前的孩子可能會在情緒低落時,或者自己的意志被他人違背時,又或者是想要控制他人的時候,突然用咬人來表達他的情感。比如前面事例中的那個女孩,因為和伙伴們爭搶一朵小野花,眼看自己得不到,就開始咬人。
此時,應該及時制止孩子的這種行為,可以盡快帶她離開那個發生爭執的場合。如果兩個孩子發生爭搶,也要盡快將他們分開,或者多給孩子們準備一些可玩的東西,減少彼此的爭執。
雖然孩子咬人并不是不乖的行為,但是如果孩子已經超過3歲還依然咬人的話,就要注意了。比如,有的孩子和他人打架時就會咬人,還有的孩子一旦感覺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威脅,也會用咬人來保護自己。這有可能是孩子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緒的表現,也可能是他的情緒表達出了問題,如果父母覺得自己無法處理,最好向專業醫生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