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媽媽不吼不叫讀懂兒童敏感期
- 魯鵬程
- 4349字
- 2020-04-14 14:18:08
認識并善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里的“敏感期理論”
敏感期理論是由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提出來的,盡管其源于西方教育,但卻并不是西方獨有的教育理論。我國古代的先賢們,也都產生過類似于“敏感期”的見解。
比如,我國群經之首《易經》中早就提到過與“敏感期”相類似的理念。《易經·艮卦》就提到,“時止則止,時行則動。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這里提到的“時”,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時機或時期,這句話意思是,要觀察時勢,該停止的時候就停止,該行動的時候就行動,只要動和靜、行與止都不失其時機,其前途就會更加光明。《易經·系辭傳下》也提到,“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說的是,君子把利器藏在身上,等待有利的時機而行動,又怎么會有什么不利呢?這兩處所講的意思,尤其是“時”的說法,已接近今天“敏感期”的概念。
此外,《管子·霸言》也提到:“圣人能輔時,不能違時。”《列子·說符》說:“得時者昌,失時者亡。”《荀子·仲尼》說:“時詘則詘,時伸則伸。”漢代劉向《說苑》也提到:“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這些都表明,我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關鍵的時期,在關鍵時期內采取行動,可以通過最少的努力取得最佳的效果。這些思想與“敏感期”的概念非常類似。
而最接近“敏感期”概念的當屬中國最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學專著《學記》里提到的“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意思是如果錯過了學習某種事物的最佳時期,以后即使非常勤奮刻苦,也很難再學成。這與“敏感期”或“學習關鍵期”的意義是相同的。
可見,“敏感期理論”就隱藏在兩三千年前的中國傳統經典中,只是中國的古圣先賢沒有明確地提出“敏感期”這個概念而已。
如果仔細研究分析,就會發現蒙臺梭利的兒童敏感期教育思想與中國傳統教育思想之間的關聯性非常強。
第一,二者都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蒙臺梭利敏感期教育思想,強調早期教育,就是要在孩子人生的前幾年抓住每一個發育的關鍵點,給予必要的幫助與重視,促進孩子各方面發育的順暢自然。蒙臺梭利認為,“兒童在他的敏感期里學會自我調節和掌握某些東西,正是這種敏感性,使兒童以一種極其強烈的程度接觸外部世界。在這一時期,他們很容易學會每樣事情,對一切都充滿了活力和激情”。因此,將孩子早期每個敏感期的教育緊緊抓住,教育才能更有成效。
而同樣的,中國傳統教育也非常注重這一點。我國早期完整論述家庭教育的著作《顏氏家訓》就強調要對孩子及早施教,指出“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漢書·賈誼傳》中指出“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就是,對孩子要盡早開展教育,因為人在小時候精神最專一,這時施教,就容易在孩子純凈未受污染的心靈上“作畫”,容易先入為主,教育作用十分深刻而有效,是施教的最佳時機。如果等到再長大一些后,他的思慮就會分散,教育也就會更加有難度。實際上,如果小時候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人從小就有好教養,養成好習慣,長大后自然也會一身正氣,不會輕易為歪門邪道所污染。
中國傳統教育還提到“三歲看大”,這也說明,兒童時期接受到的教育、受到的影響、養成的習慣,可以預見成年之后這個人的表現是好還是壞。
第二,二者都強調教育要適應自然規律。
蒙臺梭利的敏感期教育理論認為,自由活動是每個孩子的內在需要,也是適應每個孩子發展節奏的最佳途徑,為了滿足他們內心的需要,孩子在“工作”中可以自由選擇工作材料、自由確定工作時間。
而中國文化則強調“天人合一”的觀念,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肯定人與自然具有內在的同一性。中國文化的這種觀念,其實就是在表達對自然的尊重。老子強調“自然無為”,主張“不言之教”,其本意就是不要刻意改變孩子的天賦秉性,尊重他的自然特點,重視其自然的思想覺悟,教育的本意就是要完善他的自我人格。
同時,《學記》中也講道:“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意思就是,應該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教育,也就是抓住最佳的時機,及時施教;不超越個體本身的知識基礎與認知能力去教導,讓其按照自己的規律循序漸進,但也不能錯過時機。這也是在提醒人們,學習是有關鍵期的,需順應自然規律發展,到了應該好好學習的時候就一定要抓住時機去努力。總結來說就是,到什么時候做什么事,自然發展的規律不能違背。“揠苗助長”的成語,就是提醒人們不要妄圖打破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否則可能適得其反,尤其是在教育上,要尊重孩子成長的天性,在合適的時機施展合適的教育,才能給孩子的成長以良好的助力。
第三,二者都強調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蒙臺梭利敏感期教育提醒教育者,一定要為孩子創造一個“有準備的環境”,這個環境要以孩子為本,不僅給他足夠的安全感,還要在其中準備充足的可以促進他發展的內容,同時這個環境也要具備自由度和視覺美感,還要有一定的限制與秩序性。通過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與受教育,孩子要學會面臨未來世界及不同文化的方法與手段。
同樣的,中國文化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環境也有著強烈的“關注度”。古代的孟母之所以幾次三番擇鄰而居,就是為了給孩子選擇一個適合他成長的好環境,避免他從周圍環境中學到壞習氣,這正如《孔子家語·六本》所指出的,“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亦。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墨子·所染》也強調,“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意思是,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周圍環境的好壞會直接影響一個人品性的發展。尤其是對孩子,天性純然,好的環境才能讓他受到更多的正向影響。
可見,敏感期理論與中國傳統教育有諸多相通之處,所以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完全可以做到中西融合。讓孩子受到更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點的教育的同時,又能吸收西方敏感期教育的精華,讓兩者共通的理念相互碰撞融合,對孩子無疑是有好處的。這需要教育者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多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
對孩子開展教育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成人的細心對待,更需要成人本身做一個好榜樣。教育者的文化素養、知識水平以及談吐表現,都將成為影響孩子的關鍵因素。作為媽媽,也同樣肩負著向祖國新一代傳承文化的重任,所以若想要更好地在敏感期教育中做到中西融合,就要多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如此才能在接下來的教育中做到游刃有余,且不會出錯。
比如,推薦孩子看的經典書籍,媽媽應該了如指掌,熟知其內容,這樣不管是向孩子推薦也好還是講解也好,媽媽都將更有發言權,如果能對書里的內容進行更深入的思考與研究,對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那在以后的教育中也將會對孩子有更好的引導與幫助。
另外,有些媽媽對傳統文化有誤讀,認為一旦開始學習傳統文化,便與現代社會脫節,覺得這種學習是死板而又無意義的。我們生活在現代,要學會用傳統文化的理念來處理現代遇到的問題,要將傳統文化學活。所以,一定要親自去接觸傳統文化,而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思考,才能更好地對孩子開展教育。
第二,把傳統文化與蒙氏教育相融合。
每一種優秀的教育模式都是在與本民族文化融合中才能生根發芽進而開枝散葉的,來源于西方的蒙臺梭利教育模式,與中國的實際教育現狀也難免會存在差異,但不可否認的是,蒙臺梭利教育的理念、觀點與方法又是對孩子成長有益的,所以一個可以借鑒的解決辦法就是將蒙氏教育與中華傳統文化相融合。
比如,可以以中國傳統的方式來開展蒙臺梭利教育。將西式的教育內容,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詩歌、水墨畫等形式來展開,結合孩子了解的內容,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故事、道理來進行講解;用跳繩、跳房子、丟沙包、翻花繩、剪紙、七巧板等玩具或游戲,也能很好地實現蒙氏教育中的要求。因為蒙臺梭利所設計的教具的核心是以孩子的生命成長需要為中心,符合人類生命成長的規律,也符合人類認知產生的規律,但蒙臺梭利并沒有把所有的教具都設計出來,她鼓勵結合本土文化為孩子研發教具。所以,媽媽完全可以結合現實生活,給孩子制作、提供能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玩具和游戲等。當然,這對媽媽而言,也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就是要根據自身所學,善于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理念中的精髓進行對比融合,以傳統的正確思想理念為依據,開展更適合今天孩子成長的教育。
第三,要理性看待中西方教育的不同。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主要表現在教育理念上。而中西教育理念的交流,在本質上還是中西文化的交流與溝通。雖然,今天提倡學習兒童敏感期理論,但并不提倡完全照搬、照抄這種教育思想。因為中西文化底蘊不同,所以蒙氏教育理念中也會存在一些與中國傳統文化不同或者不相符的地方。
比如,蒙氏教育強調給孩子自由,強調成人應該給予孩子尊重,理解孩子,幫助其成長。這一點沒有問題,但是在中國傳統教育中,卻并不僅僅要求成人要尊重孩子,也同樣要求孩子遵守孝親尊師的做人原則。儒家文化對中國影響十分深刻,儒家教育重在教孩子學會正確做人的道理是原本蒙氏教育中并未著重提及的。如果一概照搬、復制蒙臺梭利原本的教育思想,就不能實現其完全意義上的中國化、本土化。
媽媽在對孩子進行敏感期教育的過程中,應適時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穿插其中,不僅要讓孩子接受更全面、更深刻的教育,也能保證中華傳統文化在下一代更好地傳承。媽媽要學會在實踐中反思,更要保證自己的教育不會變成“空中樓閣”。
在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對蒙臺梭利教育思想理念與模式的學習、吸收與借鑒,只有根植在中國文化的堅實沃土上,才能讓蒙氏教育和中國傳統教育有利結合,使之成為真正對中國孩子有意義的教育,才能使西方現代教育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不斷融合、共存。
現在,我們從高妙的教育理論中回到現實生活——如果媽媽能夠深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和兒童敏感期理論,并將這些理念運用到實際生活和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就會增長很多智慧,也會大幅提升自身修養,再面對孩子的各種“不聽話”“任性”等行為,也就不會甚至不忍心大吼大叫了。
蒙臺梭利的兒童敏感期理論當然不提倡吼叫式教育。實際上,中國傳統教育思想中也是沒有吼叫教育的,正如明代學者蘇士潛在《蘇氏家語》中所說:“孔子家兒不知罵,曾子家兒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孔子、曾子教育孩子不罵、不怒,以至孩子連什么叫罵,什么叫怒都不知道。可見,圣賢子弟,其成長環境和受到的教育是跟常人不一樣的。家里沒有吼叫,沒有打罵,沒有吵鬧,沒有憤怒……有的只是“善教”——父母懂教育,會教育,即善于教育,而且還教孩子向善。能讓孩子“不知罵”“不知怒”,是不是父母的一種修養?是不是教育者的一種自我控制能力?當然是。希望你也能從中有所感悟,努力讓自己做一個不吼不叫的好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