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3 工作任務4——Linux基本命令

2.3.1 任務目的

新星公司決定搭建屬于自己的服務器,信息中心決策層認識到,對于初次接觸到服務器技術的管理員來說,必須要熟練掌握基礎的Linux命令。因此決定開展一次Linux基礎命令的培訓,讓管理員掌握基本的Linux操作技能。

2.3.2 任務規劃

新星公司開展Linux基礎命令的培訓,培訓的內容包括:定位及文件操作命令、瀏覽及查找命令、文件管理命令、vi編輯器的使用及IP地址設置方法等。

2.3.3 Linux命令格式

掌握在Linux的命令行模式下操作,對于學習Linux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雖然Linux系統的圖形化界面也在不斷發展,但界面模式不能代替命令行模式,命令行模式功能比圖形界面功能要大得多。相比而言,命令行模式體現了如下幾個優點:執行效率高、穩定性高、節省系統資源以及比圖形界面更通用。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6.4中命令的格式如下:

命令名 [選項] [參數1] [參數2]…

選項:是對命令的特別定義,以“-”開始,多個選項可用一個“-”,如ls-l,ls-al。

參數:命令的操作對象,可以是目錄,也可以是文件,有些命令不帶參數,有些命令帶一個參數,有些命令帶多個參數。

命令名、選項及各個參數都作為命令的輸入,都是獨立的項,它們之間必須用空格隔開,而且Linux的命令都是嚴格區分大小寫的。

命令都是寫在命令提示行的后面,命令提示行如下所示。

[root@localhost~]#

其中“root”表示當前登錄用戶名,“localhost”表示計算機名,計算機名后面表示的是當前目錄,“~”表示當前登錄用戶的屬主目錄。“#”為命令提示符,若普通用戶登錄則命令提示符為“$”。

2.3.4 定位及文件操作命令

1.pwd命令

pwd命令:用于顯示當前目錄的絕對路徑,例如:

2.cd命令

cd命令:用于改變當前工作目錄,cd命令只帶一個參數,其命令的語法格式為。

[root@localhost~]#cd 目錄名

目錄名表示目錄的路徑,可以是相對路徑或絕對路徑。例如:

除了寫明目錄的完整路徑,還可采用以下常用的方式改變當前工作目錄。

“cd”或“cd~”表示切換到當前用戶的主目錄。本地用戶的主目錄是/home目錄下的同名目錄,如bob用戶的主目錄是/home/bob。root用戶的主目錄是/root。

“cd..”表示切換到當前目錄的上一層目錄,例如當前目錄為/home/bob,使用該命令可以將當前目錄移到/home。

“cd /”表示返回到根目錄,即返回到/。

“cd--”表示在最近工作過的兩個目錄間切換。

其中,絕對路徑是從“/”目錄開始的路徑,例如:

相對路徑是相對于當前目錄的路徑,例如:

3.touch命令

Linux系統提供touch命令來創建空文件,其命令格式如下:

touch 文件名 [文件名…]

不存在的文件名被當作空文件創建。已存在文件的時間標簽會更新為當前的時間(默認方式),它們的數據將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

(1)將當前的文件時間修改為系統的當前時間:

(2)新建文件:

若文件存在,則修改為系統的當前時間;若文件不存在,則生成一個當前時間的空文件。

4.mkdir命令

使用mkdir命令創建一個目錄或多個目錄,其命令的語法格式為:

mkdir [選項] 目錄名 [目錄名…]

-p選項:可同時創建目錄和它的子目錄,即:

mkdir-p 目錄名/子目錄名

(1)創建目錄:

(2)若當前目錄下無dir2目錄,在當前目錄創建dir2/Linux子目錄:

從以上示例中可以看出,一次創建多層目錄要加“-p”選項。

5.cp命令

使用cp命令可以做文件的備份,或者其他用戶文件的個人備份。可以使用cp命令把一個源文件復制到一個目標文件,或者把一系列文件復制到一個目標目錄中。命令格式如下:

在第一種語法格式中,源文件被復制到目標文件。如果目標文件是目錄文件,則把源文件復制到這個目錄中,而文件名保持不變;如果目標文件不是目錄文件,則把源文件復制到該目標文件中,原目標文件將被破壞,但目標文件名不變。

在第二種語法格式中,所有的源文件都被復制到目標文件,該目標文件必須是目錄文件,所有源文件的名字都不變。

(1)復制文件/etc/profile到當前目錄:

(2)復制/etc/apt目錄下所有的內容(包括所有子目錄)到/tmp目錄:

(3)使用通配符復制etc目錄下mail開頭的所有文件到/home下:

(4)復制文件/etc/profile到/root目錄,保持文件名及文件屬性不變:

6.mv命令

mv命令用來移動文件或對文件重命名,該命令的格式為:

在第一種用法中,源文件被移至目標文件后有兩種不同的結果。如果目標文件是某一目錄文件的路徑,源文件會被移到此目錄下,且文件名不變;如果目標文件不是目錄文件,則源文件的內容將覆蓋目標文件的內容,目標文件名不變。

在第二種用法中,所有的源文件都會被復制到目標文件,這里的目標文件必須是目錄文件,所有移到目標目錄下的文件都將保留以前的文件名。

如果源文件和目標文件在同一個目錄下,mv的作用就是重命名文件,但給文件重命名,新文件名一般不采用同一目錄下的其他文件名,格式如下:

(1)將當前目錄下的test文件移動到/home目錄:

(2)將text改名為text.bak:

7.rm命令

rm命令可刪除文件和目錄,該命令的格式為:

rm[選項] 文件名1 [文件名2…]

在刪除文件之前,最好再看一下文件的內容,確定是否真正要刪除。

-r選項:可以刪除目錄。當一個目錄被刪除時,所有文件和子目錄都將被刪除。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命令選項。

-f選項:可強制刪除文件,刪除時不會出現是否要刪除的提示信息。

(1)刪除文件主目錄下的text文件:

(2)遞歸刪除目錄:

(3)強制遞歸刪除目錄:

不給提示直接刪除dir2目錄下的文件與dir2目錄。

8.rmdir命令

rmdir用于刪除子目錄。與創建目錄類似,加上-p參數表示如果刪除一個目錄后其父目錄為空,則將其父目錄一同刪除。

(1)刪除目錄:

(2)刪除當前目錄下的dir2/Linux子目錄,如果dir2目錄為空,也刪除該目錄:

若dir2目錄不為空則保留dir2目錄。

2.3.5 瀏覽及查找命令

1.ls命令

ls命令用于瀏覽目錄的內容,命令的語法格式為:

ls [選項] [目錄]

ls命令有多個命令行選項:

-a:列出所有文件,包括那些以“.”開頭的隱藏文件。

-l:使用長格式顯示文件條目,包括連接數目、所有者、大小、最后修改時間、權限等。

-t:按文件修改時間進行排序,而不是使用文件名排序。

在ls命令中還可以使用通配符“*”、“?”,這樣可以使用戶很方便地查找特定形式的文件和目錄。

例如:

普通文件在文本界面下用白色表示,目錄文件用藍色表示。

第一列的第一個字符表示文件的類型,“-”表示普通文件,“d”表示目錄,其余9個字符表示文件或目錄的權限。第二列表示連接數,文件默認為1,目錄默認為2。第三列表示所有者,第四列表示文件所屬的組,第五列表示文件大小,第六列、七列、八列表示文件創建時間,最后一列表示文件名。

2.cat命令

cat命令可以顯示文件的內容,或者是將多個文件合并在一起顯示。cat命令的格式為:

cat [選項] 文件名 [文件名…]

該命令運行后,指定文件的內容就在標準輸出(通常是屏幕)上顯示出來。如果文件的內容很長,在一個屏幕中顯示不下,就會出現屏幕滾動,為了控制滾屏,可以按〈Ctrl+S〉組合鍵停止滾屏;按〈Ctrl+Q〉組合鍵可以恢復滾屏。

選項及其意義如下:

-v:用一種特殊形式顯示控制字符,除去LFO與TAB。

-n:顯示輸出行的編號。

-b:顯示非空輸出行的編號。

例如:

3.more命令

more命令一般用于要顯示的內容會超過一個屏幕的情況下。為了避免畫面顯示時瞬間就閃過去,可以使用more命令,讓畫面在顯示滿一頁時暫停。其語法格式是:

more[選項] 文件名 [文件名]

可在每個屏幕的底部出現一個提示信息,給出至今已顯示的該文件的百分比。可以用幾種不同的方法對提示做出回答:按〈Space〉鍵,顯示文本的下一屏內容;按〈Enter〉鍵,只顯示文本的下一行內容;按斜線〈/〉鍵,接著輸入一個模式,可以在文本中尋找下一個相匹配的模式;按〈H〉鍵,顯示幫助屏,該屏上有相關的幫助信息;按〈B〉鍵,顯示上一屏內容;按〈Q〉鍵,退出more命令。

例如:

1)顯示/etc/profile文本文件的內容:

[root@~]#more/etc/profile

屏幕在顯示滿一屏時暫停,此時可按空格鍵繼續顯示下一屏,不像cat命令那樣對不能一屏顯示的就一閃而過到最后一屏。

2)當用ls命令查看文件列表時,如果文件太多,則可配合more命令使用:

[root@Localhost~]#ls-al|more

以長格形式顯示當前目錄下的文件列表,顯示滿一屏便暫停,可按空格鍵繼續顯示下一屏內容,或按〈Q〉鍵跳離。

4.grep命令

grep命令用來在文本文件中查找指定模式的詞或短語,并在標準輸出上顯示包括給定字符串的所有行。grep命令的語法為:

grep[選項] 查找模式 文件名 [文件名…]

默認情況下,grep在查找模式時是區分大小寫的;如果不想區分大小寫,可以用選項-i。

查找模式可能是唯一的參數,如果在模式中使用了shell元字符,通常要用單引號(’)把它括起來。

grep除了可以查找固定的字符串,還可以使用較為復雜的匹配模式。要實現復雜的匹配模式,需要使用如下的表達符號:“?”匹配字符串中的一個字符;“*”匹配任意字符;“\*”匹配“*”字符;“\?”匹配“?”字符;“\)”匹配“)”字符。

例如:搜索profile文件中包含字符串“then”的行并輸出,命令行為:

[root@Localhost~]#grep then /etc/profile

2.3.6 文件管理命令

1.zip、unzip命令

使用zip來壓縮文件,使用unzip來解壓縮文件,當然也可用zip加參數-d來解壓縮。

1)壓縮單個文件:

上面的命令壓縮yp.conf文件,生成壓縮包yp.zip文件。

2)壓縮多個文件與目錄到同一個壓縮文件:

上述命令把yp.conf和yp.zip壓縮到yp-1.zip文件中。

2.gzip、gunzip命令

使用gzip命令壓縮文件,使用gunzip命令解壓縮文件。

與zip相比,gzip有以下特點:①zip命令具有將許多文件與目錄壓縮成一個文件的功能,但gzip卻不能。②用gzip命令壓縮后源文件會自動被刪除,解壓縮后壓縮包自動被刪除。

1)壓縮單個文件:

使用ls-l命令查看結果時,yp.conf沒有了,但多了一個yp.conf.gz文件。

2)壓縮多個文件:

對比發現gzip可以一次壓縮多個文件,但不能壓縮目錄,也不能將多個文件與目錄壓縮成一個文件。

3.tar命令

tar是Linux常用的壓縮與解壓縮命令,利用tar命令可以壓縮文件與目錄。tar命令通過不同的選項實現壓縮、解壓縮及其他功能。例如:

生成的壓縮包自行加上擴展名.tar。tar還可實現查看壓縮包內的文件和解壓縮。

4.rpm命令

在Linux系統中,通常用rpm命令對RPM軟件包進行查詢、安裝和刪除等操作。rpm指令的功能是通過不同的選項來實現的。

1)利用rpm命令來查詢某軟件是否已安裝,其命令格式如下:

[root@localhost~]#rpm-q 軟件名

2)查看系統中所有已經安裝的包,要加-a參數:

[root@localhost~]#rpm--qa

3)安裝軟件包:

[root@localhost~]#rpm-ivh 軟件包名.rpm

4)刪除軟件包:

[root@localhost~]#rpm--e 軟件包名.rpm

例如查看是否安裝gaim軟件、安裝vsftpd軟件可以參考以下操作:

2.3.7 vi編輯器

文本編輯器是Linux操作系統中的重要工具,在Linux系統中配置服務器的時候,會經常用文本編輯器來編輯相關的配置文件。其中,vi是使用最廣泛的文本編輯器。

啟動vi打開一個特定的文件,如/root/new文件,可以鍵入如下命令:

按〈Enter〉鍵后,進入vi編輯器界面。頂部的方框代表光標位置,底部顯示的是當前編輯文件的信息。中間的波浪號“~”是一些填充符,表示這些位置沒有內容。

1.vi工作模式

vi有3種工作模式,分別是命令模式、編輯模式和末行模式。在命令提示符后輸入“vi”和將要編輯的文件名,便可進入vi。或者只輸入vi而不帶文件名,也可以進入vi。

進入vi后,首先進入的就是命令模式,這時vi等待的是編輯命令輸入而不是文本輸入,也就是說這時輸入的字母都將作為編輯命令來解釋。如果輸入“vi文件名”時,該文件已經存在,則屏幕上將顯示該文件的內容,并且光標停在第一行的首位,末行將顯示該文件的文件名、行數和字符數,如圖2-1所示。

圖2-1 顯示該文件的文件名、行數和字符數

在命令模式下,輸入插入命令“i”或按〈insert〉鍵,或輸入命令“a”和命令“o”等都可以進入編輯模式。在編輯模式下,用戶輸入的任何字符都會被vi當作文件內容保存起來,并將其顯示在屏幕上。在輸入過程中,要想回到命令模式,按〈Esc〉鍵即可返回命令模式。

在命令模式下,按〈:〉鍵即可進入末行模式,此時在顯示窗口的最后一行顯示一個“:”作為命令模式的提示符,等待用戶輸入命令。末行模式下,按〈Esc〉鍵即可返回命令模式。

3種工作模式之間的轉換方式如圖2-2所示。

圖2-23 種工作模式之間的轉換方式

2.常見的vi命令

vi命令非常多,以下分幾類進行簡要介紹。

(1)命令模式下的命令

vi編輯器除了可以用上下左右箭頭移動光標外,還提供了其他快速定位光標的常用命令及其他常用命令。vi編輯器在命令模式下常用的命令及其含義如表2-2所示。

表2-2 命令模式下常用的命令及其含義

(2)末行模式下的命令

末行模式下的常用命令及其含義如表2-3所示。

表2-3 末行模式下的常用命令及其含義

2.3.8 IP地址設置

1.ifconfig命令

ifconfig命令可以實現IP地址的配置,此命令通常用來做臨時的測試用,計算機重新啟動后,IP地址的配置將自動失效。具體用法如下:

ifconfig ethx ipadd [netmask] [x.x.x.x]

其中ethx中的x代表第幾塊以太網卡,默認第一塊為0。ipadd代表IP地址。x.x.x..x為子網掩碼。例如:

2.修改配置文件

Linux系統中,配置文件大都多在/etc目錄下,/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是和網卡eth0的IP地址相關的配置文件。

使用vi編輯器修改配置文件:

重啟網卡,使配置生效:

使用ifconfig命令查看eth0的網絡配置信息:

在RHEL6中新增了一個NetworkManager模塊,稱為網絡管理器,是用來設定、配置和管理各種網絡連接類型的桌面工具。如果網卡配置文件中NM_CONTROLLED=yes表示設備eth0是由Network Manager圖形管理工具托管的,NM_CONTROLLED的值改為no時,IP地址配置與RHEL6之前版本系統的IP配置沒有區別。

2.3.9 拓展與提高

1.使用vi編輯器修改系統啟動級別

/etc/inittab文件是設定Linux啟動級別的配置文件,Linux系統的啟動級別有以下7種:

0表示系統關機,所以不要把該級別設置為默認模式,否則系統每次啟動以后就會自動停止,無法進入;1表示單用戶模式,只允許一個用戶從本地計算機上登錄;2表示多用戶模式,但沒有網絡服務;3表示有網絡服務的多用戶模式,直接進入命令行界面;4系統未使用該級別;5表示多用戶的圖形界面,如進入GNOME桌面;6表示系統重啟,因此不要將系統設置為這個級別。

使用vi編輯器打開/etc/inittab配置文件:

[root@localhost~]#vim /etc/inittab

Linux配置文件中,行首有“#”或“;”符號的行是注釋行,起到注釋作用,但對配置功能沒有任何影響。/etc/inittab文件中只有如下一行:

Id:5:initdefault:

鍵入“i”由命令模式進入編輯模式,將光標移動到該行,將“5”修改為“3”,其他保持不變:

Id:3:initdefault:

按〈Esc〉鍵退回到命令模式,鍵入“:”進入末行模式,輸入“wq”,然后按〈Enter〉鍵保存退出。這時就將系統的啟動級別由多用戶的圖形化界面5級別,修改為帶網絡連接的多用戶命令行3級別。

使用reboot命令重啟操作系統。

[root@localhost~]#reboot

系統重啟之后,進入命令行模式。

2.給一塊網卡配置兩個IP地址

服務器技術中,會經常遇到給一塊網卡配置多個IP地址的情況。RHEL6.4中,可以通過修改/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網卡配置文件來實現。這與RHEL6之前的各版本有很大不同。

使用vi編輯器修改/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ht0文件:

重啟網卡,使配置生效。

[root@localhost~]#service network restart重啟網卡后,網絡中的其他計算機使用ping命令可以ping通第二個IP地址了。

2.3.10 任務小結

通過本任務,可以掌握Linux基礎命令,如定位及文件操作命令、瀏覽及查找命令、文件管理命令等;掌握如何正確使用vi編輯器修改Linux配置文件;掌握配置Linux系統IP地址的技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觉县| 安平县| 长汀县| 疏附县| 洱源县| 绥阳县| 桐柏县| 浦北县| 兴国县| 黑山县| 积石山| 乐业县| 蛟河市| 富民县| 苍山县| 宁夏| 奈曼旗| 开远市| 怀来县| 工布江达县| 巴青县| 龙泉市| 红安县| 辽宁省| 沂源县| 淮滨县| 邯郸市| 上虞市| 天门市| 峨眉山市| 成都市| 扶余县| 香格里拉县| 长泰县| 罗平县| 拉萨市| 滨州市| 瑞金市| 福建省| 闽清县| 左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