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卑與超越(完整全譯本)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1322字
- 2020-03-30 09:34:21
1.生活對于我們的意義
人類生活在“意義”之中。我們一生中所經(jīng)歷的事物并不僅僅是單純的事物,更為重要的是這些事物對我們?nèi)祟惖囊饬x。即使是我們生存的環(huán)境中最簡單的事物,人類在接觸它們的時候也是從自己的角度作為出發(fā)點來看待它們的。“木頭”指的是“與人類自身有關系的木頭”,“石頭”也是“作為人類生活因素之一的石頭”。如果有人想脫離意義的范疇,而使自己僅僅生活在單純的環(huán)境之中,那么他一定非常不幸:他將與自己周圍的人喪失溝通的基礎,他的行為無論是對他自己,或是對其他人都毫不起作用,都沒有任何意義。我們一直是以自己賦予現(xiàn)實的意義來感受現(xiàn)實,我們所感受的不是現(xiàn)實本身,而是現(xiàn)實被我們所賦予的意義,或者說是我們的感受是我們自己對現(xiàn)實的解釋。因此,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說:每個人感受到的意義多多少少總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正確的,因為“意義”是一個充滿了謬誤的領域。
假如我們問一個人:“生活的意義是什么?”他很可能回答不出來。通常,人們不愿讓這個看似沒有意義的問題來困擾自己,所以總是用一些陳詞濫調(diào)的回答來搪塞;或者,人們干脆認為這個問題是沒有意義的。然而,我們無法否認,自從人類有自己的歷史開始,這個問題便已經(jīng)存在了。在我們這個時代,不僅是青年,連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們也會經(jīng)常為之困惑:“我們?yōu)槭裁炊钪可畹囊饬x又是什么?”自然,無數(shù)的事實讓我們可以斷言:通常人們只有在遭遇失敗挫折的時候,才會發(fā)出這種疑問;假如一個人的一生中沒有任何的波瀾和起伏,也沒有遇到過任何的困難和險阻,那么這個問題便不成其為問題,也不會被訴之于言詞。
在一般情況下,人類通過自己的行為來詮釋生活的意義,幾乎每個人都只把這個問題和它的答案通過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出來。如果我們觀察一個人的行為,而完全不管他的言論,我們將會發(fā)現(xiàn):他的姿勢、態(tài)度、動作、表情、禮貌、野心、習慣、特征等等,無不體現(xiàn)出他個人對于“生活意義”的理解。他的行為讓我們相信,他似乎對某種關于生活的解釋深信不疑,他的一舉一動都蘊含著他對這個世界和他自己的看法。他似乎是在用自己的行為向世人宣告:“我就是這個樣子,而世界就是那種形態(tài)”,這便是他賦予自己以及生活的意義。
生活的意義因人而異,也正因為如此,生活的意義多得不可勝數(shù)。而且,我們會發(fā)現(xiàn),每一種個體自認為正確的生活的意義可能多少都含有錯誤的成分在里頭,沒有人擁有絕對正確的生活意義;但同時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哪一種生活的意義,只要有人持這種態(tài)度,它也絕不會是完全錯誤的。所有的生活意義都在這兩個極端之間變化。然而,這些變化——或者說,不同的人賦予生活不同的意義卻有高下之分:它們中有些很美妙,有些則很糟糕;有些錯得多,有些則錯得少。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較好的生活意義具有一些共同特征,而較差的生活意義則都缺乏這些特征。這樣,我們通過對經(jīng)驗的歸納總結,就可以得到一種相對“科學”的生活意義,它是真正意義的共同尺度,也是能使我們應付與人類有關的現(xiàn)實的“意義”。在此,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真實”指的是對人類的真實,對人類目標和計劃的真實。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所謂“真實”。如果還有其他的“真實”存在,它也和我們沒有關系,我們無法知道這種“真實”,這種“真實”也因此是沒有任何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