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期的煩“腦”
- (美)弗朗西斯·詹森 艾米·艾利斯·納特
- 7652字
- 2020-03-27 22:02:09
引言 讓人抓狂的青少年
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我的大兒子長得很帥氣。一天,他去朋友家玩。但我萬萬沒有想到,兒子回來時,他那一頭紅褐色的漂亮頭發愣是被染成了黑色。我內心一陣慌亂,卻什么也沒說。
“我還想做挑染,弄幾縷紅色的頭發。”他若無其事地說。
這下我徹底無語了。眼前的這個愣頭青真是我的孩子嗎?那一年,安德魯15歲,在馬薩諸塞州一所私立高中讀十年級。雖然我試圖理解他的各種奇怪行為,但安德魯這一年來的變化實在太大,我都有點不認識他了。身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在哈佛大學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從事神經學研究,同時在波士頓兒童醫院(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開展臨床治療。我離婚了,一個人拉扯兩個十來歲大的兒子。工作讓我無法時常陪伴在孩子身邊,略感愧疚的我下決心盡力做個好媽媽,畢竟我一直在研究大腦發育,孩子的頭腦和我的專業息息相關。
我的大兒子原來挺乖巧、挺讓人省心的,但他現在決意改變自己,成了一個讓我有些看不懂的孩子。我猜不透他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安德魯原本在一所校風很傳統的中學讀初中,那里的學生著裝比較正式。他現在就讀的高中在各方面都非常前衛,學生的穿著打扮很另類。安德魯最好的朋友把自己的頭發染成了藍色,還搞了一個沖天炮發型——該校校風由此可見一斑。這是我必須直面的問題。
我深吸一口氣,平復了一下心情。我知道,這時候對他發火只會讓他心生抵觸,這對誰都沒有好處。至少他還愿意告訴我他想干什么。我意識到這是一個介入的好機會,于是抓住了它。
“與其讓廉價的染發劑損傷你的發質,不如讓我的發型師幫你做挑染吧,你看怎么樣?”我向兒子提出建議,告訴他我愿意為他埋單。安德魯欣然同意。我的發型師自己就是一個朋克搖滾迷,所以在為安德魯挑染頭發的時候很用心。這次染發的效果實在是太好了,以至于兒子的女友也想把自己的頭發染成那個樣子。不過,她是自己動手的,效果可想而知。
我兒子的這段成長經歷并不平坦。現在回想起來,我才意識到,它顛覆了我對兒子的許多固有認識。(我沒看錯吧,他屋里好像有一坨看起來像堆肥的東西,難道這是他換下來的臟衣服?)安德魯似乎被困在一個介于兒童和成人之間的發展階段。雖然他依然很難控制自己多變的情緒和沖動的行為,但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他都更像大人,而非孩子了。他不停地尋找自我,嘗試不同的穿衣風格和發型便是該過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是一個以神經學研究為專業的母親,自以為對孩子頭腦里發生的一切了如指掌。顯然,我錯了。我連孩子的頭發會變成什么樣都無法預測!所以,作為母親和科學家,我下決心找出這些謎題的答案。我不得不這么做。
那時候,我工作中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嬰兒的大腦。我還掌管著一個實驗室,其研究課題主要是癲癇和大腦發育。此外,我還在做轉化神經科學研究,希望能把基礎研究成果盡速轉化成可以用來醫治腦疾病的臨床療法。突然間,我發現了新的研究對象,那就是我的兩個兒子。我的小兒子威爾只比安德魯小兩歲,不知道他再長幾歲又會出什么狀況。我覺得自己準備得很不充分。安德魯幾乎是在一夜之間變得好像換了個人似的。我知道,他骨子里還是那個聰明懂事的好孩子。所以,我更需要搞清楚到底發生了什么。不讓人省心的青少年看起來就像外星人一樣。為了摸清他們的底細,我一頭扎進相關研究文獻中,希望這些知識能幫助我和孩子們平穩度過這段不平靜的發育期,能讓孩子們更順利地長大成人。
有關青少年的腦科學研究是近十年才慢慢受到重視的。神經學和神經心理學以往主要研究人生的兩端:一頭自然是嬰幼兒,一些有關嬰幼兒大腦發育的課題,如學習障礙和早期環境豐富化,吸引了大量研究資金投入其中;另一頭則是老人,像阿爾茨海默病這類老年神經疾病也是研究熱門。僅僅數年前,科學家在青少年腦科學研究上投入的財力和人力還比較少,研究成果自然也不多。我們曾錯誤地認為,孩子在進入幼兒園時,其大腦發育就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了。所以,在過去二十多年里,許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智力發育的賽跑中搶先出發。他們買了許多像《小小愛因斯坦》(Baby Einstein)和《小小莫扎特發現套裝》(Baby Mozart Discovery Kits)這樣的智力開發工具,給孩子開小灶。至于青少年的頭腦,大多數人則認為,它應該和成人的頭腦很相似,只是還差點火候。
但這種看法是錯誤的,而且大錯特錯。關于青少年的大腦和行為,社會上還流傳著很多根深蒂固的錯誤認識:他們之所以沖動和情緒化,是因為大量激素在其體內涌動;他們之所以叛逆、不聽話,是因為這些孩子想把自己變成刺兒頭,想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青少年偶爾偷偷喝點酒,哪怕是喝得酩酊大醉也沒關系,因為他們的大腦很容易恢復,喝酒不會造成任何永久性損傷。還有不少人覺得,人的智力和才華(以及偏文還是偏理的傾向)在青少年時期就固定下來了,以后永遠都不會改變。
這些認識都是錯的。青少年的大腦處于一個非常特殊的發育階段。讀完本書后,大家就會發現,在這個階段,青少年有其獨特的不足之處,但也有強于成人的地方,而這些長處恰恰是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的。
有關青少年大腦發育的研究剛剛起步。這方面的文獻看得越多,我就越是覺得,把成人的神經生物學理論硬套在青少年身上是不可取的。我發現,無論是機能、大腦結構之間的連接性,還是具體能力,成人和青少年的大腦都存在顯著差異。但大多數家長,至少是那些沒有神經科學專業背景的家長并不了解這些科學新發現。許多家長、監護人和老師被孩子搞得暈頭轉向。和我一樣,他們被氣壞了,并感到困惑、受挫。最需要了解相關科研成果的正是他們。
青春期的故事
我的小兒子威爾16歲時拿到了駕照。他以前很少讓我操心,但這很快就成為歷史。拿到駕照數周后,威爾開始駕車上學。他有一輛1994年版的道奇無畏,這輛車雖然有些舊,但卻很大、很安全。一切看起來似乎還不錯。一天早上,他和往常一樣,于7點30分開車離家,打算在7點55分前趕到學校上課。7點45分,我剛要出門時,威爾突然打電話說:“媽,我人沒事,但車報廢了。”謝天謝地,他至少還知道先打個電話給我報平安,但腦海中浮現的車禍景象還是把我嚇出了一身冷汗。“我馬上就到。”掛了電話,我立刻驅車趕往威爾的學校。幾輛警車閃著警燈,停在學校門口。到底發生了什么?原來,在把車開進學校前,威爾需要左拐,穿過對向車道的車流。他以為自己能夠找到空隙鉆過去。誰知一輛外形彪悍的福特F-150皮卡疾馳而來,事故就這樣發生了。駕駛這輛皮卡的是一個23歲的建筑工人,他正趕著去上班,才不會像我這種當媽的,急踩剎車,給沒規矩的毛頭小子讓路。幸好,1994年生產的安全氣囊在12年后沒有失靈。
威爾窘窘地杵在校門口,身邊是那輛徹底報廢的道奇車。老師和同學不停地從一旁經過。把自己的糗事暴露在全校師生面前一定讓威爾感到十分難堪。對他來說,這次事故算得上是一個沉痛的教訓。在這場路權爭奪戰中,我的兒子和那個開福特的小伙子都毫發無傷,真是謝天謝地!
他到底是怎么想的?我腦中條件反射似地閃現出這個問題。
但我很快就反應過來:天哪,我腦子里怎么又冒出了這個念頭。
不過,這次我很快就平靜下來。我已經了解了很多相關知識。我知道,和安德魯以及其他青少年一樣,威爾的大腦尚未發育完全。當然,他已經不是小孩了,但他的大腦還在發育、變化和成長。安德魯的巨變讓我夜不能寐,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對青少年頭腦的認識。這時我才意識到,關鍵問題不是他們的頭腦已經擁有哪些機能,而是還缺少哪些機能。
青少年的大腦是個了不起的人體器官。我們稍后就會看到,它能產生巨大的刺激,學習能力也相當驚人。格蘭維爾·霍爾(Granville Stanley Hall)是兒童研究運動的發起人。1904年,他在描述青少年的朝氣蓬勃時寫道:
這是人生最好的十年1。對于大人實施的各種最佳教育舉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反應最快。在這片心靈土壤中,只要是種子,無論好壞,都能深深扎根、繁茂生長,并迅速結出碩果。
霍爾樂觀地看待青少年時期,認為這是“想象力的誕生地”2。不過他也認識到,這一令人興奮的發育期同樣充滿著各種危險,如沖動、冒險、情緒大幅波動、缺乏遠見以及缺少判斷力。但霍爾無法預見到,在今天的社交媒體和互聯網環境中,青少年能夠接觸到的危險急劇增加。我耳聞過許多青少年的瘋狂舉動,這些故事來自我的朋友、同事,以及來聽我講座的家長和年輕人。讓我挑幾個給大家講一講:一個女孩偷偷開著父親的摩托車出去兜風,結果一頭撞在路邊圍欄上;一些孩子玩時髦的“仆街”游戲,他們面部朝下,將身體兩端架在一些危險的地方,如陽臺欄桿上,并盡力挺直身體,讓自己看起來像一塊木板,然后請朋友拍照上傳;還有更可怕的,一些孩子請自己的眼睛喝伏特加,他們打開瓶蓋,將瓶口對準自己的眼睛,然后仰起脖子,讓眼球浸沒在濃濃的伏特加里,以此來尋求刺激;更有甚者,為了通過兼職工作的入職體檢,一些抽了大麻的孩子竟然喝下稀釋的漂白劑,以為這樣就能消除尿液中的大麻成分。
環境會對青少年的大腦持續產生生理影響。即便他們長到二十幾歲,這種影響都不會結束。所以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喜憂參半的成長階段。無論和兒童相比,還是和成人相比,青少年的大腦機能以及大腦對外界的反應模式都有所不同。這與他們經常表現出來的沖動、不理性和執迷不悟大有關系。
我們對青少年的了解并不徹底,這部分歸咎于成年人,因為我們給年輕人發出的信號相互矛盾。男孩發育后長出了胡子,女孩發育后胸部漸漸隆起。大人們想當然地認為,體貌和成人差不多的青少年也應該具備和成人一樣的行為能力,所以也就順理成章地把他們當作成人來對待。二十不到的青年可以參軍打仗,可以不經父母同意結婚,在一些地方,他們甚至可以參選。近年來,在美國紐約州、賓夕法尼亞州、艾奧瓦州、密歇根州和俄勒岡州,至少有七位二十不到的孩子被選為小鎮的鎮長。法律也把這一年齡段的年輕人視為成人,特別是在他們因為暴力犯罪遭到指控,并接受成人刑事法庭審判的時候。但也有不少時候,我們依然把青少年當作孩子,至少覺得他們不像成熟的大人那樣,具備完全的行為能力。

對青少年該不該承擔法律責任,歷史上曾有過諸多爭議。
掃碼下載“湛廬閱讀”App,回復“青春期的煩腦”,回顧青少年法庭的發展史。
我們就是這樣發出矛盾信號的,對此應該作何解釋?我們能不能搞清楚這么做的原因?
過去幾年里,我在全美各地舉辦講座。聽眾里既有家長、青少年,也有醫生、研究者和心理治療師。我希望將相關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紹給大家,讓聽眾明白青少年的頭腦具備哪些優勢和風險。聽過我講座的許多家長、老師,甚至還有青少年,都希望我能以此為主題寫一本書。他們向我提出許多問題,和我分享了許多他們自己的故事,同時也希望了解如何幫助孩子或自己度過這個令人困惑的人生階段。
我撫養了兩個兒子,這段親身經歷讓我懂得,青少年并不是什么外星物種,他們只是沒有被充分了解。的確,他們既不同于兒童,也不同于成人,但這些差異是由一些重要的生理和神經學原因造成的。本書將告訴大家,青少年的頭腦為何既有獨特優勢,又有不為眾人所知的脆弱之處。我希望本書能夠成為旨在促進青少年頭腦發育的使用手冊或生存手冊。我不僅希望成人能夠更好地理解青少年,而且還希望家長能夠獲得一些可以幫助青少年成長的具體實踐建議。這段人生旅程既讓人興奮,又充滿風險,青少年很難單槍匹馬安全過關,他們需要來自家長、監護人和老師的正確引導。這樣的旅程我已經經歷過兩次。欣喜、困惑和受挫往往同時襲來。作為家長,我們要打起精神,迎接即將到來的急風暴雨。但大多數情況下,風雨會漸漸平息,家長和孩子將等來雨后的彩虹。其間發生的許多故事也將成為難忘的回憶!
差不多是在十年前,我意識到不能簡單地把青少年當成長大了的少兒,不能沿用過去的教育方式來撫養他們。于是,我下決心直面問題,改進自己的教育方法。我記得安德魯剛進高中時依舊很貪玩,即便考試就在眼前,他還是更關注體育比賽和舞會,把課本和作業晾在一邊。身為科學家的我當然知道,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你需要不畏艱難,持之以恒。于是,我捧著一疊紙,走進安德魯的臥室。我翻開他的課本,把所有章節匆匆過了一遍。我將一張紙對折,在一側寫上他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在另一側寫上這個問題的答案。
安德魯需要的只是一個榜樣、一個模板和一個整齊的學習環境。這一舉措成了他和我的轉折點。安德魯意識到,為了學習新知,他需要坐下來,安安靜靜地看書、做作業。他還認識到,趴在床上、把一堆東西攤在一旁不利于學習。為了營造整齊的學習環境,他端坐在書桌前,將卷筆刀和白紙放在面前,聚精會神地看書、做功課。他需要利用一些外部信號來幫助自己規劃學習。我擁有成熟的計劃能力,但當時的安德魯還沒有。漸漸地,他能夠一連學上幾個小時。我會時不時地觀察他的學習狀況。營造整齊且固定的良好學習環境同樣有助于利用地點來加強學習效果。研究發現,回憶所學知識的最佳方法就是回到進行學習的地方。對安德魯來說,這個地方就是他臥室里的那張書桌。
我們稍后會看到,青少年非常善于學習,他們的大腦適合掌握新知。所以,學習的方法和地點就變得非常重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安心做作業,每個家長應該都能辦到。由于孩子回家后的主要任務是做功課,即便沒有高學歷,家長也能積極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你可以幫他校對已完成的作業,檢查字詞的拼寫,或是確保桌椅的設計符合人體工程學。如果孩子非得改變自己的外表,就算你找不到合適的發型師為他做挑染,至少可以為他買來安全的染發劑。讓青少年用這些無害的工具進行嘗試,遠遠好過叛逆的他們因為父母的反對而陷入更為嚴重的麻煩。請不要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有益的嘗試。我們的終極目標是,盡量不讓這些嘗試給他們的人生留下影響深遠的副作用。我們要充分利用這段時期,挖掘孩子的潛力,并幫助他們克服身上的一些弱點。
在面對青少年的時候,我們不該嘲笑他們,不該動不動就拒絕、否定、批評他們,而是應該進行充分的換位思考。孩子們會碰到很多問題,我們總能找到可以幫助他們的情況:他們會忘帶課本回家,會因為匆匆忙忙收拾書本,把重要的筆記弄皺,還會把家庭作業的具體內容搞錯。有時候,或大多數時候,他們只是有些混亂,注意力不夠集中,忽略了周遭一些事情的重要細節。所以,期望他們完全靠自己規劃好時間、高效完成作業,多少有些不切實際。誠然,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太愿意接受家長的建議,但如果你不在他們身邊,也不試圖理解他們的想法,那么提出建議根本就無從談起。要知道,孩子們其實也會因為自己的變化無常而感到困惑,他們也搞不清自己腦殼里那個布滿褶子的重要器官是怎么運作的。只是孩子們不會把這些困擾告訴大人罷了。青少年很注重自我形象,不希望自己丟臉,而且不具備內省和自我批判的能力。
了解青少年的局限,并幫助他們渡過難關,這大概就是本書的主旨。希望各位在讀完本書后,能做到既不被孩子們的行為惹惱,不對其感到困惑,又不會輕易繳械投降。我會盡力幫助大家了解青少年為什么會是這個樣子。書中的許多內容會讓你感到驚訝,因為很多人以為,青少年應該可以,或至少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惱人行為,以為他們故意把自己變成刺兒頭,或是故意心不在焉,惹人生氣,把大人的話當耳旁風。其實,這些認識同樣是錯誤的。
雖然各位在閱讀本書時會經常感到意外,但我保證,在這段奇妙的探索之旅結束時,你能更好地理解青少年的各種怪異行為,因為你已深入了解了他們的頭腦是如何工作的。我盡可能多地在書中插入刊載于真正的學術期刊上的真實數據,公眾對這些數據知之甚少。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很尊重數據。所以,在和他們交談的時候,你要盡力使用真實數據。我還在書里插入了許多能夠直觀展現數據的圖表,并指出如何運用它們來說明青少年的優勢和弱點。關于青少年的錯誤認識實在是太多了,我會對其中的不少看法逐一進行破解,并用全新的研究發現來武裝大家。
為了讓本書發揮更大的作用,我希望各位能牢記一點:不管孩子們說了什么或做了什么,先不要發火,平復一下心情,從一數到十。我在撫養孩子時恪守這條鐵律。這么做的意義不只是通過深呼吸來安撫情緒。讓我說得更詳細一點。為了提高自己的管理技能,我曾參加過一些領導力培訓課程。有一個主題總是被反復強調,那就是童子軍格言“做好準備”。我了解到,美國公司高管準備一次會面所花費的時間平均只有兩分鐘,用來盤算在會面中說些什么、做些什么的時間很可能比用來安排會面所花費的時間還少。我所說的主要是一對一的會談。大家很少事先認真思考對話內容,總是拍拍腦瓜就上場。起初,這一統計數據讓我感到震驚。身為系主任和實驗室負責人,我又仔細回想了一下自己平日里是如何與同事和研究生會談的。沒錯,實際情況就是這樣。每次會談前,我不會花很多時間仔細計劃或“預演”。但對一個組織的成功來說,這些更為直接的面對面交流恰恰是至關重要的。同樣,你在這些會面中給他人留下的印象也會影響你的職業發展方向。所以,在會談前進行計劃和預演、推測對方可能做出什么反應是極為重要的,短短幾分鐘時間顯然不夠。你要在頭腦中把自己想說的要點挨個兒過一遍,并努力猜測對方可能做出的各種反應。在面對青少年子女時也是一樣。預測孩子的各種積極和消極反應能幫助你想清楚,該對他們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如果你自己也頭腦發熱,思維混亂,那么無論對方是同事、下屬,還是孩子,你的話都會成為耳旁風。
家長也好,老師也罷,對任何一個需要撫養或教育青少年的人來說,閱讀本書既能長知識,又能長信心。青少年行為的改變部分取決于家長,你必須制定出符合家庭具體情況和需求的行動計劃,并形成相應的行動風格。別忘了,你是成年人,而且如果子女未滿18歲,你還將為他們的行為承擔法律責任。法庭要求你對孩子,以及你為其提供的成長環境負責。所以,你要主動掌控局勢,幫助他們進行理性思考,直到他們的頭腦有能力完全接管這項工作。人腦最重要的部分位于額頭正后方,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額葉,我們用這一部分來權衡行為的后果,判斷各種情況,進行決策。但這恰恰是人腦發育最遲緩的一部分。所以,在青少年的相關大腦結構發育成熟、各結構之間充分連接之前,你需要充當他們的額葉。
但我認為,對家長來說,最重要的還是持之以恒,保持參與力度。我很愛我的兩個兒子。當他們成為青少年時,身為母親的我不可能再用教育小孩子的方式,規定他們做這個做那個。他們人高馬大,我已經無法抱起他們,把他們放到該去的地方。作為家長,我們很難再用強力來限制青少年的行動,最佳選擇是提出有用的建議,給出合理的解釋,并以身作則,為孩子們樹立良好的榜樣。如果你非要問,我的兒子讓我懂得了什么,我的回答是:無論他們看起來有多么心不在焉,多么混亂,無論他們多少次忘記把作業帶回家,孩子們總是在看我會怎么做,總是在觀察他們的母親以及周圍的成人。我們回頭再詳細討論這個話題。此時此刻,我只想告訴大家,我現在過得很好,我的孩子們也順利度過了青春期:安德魯于2011年5月完成了衛斯理安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的量子力學本碩連讀課程,現在正在攻讀醫學和哲學博士學位;威爾于2013年畢業于哈佛大學,現在紐約一家管理咨詢公司工作。沒錯,我和孩子們闖關成功,而且還收獲了一大堆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