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版自序
很久以前,我曾用一句我自己也認為非常荒謬的話來概括《局外人》:“在我們這個社會,任何沒有在母親葬禮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處以死刑。”我想表達的是,本書的主人公之所以被判刑,是因為他沒有遵守這個社會的游戲規則。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其實就是周圍社會的局外人——徘徊在社會之外,游走在人群之外,孤獨而感性。正是因為這些,一些讀者試圖把他看作社會的殘片。但是,如果能夠進一步探究一下,默爾索是出于何種緣由而違背社會規則的,那么就可以更準確地把握他的性格,或者更接近作者的意圖。答案很簡單,那就是他拒絕說謊。
說謊不僅僅指說假話。事實上,當你說的不完全是真相的時候,你就是在說謊。如果從內心層面來說,當你所說的比你內心感受到的更多時,你就是在說謊。這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事情,為的就是生活更方便。然而,默爾索并不想這樣,雖然他看上去恰恰相反。他內心怎么想就怎么說,拒絕掩飾自己的情感,于是這個社會立即感受到了威脅。例如,有人想讓他承認,他對自己所犯的罪行感到悔恨。他的回答卻是,與其說是悔恨,不如說是某種厭煩。正是由于這其中的差異,導致了他被定罪。
因此,對我來說,默爾索并不是一個道德淪喪的人,而是一個可憐的、真實得赤裸的人,他所秉持的,是如烈日般赤誠的絕對光明,不容一絲陰影。他不是個冷血的人,在他的內心深處,一直存在著一股堅韌的熱情,驅使著他追求一種“絕對”和“真實”。這種真實雖然只是不愿發表與內心情感相違背的言論,但是沒有它,人類就不可能戰勝自我,更不可能主宰自我。
所以,讀者大致可以這么理解,《局外人》所講述的就是,一個毫無英勇之處的人,只是為了內心的真實而甘愿赴死的故事。我還說過聽起來也很荒謬的一句話:“我想要塑造的主人公,是我們的救世主所唯一應有的樣貌。”經過這一番解釋,相信大家會理解,我這句話并沒有任何褻瀆神明的意思,我只是想表達,一個作者對于他創造的人物所懷有的那種略帶揶揄的特殊情感。
阿爾貝·加繆
1955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