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般若第二

【箋注】

《金剛經略疏》:般若梵語,此云智慧。其體即實相,雖流轉六趣而不損;其用即觀照,能照破一切而不留。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升座,告大眾曰:“總凈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

【箋注】

①請益者,已受教而再問未盡之蘊也。《禮》:“請益則起。”《百丈清規·大眾章七》:“凡欲請益者,先稟侍者通覆住持。”

②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舊稱摩訶般若波羅蜜。《智度論》十八:“摩訶,秦言大。般若,言慧。波羅蜜,言到彼岸。”

③善知識者,謂能了悟一切,知識高出庸眾者。《華嚴經》:“善知識者,是我師傅。”

④清涼澄觀國師云:“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來具足。”

⑤心迷,一念不覺也。

⑥大善知識,偉大之善知識也。善知識如言善友。知識,我能知彼之義。

⑦示導有三種:一、神變示導。二、記說示導。三、教誡示導。見《般若經》四百六十九。雖自證自悟,不假師示,爭得見性!

⑧《六祖金剛經注》:“凡夫不見自性,妄識分別,自生高下:諸佛自高,眾生自下。菩薩了悟人、法二空,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無所分別。故一切法皆平等,豈有高下也。”又云:“人人具足,個個圓成,本來是佛,與佛無異。”

⑨《六祖金剛經注》:“迷則佛是眾生,悟則眾生是佛。”唐釋慧海云:“佛是心作,迷人向文字中求,悟人向心而覺。迷人修因待果,悟人了心無相。迷人執物守我為己,悟人般若應用見前。愚人執空、執有生滯,智人見性了相靈通。干慧辯者口疲,大智體了心泰。菩薩觸物斯照,聲聞怕境昧心。悟者日用無生,迷人見前隔佛。”

⑩志心,專心一意也。諦聽,傾聽也。白居易:“凝視諦聽殊不足。”《梵網經·心地品》:“諸佛子諦聽。”注:將欲為說,誡勸時眾。諦者,審也,攝耳聆音,發生聞慧。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嗔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箋注】

①《六祖金剛經注》云:“祗為世人,性無堅固,口雖誦經,光明不生。外誦內行,光明齊等。內無堅固,定慧即亡。口誦心行,定慧均等。”

②《楞嚴經》:“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華嚴經》偈:“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如人設美膳,自餓而不食。”

③因緣所生之法,究竟無體,故云空。《大智度論》五:“有人言,觀五陰無我、無我所,是名為空。”又四十六:“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復有摩訶衍,所謂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又三十五:“般若波羅蜜中皆空,如十八空義中說。”口但說空者,口說而心不行也。

④世界一成一毀曰一劫,萬劫猶言萬世,極言其時間之長也。

⑤天竺之言語,從梵天稟承,故名梵語。《西域記》二:“詳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則,四十七言。……乃至因地隨人,微有改變,語其大較,未異本源。而中印度特為詳正,辭調和雅,與天同音。”《四教集解》中:“劫初之時,梵天下生,身有光明,是故天竺言語書等,皆承于梵,故云梵語。”

⑥大智慧,廣大之智慧,能通達一切之事理者。詳《大智度論》十八。彼岸,經中以譬涅槃成佛之所也。《思益經》一:“世尊,誰住彼岸?”佛言:“能知諸道平等者。”

⑦心中念念不忘,即是心行。龍樹云:“佛法以心為本,以身口為末。”

⑧《摩訶般若經》十喻:“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揵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西俗多工伎,以種種之法,現出象、馬、人、物等,使人實如聞見,以故名幻。幻事雖如實見聞,實無有也,以譬喻一切諸法之無實。《智度論》六:“一切諸行,如幻欺誑小兒,屬因緣,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幻。”以神仙之通力、天、龍之業力、或禁咒、禪定等,使種種之物變化現出,故名化。此化事化物,空而無實也。以譬一切諸法之實無性。《智度論》六:“是變化復有四種:欲界藥物、寶物、幻術能變化諸物。諸神通人神力故,能變化諸物。天、龍、鬼、神輩,得生報力故,能變化諸物。色界生報修定力故,能變化諸物。如化人無生、老、病、死,無苦無樂,異于人生,以是故,空無實。一切諸法亦如是,皆無生、住、滅,以是故,說諸法如化。”

⑨《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隋嘉祥大師疏曰:“露喻:露少時住,身亦爾。電喻,才現即滅,現在法亦爾。”

⑩相應,契合之義也。《凈土論注》上:“相應者,譬如函蓋相稱也。”

《頓悟入道要門論》下:“僧問:‘何者是佛?’師曰:‘離心之外,即無有佛。’”《達磨血脈論》:“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楞伽經》:“心外見法,名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槃,離生死故。”

《楞伽經》三:“觀諸有為法,離攀緣所緣。無心之心量,我說為心量。”

《六祖金剛經注》曰:“佛與眾生,唯止一心,更無差別。此心無始以來,無形無相,不曾生,不曾滅。當下便是,動念則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起信論》:“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

剎,梵語差多羅之論略,譯曰土、田。梵漢雙舉,故云剎土。

《頓悟入道要門論》上:“問:‘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黃,不赤不白,不長不短,不去不來,非垢非凈,不生不滅,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傳心法要》上:“本來清凈皎皎地,無方圓,無大小,無長短等相。無漏無為,無迷無悟。‘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圣賢如電拂’,‘一切不如心真實’。”

虛與空皆為無之別稱,虛無形質,空無罣礙。諸法本來性空,非今始不有也,故名性空。《無量壽經》下:“凈慧知本空。”

《黃檗傳心法要》上:“此心即是佛,更無別佛,亦無別心。此心明凈,猶如虛空,無一點相貌。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為著相。無始已來,無著相佛。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無始已來,無次第佛。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與眾生,一心無異,猶如虛空,無雜無壞。如大日輪,照四天下,日升之時,明遍天下,虛空不曾明;日沒之時,暗遍天下,虛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奪,虛空之性,廓然不變。佛及眾生心,亦如此。若觀佛作清凈、光明、解脫之相,觀眾生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歷河沙劫,終不得菩提,為著相故。唯此一心,更無微塵許法可得。即心是佛,如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提道。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何故?無心者,無一切心也。”

真空者,對于非有之有為妙有,而云非空之空為真空,是大乘至極之真空也。

《資持記》上之一:“如是者,指示之辭。”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箋注】

①著,執著也。

②《六祖金剛經注》:“見性之人,自當窮究此理。若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以為究竟,即著空相,斷滅諸法。”

③無記為三性之一,《唯識論》五:“于善不善、益損義中,不可記別,故名無記。”《百法問答鈔》三:“無記性,于善不善、益損事中,無殊勝力用可記別,故名無記也。”永嘉禪師云:“無記者,雖不緣善、惡等事,然俱非真心,但是昏住。”

④世界者,凡諸有情所依止之國土也。《楞嚴經》四:“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

⑤色者,體色。像者,形態。

⑥日為恒星之一。月為衛星之一。星宿,天空之列星也,亦謂之星座。

⑦大地猶言全地也。溫子升文:大地亡于積水。

⑧泉源,小水之源。溪,山瀆之無所通者。澗,山夾水也。

⑨叢林,大木叢生處也。

⑩五戒十善者,世間之善法也。三學、六度者,出世間之善法也。淺深雖異,皆順于理而益己之法,名善法。不順于理而害人之法,名惡法。

天堂,天上之宮殿也。《佛遺教經》:“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法華文句》四:“地獄,此方名。胡稱泥犁者,秦言無有。無有喜樂,無氣味,無歡無利,故云無有。”地獄有八熱地獄、八寒地獄、十六游增地獄、十六小地獄、十八地獄、一百三十六地獄之別。

據《華嚴經疏》卷二,大海有十相:“一、次第漸深。二、不宿死尸。三、余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具無量珍寶。六、深難得底。七、廣大無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過限。十、普受大雨。”

須彌,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譯為妙高、妙光、安明、善積、善高。凡器世界之最下為風輪,其上為水輪,其上為金輪,即地輪。地輪上有九山八海,即持雙、持軸、擔木、善見、馬耳、象鼻、持邊。須彌山之八山八海,有鐵圍山,即須彌山也。《注維摩詰經》一:“肇曰:‘須彌山,天帝釋所住金剛山也。秦言妙高。處大海之中,水上方高三百三十六萬里。’”

《大智度論》三十一:“性空者,諸法性常空,假來相續故,似若不空。譬如水性自冷,假火故熱。止火停久,水則還冷。諸法性亦如是:未生時,空無所有,如水性常冷。諸法眾緣和合故有,如水得火成熱。”又云:“性空有二種:一者,于十二入中,無我無我所。二者,十二入相自空,無我、無我所。是聲聞論中說。摩訶衍法說:十二入,我我所無,故空。十二入性無,故空。復次,若無我無我所,自然得法空。以人多著我及我所故,佛但說無我無我所。如是應當知一切法空。若我我所法尚不著,何況余法!以是故,眾生空、法空終歸一義,是名性空。”又三十六:“性空者,一切諸法性,本末常自空,何況現在!因緣尚空,何況果報!”又云:“空者,性自空,不從因緣生。若從因緣生,則不名性空。”又四十六:“何等為性空?一切法性,若有為法性,若無為法性,是性非聲聞、辟支佛所作,非佛所作,亦非余人所作。是性性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性空。”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箋注】

①按:此邪見非指五見中撥無因果之邪見,乃謂謬妄、不合于道之邪見耳。何也?以其著于無記空也。

按語:六祖稱無記空為邪見,意指空心靜坐不僅不能達到明見自性的目的,而且也非佛法所說之正定,甚至也非共世間的禪定,因其修習缺乏思擇之觀慧之故。這種修法對修行者的身心均有大害。若認為此即解脫、此即見性,則必然障礙真正的見性與解脫,故六祖斥為邪見。

②此心量指如來真證之心量言。離一切之所緣、能緣,住于無心者是也。《楞伽經》三之一:“觀諸有為法,離攀緣所緣,無心之心量,我說為心量。”“離一切諸見,及離想所想,無得亦無生,我說為心量。非性非非性,性非性悉離,謂彼心解脫,我說為心量。如如與空際,涅槃及法界,種種意生身,我說為心量。”

③遍周法界與周遍法界同。法之所在名法界。《往生要集》上:“周遍法界,拔苦眾生。”

④了了,了然之義。謂曉解也。《后漢書》:“小而了了,大未必奇。”《南史》:“彭城王義康于尚書中覓了了令史。”心體廓然大公,物來順應,則過化存神,而上下與天地同流矣。莊子曰:“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也。”

⑤即《易·系辭》“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亦即莊子得其環中以應無窮也。

⑥三祖《信心銘》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見《指月錄》四。《起信論筆削記》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互為主伴。”《傳心法要》下:“若能了知心外無境、境外無心,一切即一心,心即一切,更無罣礙。”又曰:“諸佛體圓,更無增減。流入六道,處處皆圓。萬類之中,個個是佛。譬如一團水銀,分散諸處,顆顆皆圓。若不分時,只是一塊。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種種形貌,喻如屋舍。舍驢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乃至聲聞、緣覺、菩薩、佛屋,皆是汝取舍處,所以有別。本源之性,何得有別!”永嘉禪師云:“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一與一切融,即其體為無礙也。《華嚴經》第九,《初發心菩薩功德品》云“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為佛教中最究極之說。蓋以萬有之法,在真如法界中,雖現種種之差別相,而其本體中則無絲毫之差別。種種之法,悉為絕對,而與一切法熔融時,知其一,即知一切。如嘗海水一滴,即能知一切大海水之咸味也。此妙旨在華嚴、天臺兩家發揮最多。即約觀法,而為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之說。以一心三觀示一境三諦之圓理。約觀境而傳一心一切心、一陰一切陰、一境一切境等之幽意。更于諸法上說一塵一切塵、一法一切法、一界一切界、一國土一切國土、一相一切相、一色一切色、一毛孔一切毛孔、一眾生一切眾生、一身一切身、一人一切人、一字一切字、一識一切識等。或約修證迷悟等,使明一斷一切斷、一行一切行、一位一切位、一障一切障、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一顯一切顯、一欲一切欲、一魔一切魔、一佛一切佛、一入一切入、一成一切成、一智一切智、一理一切理、一究竟一切究竟、一門一切門、一種一切種、一受一切受等。又約破立權實而為一破一切破、一立一切立、一權一切權、一實一切實等之解釋也。

⑦不妄名真,不變名性,是吾人本具之心體也。《楞嚴經》一:“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

⑧真者,離虛妄之義,所謂真如。《三藏法數》四:“無二曰一,不妄曰真。”

⑨大事者,總言轉迷開悟,即《法華》所謂佛知見、《涅槃》所謂佛性,《無量壽經》所謂往生極樂也。天臺《仁王經疏》上:“大事因緣,為茲出世,顯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法華》以佛知見為大事,《涅槃》以佛性為大事,《維摩》、《思益》以不思議為大事,《華嚴》以法界為大事,今此《般若》以成佛因果為大事。名字雖別,其義一也。”

⑩小道,指空心靜坐等。

恰,適當之辭。凡者輕微之稱,庸也。凡人,即平常之細民也。

國王,前世持十善戒,今生得其果報,得諸天之保護者。又名天子。《金光明王經》三:“因集業故,生于人中,王領國土,故稱人王。處在胎中,諸天守護。或先守護,然后入胎。雖在人中,生為人王,以天護故,復稱天子。”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箋注】

①唐時威震四海,兵力及于外國,故外人多稱中國為唐。唐言,即中國言也。《大乘義章》九:“言智慧者:照見名智,解了稱慧,此二各別。知世諦者,名之為智。照第一義,說以為慧。通則義齊。”

②一念者,時刻之極短促者也。林子《壇義訉釋》:“或問:‘何以謂之一念?’林子曰:‘夫所謂一念者,蓋謂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如此,而無復有他念也。猶言心心如此,而無復有他心也。故心心念念,自懺前愆;心心念念,自悔過后。心心念念,去假歸真。心心念念,離假離真。心心念念,棄邪歸正。心心念念,無邪無正。心心念念,見性以為功。心心念念,平等以為德。心心念念,內心謙下以為功。心心念念,外行于禮以為德。心心念念,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心心念念,和光接物,通達無礙。凡若此類,是皆一念之大旨。’”

③愚,蒙昧也。絕,滅也。

④《禪源諸詮》上:“龍樹、提婆等菩薩,依破相教,廣說空義。破其執有,令洞然解于真空。真空者,是不違有之空也。”

⑤《智度論》十八:“已知般若體相,是無相、無得法。”

⑥西國,總則指支那以西之諸國,別指則指印度。

⑦《智度論》十二:“波羅(秦言彼岸)蜜(秦言到)……若能直進不退,成辦佛道,名到彼岸。復次,于事成辦,亦名到彼岸(天竺俗法:凡造事成辦,皆言到彼岸)。”

⑧若波羅蜜之意義解之,則為離生滅。

⑨《六祖金剛經注·序》云:“何名波羅蜜?唐言到彼岸。到彼岸者,離生滅義。只緣世人性無堅固,于一切法上有生滅相,流浪諸趣,未到真如之地,并是此岸。要具大智慧,于一切法圓滿,離生滅相,即是到彼岸也。亦云:心迷則此岸,心悟則彼岸。心邪則此岸,心正則彼岸。口說心行,即自法身有波羅蜜。口說心不行,即無波羅蜜也。”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箋注】

①妄,不當于實也。《大乘義章》五(末):“謬執不真,名之為妄。”非,不是也,惡也。

②《血脈論》:“若識得施為、運動靈覺之性,即諸佛心。前佛后佛,只言傳心,更無別法。若識此法,凡夫一字不識,亦是佛。”

③《唯識述記》一(本):“煩是擾義,惱是亂義。擾亂有情,故名煩惱。”《智度論》七:“煩惱者,能令心煩,能作惱故,名為煩惱。”又四十四:“菩提,秦言無上智慧。”

④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也。諸佛,一切佛也。三世諸佛,為出現于三世之一切佛也。《法華經·方便品》:“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觀無量壽經》:“三世諸佛,凈業正因。”

⑤五蘊,舊譯作五陰。蘊,積集之義。五蘊者:一曰色蘊、二曰受蘊、三曰想蘊、四曰行蘊、五曰識蘊。《增阿含經》二十七: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如幻法。塵勞者,《維摩》慧遠疏曰:“煩惱坌污,名之為塵。彼能勞亂,說以為勞。”《圓覺疏鈔》:“經云塵勞者,塵是六塵,勞謂勞倦。由塵成勞,故名塵勞。”

⑥佛道,無上菩提之道也。《大乘義章》十八:“菩提,胡語,此翻名道。果德圓通,名之為道。”又,“菩提偏在果,故證成佛道,名得菩提。”

⑦三毒者,一貪毒,引取之貪心,以迷心而對于一切順情之境,引取不厭者。二瞋毒,恚忿之瞋心,以迷心而對于一心違情之境,起忿怒者。三癡毒,迷闇之癡心,心性闇鈍,迷于事理之法者是也。亦名無名。防身之惡曰戒,使散亂之心靜曰定,去惑證理曰慧。《名義集》四:“防非止惡曰戒,息慮靜緣曰定,破惑證真曰慧。”《三藏法數》九:“如來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禪定,三曰智慧。然非戒無以生定,非定無以生慧。三法相資,一不可缺。”《破相論》:“三聚凈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心,成無量善聚。聚者,會也。無量善法普會于心,故名三聚凈戒。……問:‘如經所說三聚凈戒者: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豈不文義有乖?’答:‘佛所說經是真實語。菩薩摩訶薩于過去因中修行時,為對三毒,發三誓愿。斷一切惡,故常持戒,對于貪毒。誓修一切善,故常習定,對于嗔毒。誓度一切眾生,故常修慧,對于癡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種凈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誓斷一切惡(攝律儀,戒也),誓修一切善(攝善法,定也),誓度一切眾生(饒益有情,慧也)。以上三聚凈戒也。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箋注】

①《注維摩經》八:“肇曰:‘言為世則謂之法,眾圣所由謂之門。’”

②西天之法,凡顯物之多,常舉八萬四千之數,略名八萬四。如《般舟贊》:“門門不同八萬四。”《法華經·藥王品》:“火滅已后,收取舍利,作八萬四千寶瓶,以起八萬四千塔。”《勝鬘經》:“廣大義者,則是無量。得一切佛法,攝八萬四千法門。”《智度論》:“般若波羅蜜亦能除八萬四千病根本四病——貪、嗔、癡、等分。”《止觀》一:“一一塵,有八萬四千塵勞。”又《法華經·見寶塔品》:“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又《妙音菩薩品》:“與妙意境時菩薩俱來者八萬四千人。”又云:“與八萬四千菩薩國圍繞。”又云:“是八萬四千菩薩,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又《智度論》二:“八萬四千官屬,亦各得道。”則不數枚舉也。

③八萬四千塵勞,猶言八萬四千煩惱也。塵勞即煩惱之異稱,可以污吾人之真性者。《止觀》一:“一一塵,有八萬四千塵勞。”《破相論》:“無明之心,雖有八萬四千煩惱情欲及恒河沙眾惡,皆由三毒以為根本。其三毒者,即貪嗔癡是也。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諸惡。猶如大樹,根雖是一,所生枝葉,其數無邊。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諸惡業,百千萬億,倍過于前,不可為喻。”

④無念,無妄念也。即正念之異名。《三慧經》:“問曰:‘何等為能知一,萬事畢?’報曰:‘一者謂無意、無念,萬事自畢。意有百念,萬事皆失。’”古德云:無念者,心體靈知,湛寂不動,如鏡鑒像,如燈顯物。其像之妍丑,物之纖洪,而鏡與燈不知也。雖曰不知,未嘗毫發少隱也。其照體本空而能顯物,曾何念慮于其間哉!所謂繁興大用、舉必全真,我常于見聞覺知之頃,欲覓念相如毫許,了不可得。而曰無念,非不念也。無念之念,生無生相,住無住相,異無異相,滅無滅相。非思慮計度所知,惟洞徹法源者,頗測其仿佛,未易與纏情縛識者語也。

⑤無著,不執著于事物之念之謂也。

⑥以智慧照見事理也。法藏《心經疏》:“觀照,能觀妙慧。”《六祖金剛經口訣》:“但以自己性智慧,照破諸妄,則曉然自見。”

⑦《智度論》二:“一切法,略說有三種:一者有為法,二者無為法,三者不可說法。此已攝一切法。”《楞伽經》:“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謂:善、不善、無記;有為、無為;世間、出世間;有罪、無罪;有漏、無漏;受、不受。’”

⑧《楞伽經》:“譬如恒沙,一切魚、鱉、輸牧魔羅、師子、象、馬,人獸踐踏,沙不念言:彼惱亂我,而生妄想。自性清凈,無諸垢污,如來、應供、等正覺自覺圣智,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諸人獸等,一切惱亂,如來不念而生妄想。如來寂然,無有念想。如來本愿:以三昧樂,安眾生故,無有惱亂。猶如恒沙,等無有異。又斷貪恚故。”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贊嘆,莫能具說

【箋注】

①法之幽妙者,名深;深之極者名甚。《探玄記》十一:“超情曰深,深極名甚。”《光明文句》:“徹到三諦,故言甚深。”清涼《觀經疏》:“一真法界,謂寂寥虛曠,沖深包博。總該萬有,即是一心。”

②《大乘義章》二:“以心合法,離于邪亂,故曰三昧。”《玄應音義》三:“三昧……正云三摩地,此譯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謂持諸功德也。或云正定,謂任緣一境,離諸邪亂也。”《大智度論》四十三:“般若不異三昧,三昧不異般若。般若不異菩薩三昧,菩薩三昧不異般若。般若三昧即是菩薩,菩薩即是般若三昧。”又一百卷:“散亂心中,但有智慧,不名三昧。今從師聞已,一心思惟,名為三昧。攝心不散,智慧變成三昧。”《翻譯名義集》:“三昧,此云:調直定。又云:正定。亦云:正受。”遠法師云:“夫稱三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恬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

③持誦者,受持或讀誦經典或真言也。《金剛般若經》為《大般若經》第二處第九會五百七十七卷,具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有三譯本:一秦之羅什譯,一元魏之菩提流支譯,一陳真諦譯。各一卷。又有三譯:隋之達磨崛多、唐之義凈及唐之玄奘。合為六譯。

④《六祖金剛經·自序》:“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寶,寶亦不知是山。何以故?為無性故。人則有性,取其寶用。是遇金師,鏨鑿山破,取礦烹煉,遂成精金,隨意使用,得免貧苦。四大身中,佛性亦爾。身喻世界,人我喻山,煩惱喻礦,佛性喻金,智慧喻工匠,精進勇猛喻鏨鑿。身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煩惱礦。煩惱礦中,有佛性寶。佛性寶中,有智慧工匠。用智慧工匠,鑿破人我山,見煩惱礦,以覺悟火烹煉,見自金剛佛性,了然明凈。”

⑤《勝鬘寶窟》上(之本):“惡盡曰功,善滿稱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云:“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又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前福德,指以七寶滿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也)又云:“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又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又云:“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又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按:此即經中贊嘆之明文也。具說,一一詳述也。

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大龍下雨于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箋注】

①最上乘,至極之教法也。諸宗各名其宗義。《法華經·授記品》:“諸菩薩智慧堅固,了達空法,求最上乘。”《金剛經》:“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圭峰注曰:“最上乘者,一佛乘也。”最上乘者,不見垢法可厭,不見凈法可求。不見眾生可度,不見涅槃可證。不作度眾生心,不作不度眾生心,是名最上乘。《六祖金剛經注》:“不見垢穢可厭,不見清凈可求。無遣可遣,亦不言無遣。無住可住,亦不言無住。心量廣大,廓若太虛,無有邊際。即是最上乘諸佛地位也。”

②大智人,為有廣大之智慧、通達一切事理之人也。《維摩經·佛國品》慧遠疏:“言大智者,是佛智也。佛慧深廣,故名大智。”

③上根人者,眼等諸根上利之人也。《止觀》一之一:“為上根性說圓滿修多羅,二乘如聾如啞。”

④小根人者,其根性祗可受小乘教之人也。《唯識述記》一(本):“令小根等,漸登圣位。”聞,聞之也。

⑤不信者,心念不澄凈、于三寶之實德,不樂、欲也。

⑥天龍者,諸天與龍神,為八部眾之二眾。《法華經·普門品科注》云:“龍者是鱗蟲之長,有四種:一、守天宮殿。二、興云致雨。三、地龍,開決江河者也。四、伏藏龍,守護輪王寶藏者也。”閻浮提,新稱瞻部洲,為須彌山南方大洲之名,即吾人之住處也。

⑦城,城郭也。內曰城,外曰郭。邑,都邑也。大曰都,小曰邑。聚落,即村落也。為人所集居之處。《周禮》:“四縣為都,四井為邑。”《左傳》:“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邑曰筑,都曰城。”聚落,《通鑒綱目》十云:“人所聚居,故謂:村落、屯落、院落、聚落。”《善見律》云:“有市故,名聚落界。”

⑧此喻上根人、大智人之容量。

⑨《寶積經》二十八:“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

⑩《六祖金剛經口訣》:“《大般若經》六百卷,皆如來為菩薩、果人說佛性。然而其間猶有為頓、漸者說。惟《金剛經》,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是故其經,先說四生、四相;次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蓋顯一切法,至無所住,是為真諦。故如來于此經,凡說涉有,即破之以非。直取實相,以示眾生。蓋恐眾生不解佛所說,其心反有所住故也。如‘所謂佛法,即非佛法’之類是也。”

以智慧照見事理,曰觀照。《肇論新疏》:“觀照般若,照事照理故。”法藏《心經疏》:“觀照,謂能觀妙慧。”

《楞伽經》:“大慧,如來不說墮文字法。文字有、無,不可得故,除不墮文字。大慧。若有說言如來說墮文字法者,此則妄說。法離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離文字故。”

無情,指草木、國土而言。《大論》四十一:“梵云仆呼善那,此云眾生,謂眾緣所生故。”《釋迦譜》一:“眾共生世,故云眾生。”有情指眾生,無情指草木。

《法華經·藥草喻品》:“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智度論》:“譬如閻浮提阿那婆達多池,四大河流——一大河有五百小川歸之——俱入大海,則失其本名,合為一味,無有別異。”《涅槃無名論》:“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法界觀》:“情與非情共一體。”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云覆蓋于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箋注】

①《大智度論》十九:“求佛道者得佛道,隨其本愿、諸根利鈍,有大悲、無大悲。譬如龍王降雨,普雨天下,雨無差別。大樹大草根大,故多受。小樹小草根小,故少受。”按:今變通言之,故云悉皆自倒。蓋示小根人不堪大受也。

②《大乘義章》五(本):“能礙圣道,說以為障。”

③《十地經》曰:“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重云覆,如瓶內燈,光不能顯現。”

④頓教,對漸教而言。頓者,頓極、頓速之義。而說迅速成佛之教法,謂之頓教。唐釋慧海曰:此頓悟門,“以無念為宗,妄心不起為旨,以清凈為體,以智為用。”“頓悟者,不離此生,即得解脫。何以知之?譬如師子兒,初生之時,即真師子。修頓悟者,亦復如是。即修之時,即入佛位。如竹,春生筍,不離于春,即與母齊,等無有異。何以故?為心空故。修頓悟者,亦復如是。為頓除妄念,永絕我人,畢竟空寂,即與佛齊,等無有異。故云:‘即凡即圣也。’修頓悟者,不離此身即超三界。經云:‘不壞世間,而超世間。不舍煩惱,而入涅槃。’不修頓悟者,猶如野干隨逐師子,經百千劫,終不得成師子。”

⑤正見,為八正道之一,離諸邪倒之正觀也。《勝鬘經》:“非顛倒見,是名正見”。《四教儀集注》中:“正以不邪為義。”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于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箋注】

①因事物而執著不離之心名執心。《廣百論釋》:“非唯空有,亦復空空,遍遣執心。”

②通達者,通于事理而不壅滯之謂也。《金剛經》:“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往生論注》下:“無礙者,謂知生死即是涅槃,如是等入不二法門,無礙相也。”

③《般若經》者,說般若波羅蜜深理經典之總名也。有《大般若經》、《放光般若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光贊經》、《道行般若經》、《佛母出世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大明度經》、《摩訶般若鈔經》、《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濡首菩薩無上清凈分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了義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等。

④修多羅,或翻為契經,契理合機名契,貫穿法相、攝持所化、如經之于緯名經。

⑤大乘與小乘也。對小機說羅漢道,名小乘。對大機說作佛之道,名大乘。又四部《阿含經》為小乘,《法華經》、《維摩經》等為大乘也。《法華游意》下:“佛教雖復塵沙,今以二義往收,則事無不盡。一者赴小機說,名曰小乘。赴大機說,稱為大乘教。”

⑥十二部經,一切經分為十二類之名也。《智度論》三十三:“一、修多羅,此名契經。二、祗夜,譯為應頌,又為重頌。三、伽陀,譯為諷頌,又為孤起頌。四、尼陀那,此譯因緣。五、伊帝目多,此譯本事。六、阇多伽,此譯本生。七、阿浮達磨,新名阿毗達磨。八、阿波陀那,此譯譬喻。九、優波提舍,此譯論議。十、優陀那,此譯自說。十一、毗佛略,此譯方廣。十二、和伽羅,此譯授記。以上十二部中,惟修多羅、祗夜與伽陀三者,為經文中體裁之上者,其余九部,不過記載其經文從別事而立名耳。”

⑦隨大小機,佛為施設。

⑧一切萬法,見前。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凈。’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凈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箋注】

①《唯識論》九:“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大乘止觀》:“此心即是自性清凈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復名法身,又稱如來藏,亦號法界,復名法性。”《華嚴·回向品》云:真如照明為性。(八十《華嚴》,“譬如真如,照明為體。”)

②姚秦羅什于《梵網經》中最后譯出之《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分為二卷,題曰“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后于此下卷之中、偈頌已后,所說之戒相,別錄為一卷,以便持誦,臺祖智者名之為《菩薩戒經》。

③我者,常住于己身之一主宰也。《唯識論》:“我為主宰。”自性清凈,即自性清凈心也。吾人本有之心,自性清凈,離一切之妄染者是。

④《傳心法要》上:“真心無相,不去不來。生時性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頓了,不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按:出世人即識自心、見性之人。

⑤《普照禪師修心訣》云:“不識自心是真佛,不識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遠推諸圣,欲求佛而不觀己心。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堅執此情,欲求佛道者,縱經塵劫,燒身鏈臂,敲骨出髓,刺血寫經,長坐不臥,一食卯齋,乃至轉讀一大藏教,修種種苦行,如蒸沙作飯,只益自勞。爾但識自心,恒沙法門、無量妙義不求而得。故世尊云:‘普觀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又云:‘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是知離此心外,無佛可成。過去諸如來,只是明心底人。現在諸賢圣,亦是修心底人。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愿諸修道之人,切莫外求。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⑥《凈名經》,即《維摩詰所說經》之別名。

⑦豁然,《說文》:豁達也。

⑧《維摩經·弟子品第三》:“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植眾德本,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箋注】

①忍和尚,即五祖忍大師。

②一聞,一聞法也。《宗鏡錄》二:“上上根人,一聞千悟。”按:事見上文三更付法時。

③此教法,指達磨以來以心傳心之法。《釋簽》一“弘宣教法”。流行者,如水之流行,所及者遠也。《孟子》:“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

④一類有大心之眾生,聞大乘、行大法而直證佛果者,名為頓悟。又速疾證悟妙果者,名頓悟也。按:此云頓悟菩提者,即頓時悟得菩提之義。菩提,注見前。

⑤《心地觀經》三:“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善知識實難遇。”

⑥《維摩經·佛國品注》:“什曰:‘力強為因,力溺為緣。’[按語]溺,藏經原本如此,別本作弱,是。肇曰:‘前后相生,因也。現相助成,緣也。諸法要因、緣相假,然后成立。’”《止觀》五、下:“招果為因,緣名緣由。”

⑦《演秘鈔》五:“化謂教化,導謂示導。”《法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⑧發起,物之初起也。《注維摩經》二:“顯維摩詰辯才殊勝,發起眾會。”

⑨《華嚴·出現品》:“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⑩譬如人雖自具見分,不依外之光明,不辨諸色相。

唐釋慧海云:“貧道聞江西和尚道:‘汝自家寶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我從此一時休去,自己財寶,隨身受用,可謂快活。無一法可取,無一法可舍。不見一法生滅相,不見一法去來相。遍十方界、無一微塵許,不是自家財寶。”

《探玄記》八:“情無異念,故云一向。”《剪燈新話句解》二:“何一向薄情如是。注:一向猶言一偏也。”《名義集》七:“肇曰:‘縱任無礙,塵累不能拘,解脫也。’”

不能救其邪迷顛倒。

《海水一滴》:“自明證據,則心遍一切,智明萬境,無物不照,無理不通,是謂正真觀照。”

《西域記》二:“時極短者,謂剎那也。”《楞嚴經》二:“沈思諦觀,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

《普照禪師修心訣》云:“昔異見王問婆羅提尊者曰:‘何者是佛?’尊者曰:‘見性是佛。’王曰:‘師見性否?’尊者曰:‘我見佛性。’王曰:‘性在何處?’尊者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今不見。’尊者曰:‘今見作用,王自不見。’王曰:‘于我有否?’尊者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王曰:‘若當用時,幾處出現?’尊者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現,當為我說。’尊者曰:‘在胎曰身,處世曰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王聞,心即開悟。”《四教儀》:“十、佛地。機緣若熟,以一念相應慧,頓斷殘習……成佛。”又,直了上無佛果可求,下無眾生可化,是名為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凈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識,后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于同見、同行,發愿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箋注】

①唐釋慧海云:“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處,即名了了見本心也,亦名了了見性也。只個不住一切處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脫心,亦名菩提心,亦名無生心,亦名色性空。經云‘證無生法忍’是也。汝若未得如是之時,努力!努力!勤加用功,功成自會。所以會者,一切處無心,即是會。言無心者,無假不真也。假者,愛憎心是也。真者,無愛憎心是也。但無憎愛心,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脫也。”

②《頓悟入道要門論》上:“無念者,一切處無心是。無一切境界,無余思求是。對諸境、色,永無起動,是即無念。”又云:“得無念者,六根無染故,自然得入諸佛知見。”

③愛欲之心,浸染外物,執著而不離,名染著。新譯《仁王經》中:“愚夫垢識,染著虛妄,為相所縛。”

④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也。對于六根之色、聲、香、味、觸、法六境,能生見、聞、嗅、味、覺、知之了別作用者是也。

⑤眼、耳、鼻、舌、身是外五門,內有意門,共六門。

⑥六塵見前。《法華經·序品》:“純一無雜。”《頓悟入道要門論》上:喻如明鑒:鑒中雖無像,而能現萬像。何以?為鑒明故,能現萬像。學人為心無染,故妄念不生,我、人心滅,畢竟清凈。以清凈故,能生無量知見。

⑦進退無礙,名自在。又,心離煩惱之系縛,通達無礙,名自在。《法華經·序品》:“盡諸有結,心得自在。”《頓悟入道要門論》上:“問:‘此頓悟門,以何為宗?以何為旨?以何為體?以何為用?’答:‘無念為宗。妄心不起為旨。以清凈為體。以智為用。’問:‘既言無念為宗,未審無念者,無何念?’答:‘無念者,無邪念,非無正念。’‘云何為邪念?云何名正念?’答:‘念有、念無,即名邪念。不念有、無,即名正念。念善、念惡,名為邪念。不念善、惡,名為正念。乃至苦樂、生滅、取舍、怨親、憎愛,并名邪念。不念苦樂等,即名正念。’問:‘云何是正念?’答:‘正念者,唯念菩提。’問:‘菩提可得否?’答:‘菩提不可得。’問:‘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實不可得,亦無前、后得者。為不可得故,即無有念。只個無念,是名真念。菩提無所念。無所念者,即一切處無心,是無所念。只如上說如許種無念者,皆是隨事方便,假立名字,皆同一體,無二無別。但知一切處無心,即是無念也。得無念時,自然解脫。’”

⑧《海水一滴》云:“直了自心,無性無念,則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手執捉,在腳運奔。六根門頭,無障無礙。六塵堆里,無染無雜。謂之無念行。”

⑨《圓覺經》:“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

⑩邊見,為五見之一(五見:一身見,二邊見,三邪見,四見取見,五戒禁取見)。即或為斷見,或為偏于常見一邊之惡見也。

同行,為三善知識之一。同心而行道者之謂也。《止觀輔行》:“言同行者,己他互同,遞相策發,人異行同,故名同行。”

發愿,發起誓愿也。《阿彌陀經》:“應當發愿,生彼國土。”受,領受。持,憶持。以信力故受,以念力故持。為《法華》五種法師行之一也。《勝鬘寶窟》上(之本):“始則領受在心,曰受;終則憶而不忘,曰持。”

三乘圣果之位也。《華嚴經》二十六:“愿一切眾生,速入圣位。”

默傳者,以心傳心、見性成佛。宗門之傳授,在言語之外,故名默。

正法,正真之道法也。不差于理,故名正。

別法,指非禪宗一派而言。

佛種,生佛果之種子也。《探玄記》十一:“菩薩所行,名為佛種。”《四教集解》下:“種即能生,性名不改。”《本業經》元曉疏:“種性者,種是種類義;性是體性義。”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清凈至無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凈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

【箋注】

①絕真理之眾相,名無相。《大乘義章》二:“言無相者,釋有兩義:一就理彰名。理絕眾相,故名無相。二就涅槃法相解釋。涅槃之法,舍離十相(《涅槃經》三十:色相、聲相、味相、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故曰無相。”《大論》曰:“般若波羅蜜,是無相相。”按:《無相頌》者,即心地無相之頌也。于一切相,離一切相,即是無相。

②對出家之稱,即在家而有父母、妻子者。出家,出離在家之生活,修沙門之凈行者。《釋氏要覽》上:“《毗婆沙論》云:‘家者,是煩惱因緣。夫出家者,為滅垢累故,宜遠離也。’”《維摩經·弟子品》:“我聽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

③《法華玄贊》二:“頌者,美也,歌也。頌中文句極美麗故,歌頌之故。訛略云偈。”

④心通即宗通也。宗通者,即自證殊相之相也。說通者,說法逗機之相也。《楞伽經》三、“一切佛語心品”:“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唯愿為我及諸菩薩說宗通相。若善分別宗通相者,我及諸菩薩通達是相。通是相已,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隨覺想及眾魔外道。’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有二種通相——謂宗通及說通。大慧,宗通者,謂緣自得勝進相,遠離言說、文字、妄想,趣無漏界自覺地自相。遠離一切虛妄覺、想,降伏一切外道眾魔,緣自覺趣光明暉發,是名宗通相。云何說通相?謂說九部種種教法,離異不異、有無等相,以巧方便,隨順眾生,如應說法,令得度脫。是名說通相。大慧,汝及余菩薩應當修學。’”南巢法惠宏德禪師《證道歌注》:“宗通者,即悟諸佛之心宗也。乃達磨大師單傳直指之道,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惟在當人自證、自悟到無證、無悟之地。所以從上諸老遞相出興,向千圣頂上提持者一著子,俾學者盡得單傳直指之妙方,謂宗通也。然后命掌藏鑰,披閱一代圣教,備知頓、漸、秘密、不定之方,藏、通、別、圓之味,方謂說通也。”

⑤《傳心法要》上:“爾但離卻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行,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南巢法惠《證道歌注》云:“宗、說既通,定慧均等,方為圓明。”

⑥諸佛欲濟度眾生,舍凈土而來娑婆世界,謂之出世。即佛出現于世也。余詳前注。

⑦凡不以見性為宗者,曰邪宗。

⑧頓漸,頓教與漸教也。此二者以判諸大乘教。

⑨慧日者,譬喻佛之智慧,如日能照世之暗冥也。《無量壽經》下:“慧日照世間,消除生死云。”

⑩煩惱至便是邪來。

煩惱除便是正來。邪來,一念不覺。正來,正念開發。邪、正二相,共是取舍之念。

《海水一滴》:“邪正煩惱,同一性空。分別假相,妙心現影。譬如彼燃燈時,暗忽消滅。明生時,暗何處去?暗來時,明至何處?明暗,代謝之法。二相共是空中假變,而無真實相。故云‘邪正俱不用’。”

無念清凈,至達不生滅之地。無余,指無余涅槃而言。《六祖金剛經注》曰:“無余者,真常湛寂也。”《法華經》云:“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余。”涅槃者,菩薩心無取舍,如大月輪,圓滿寂靜。《唯識論》十:“無余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余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

菩提本自性,性凈本有菩提,非可修相,非可作相。

起心者,起他希求之念,實非正念。

或云:本凈明心非別處,惟在眾生妄心中。

障正道、害善心之三障也。三障者,一、煩惱障,如貪欲、愚癡等之惑。二、業障,如五逆、十惡之業。三、報障,如地獄、餓鬼、畜生等之苦報。此句言但正,則盡凡情是正心,別不見障惑所在。

自顧自己過愆,即與道相當。

《刊定記》四:“類即流類,即胎、卵等四也。”《華嚴經》:“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等。此句言一切生類各自俱有大道。

本具大道,故無妨亦無惱。

道本不離人,若向別處尋道,則終身不能見道矣。

波波,猶言奔波也。岑參詩:“風塵奈爾何,終日獨波波。”一生,猶言一世也。

到頭,畢竟之意。懊,懊悔也,懊惱也。

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暗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

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師復曰:“今于大梵寺說此頓教,普愿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嘆:“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箋注】

①真道,真實之道。即無上正真道也。《瞿酰經》下:“我行真道,何用咒術事耶!”《菩薩睒子經》:“使我疾成無上正真之道。”

②灑灑落落之境。

③無道心者,無求佛果之心也。

④世間有二,一為有情世間,一為器世間。此指有情世間而言。為一切有情棲息之世間。換言之,即人類是也。過,過失也,罪愆也。黃檗曰:“如今但學無心,頓息諸緣,莫生妄想分別。無人無我,無貪嗔,無憎愛,無勝負。但除卻如許多種妄想,性自本來清凈,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⑤言若見他人有非,即是自己之非。卻是計之左也。

⑥意言他人之非,在于他人,而我不以為非。

⑦言若以他人之非為非,即是自己之過。

⑧卻,止也,退也。此句言,但自己去盡非薄他人之心也。

⑨《入道要門》下曰:“若無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無心,是為通達佛道。即物不起見,是名達道。逢物直達,知其本源,此人慧眼開。智者任物不任己,即無取舍、違順。愚人任己不任物,即有取舍、違順。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物,名為行道。”

⑩唐釋慧海曰:“見一切色時,不起染著。不染著者,不起愛憎心,即名見無所見也。若得見無所見時,即名佛眼,更無別眼。若見一切色時起愛憎者,即名有所見。有所見者,即是眾生眼,更無別眼作眾生眼。乃至諸根亦復如是。”

此偈自“世人若修道”下至此,是祖祖相傳之血脈,大須參詳。《傳心法要》下:“《凈名》云:‘唯置一床,寢疾而臥’,心不起也。如人臥疾,攀緣都息,妄想歇滅,即是菩提。”

《法華玄贊》三:“施為可則曰方,善逗機宜曰便。……方是方術,便謂穩便。”方便之法,名方便。此二句言欲化他人,自己須有逗人機宜之方法。

此句言以方便善巧施之于人,須使人實信己語之真,而無疑惑之余地。所謂打破學人之疑團,勿令摘葉尋枝也。

疑團既打破,即是學人之自性出現。

物物全真,頭頭現成。

愚人誤兔之耳為角,此以喻物之必無也。《楞嚴經》:“無則同于龜毛兔角。”《智度論》一:“有佛法中方廣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譬如兔角龜毛常無。’”同十二:“又如兔角龜毛,亦但有名而無實。”

《勝鬘經》:“非顛倒見,是名正見。”《華嚴經》三十:“正見牢固,離諸妄見。”超出世間而修凈行,謂之出世。《金剛三昧經》一:“令彼眾生,獲得出世之果。”《智度論》一:“一人出世,多人蒙慶。”

非正見曰邪見。《注維摩經·不二品》:“什曰:‘世間,三界也。’”

邪見、正見,一齊打掃凈盡也。

《原人論解》:“宛然者,謂分明之義。”即顯然可見也。

速疾頓悟而成佛果之法曰頓教。

佛以渡人過生死海、到涅槃岸,譬如船筏,故曰法船。《付法藏傳》六:“欲出三界生死大海,必假法船方得度脫。”

迷聞,聞而不悟也。若了悟,則剎那成佛。《唯識述記》九:“‘此時長遠,何日成佛?’答曰:‘處夢謂經年,寤乃須臾頃。故時雖無量,攝在一剎那。’”此頌至“剎那間”四句,總結上文。

《傳燈錄》五:“韶州刺史韋據,請于大梵寺轉妙法輪。”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分宜县| 老河口市| 保定市| 九寨沟县| 万山特区| 南投县| 务川| 会东县| 永顺县| 菏泽市| 南平市| 孝义市| 会东县| 武冈市| 抚远县| 丹寨县| 黑水县| 肇源县| 秦皇岛市| 梧州市| 鹿邑县| 舞阳县| 东方市| 霍林郭勒市| 平定县| 津南区| 雅安市| 民和| 浦北县| 伊春市| 砀山县| 临潭县| 香港 | 苏尼特右旗| 当涂县| 禄丰县| 花垣县| 琼海市| 亚东县| 巴南区| 聂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