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心雕龍
- (南朝梁)劉勰 (清)黃叔琳 (清)紀昀評 戚良德輯校
- 3733字
- 2020-03-25 15:47:27
| 上篇 |
原道第一[一]①
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
夫玄黃色雜[1],方圓體分[2]。日月疊璧[3],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鐘,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氣,實天地之心生。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4]。云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二]!至于林籟結響②,調如竽瑟;泉石激韻,和若球锽。故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夫以無識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無文歟?
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庖犧畫其始[5],仲尼翼其終[6];而《乾》、《坤》兩位③,獨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三]!若乃河圖孕乎八卦[7]④,洛書韞乎九疇[8];玉版金鏤之實[9],丹文綠牒之華[10]:誰其尸之?亦神理而已[四]。
自鳥跡代繩[11],文字始炳。炎皞遺事⑤,紀在《三墳》[12];而年世渺邈,聲采靡追。唐虞文章,則煥乎為盛。元首載歌[13],既發吟詠之志;益、稷陳謨[14],亦垂敷奏之風。夏后氏興,業峻鴻績;九序惟歌[15],勛德彌縟[16]。逮及商周,文勝其質;《雅》、《頌》所被,英華日新。文王患憂[17],繇辭炳耀[18];符采復隱⑥,精義堅深。重以公旦多才,振其徽烈[五]⑦,制詩緝《頌》[19][六]⑧,斧藻群言[20]。至夫子繼圣,獨秀前哲。镕鈞“六經”[21],必金聲而玉振;雕琢性情⑨,組織辭令;木鐸啟而千里應[22],席珍流而萬世響[23];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風姓[24],暨于孔氏;玄圣創典[25],素王述訓[26]: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取象乎河洛,問數乎蓍龜,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經緯區宇,彌綸彝憲,發揮事業,彪炳辭義。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七];旁通而無涯,日用而不匱。《易》曰:“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鞭o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贊曰:道心惟微,神理設教。光采玄圣,炳耀仁孝。龍圖獻體,龜書呈貌;天文斯觀,民胥以效。
【注】
[1]玄黃[八]:《易》: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2]方圓:《大戴禮記》:天道曰圓,地道曰方。
[3]日月疊璧:《易坤靈圖》:至德之萌,日月若聯璧。
[4]炳蔚:《易》:大人虎變,其文炳也。又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
[5]庖犧畫其始:《易·系辭》: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6]仲尼翼其終:《易通卦驗》:孔子作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說卦、序卦、雜卦,為十翼。
[7]河圖[九]:《易》正義:伏羲氏有天下,龍馬負圖以出于河,遂法之畫八卦。
[8]洛書:《周書·洪范》:天乃錫禹洪范九疇。注:《易》言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蓋治水功成,洛龜呈瑞。
[9]玉版[十]:王子年《拾遺記》:帝堯在位,圣德光洽,河洛之濱得玉版,方尺,圖天地之形。
[10]丹文綠牒:《宋書·志》序:握河括地,綠文赤字之書,言之詳矣。
[11]鳥跡:許氏《說文·序》:黃帝之史蒼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作書契。代繩:見《征圣》篇“象夬”注。
[12]三墳[十一]:書久亡。元吳萊《三墳辨》:三墳書,近出偽書也。世或傳,大抵言伏羲本山墳而作連山,神農本氣墳而作歸藏,黃帝本形墳而作乾坤。無卦爻,有卦象,文鄙而義陋,與周官太卜所掌異焉。
[13]元首載歌:見《章句》篇。
[14]陳謨:《書》有《益稷》篇。
[15]九序惟歌:《書·大禹謨》篇文。
[16]彌縟:王充《論衡》:德彌盛者,文彌縟。
[17]文王患憂:《易傳》:夏商之末,易道中微。文王拘于羑里,系以彖辭,易道復興。
[18]繇辭:繇,音宙。杜預《左傳》注:繇,卜兆辭也?!独m文章緣起》:繇,夏后作鑄鼎繇。繇,卜辭也。
[19]制詩緝頌[十二]:剬,《韻會》:多官切,整飭貌?!稌罚褐芄訓|二年,乃為詩以貽王,名之曰《鴟鸮》。王亦未敢誚公?!秶Z》:周公之為頌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按:制詩,原本作“剬詩”。)
[20]斧藻:揚子《法言》:吾未見好斧藻其德,若斧藻其楶者。
[21]镕鈞:《董仲舒傳》:猶泥之在鈞,唯甄者之所為;猶金之在镕,唯冶者之所鑄。顏師古曰:鈞,造瓦之法,其中旋轉者。镕,謂鑄器之模范也。
[22]千里應:《易·系辭》: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
[23]席珍:《禮記》: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
[24]風姓:《史記》:伏羲氏以風為姓。
[25]玄圣[十三]:班固《典引》:縣象暗而怛文乖,彝倫斁而舊章闕,故先命玄圣,使綴學立制。注:玄圣,孔子也。
[26]素王:《拾遺記》:夫子未生時,有麟吐玉書于闕里。文云:水精之子,繼衰周而為素王。
【評】
[一]【紀評】據《時序》篇,此書實成于齊代。今題曰梁,蓋后人所追題,猶《玉臺新詠》成于梁,而今本題陳徐陵耳。(按:原本題“梁劉勰撰”。)
自漢以來,論文者罕能及此。彥和以此發端,所見在六朝文士之上。文以載道,明其當然;文原于道,明其本然,識其本乃不逐其末。首揭文體之尊,所以截斷眾流。
[二]【紀評】齊梁文藻,日競雕華。標自然以為宗,是彥和吃緊為人處。
[三]【紀評】此解《文言》,不免附會。
[四]【黃評】解《易》者未發此義?!炯o評】何晏《論語注》引孔安國之說,謂河圖即八卦,與此孕乎八卦語相合,知五十五點之偽圖,彥和未見也。洛書配九宮,北齊盧辨注《大戴禮》已有是語,則其說起于南北朝,故彥和亦云然。
[五]【紀評】褥,疑作縟?!墩f文》:縟,繁采色也?!队瘛菲嚎d,飾也。(按:振,原本校云“元作褥,朱改”。)
[六]【紀評】剬即“剸”字,《說文》訓為齊,言切割而使之齊。與詩義無涉。古帖制字多書為剬,此剬字疑為制字之訛。《史記·五帝本紀》:依鬼神以剬義,注曰:剬有制義。是三字相亂已久,不必定用本訓也。(按:參見本篇“注[19]”。)
[七]【紀評】此即載道之說。
[八]【紀評】此等皆童而習之之典,能讀《文心雕龍》者,不患其不知。此數條不免于贅設。
[九]【紀評】“河圖”不應以《正義》為根柢。
[十]【紀評】玉版、丹文、綠字散見緯書,《拾遺記》、《宋書》皆非根柢。
[十一]【紀評】此宜先注“三墳”,而以書亡偽托之說附于后;且書出毛漸,宋人已言之,不得引元人之說。
[十二]【紀評】此言“緝頌”,不言“作頌”,引《國語》非是。
[十三]【紀評】此“玄圣”當指伏羲諸圣,若指孔子,于下句為復,且孔子亦非僻典也。
【補注】
①原道:余友丹徒陳祺壽星南云:“原道”名篇,本《淮南·原道訓》,而黃注遺之。
②“林籟結響”二句:詳案:宋玉《高唐賦》:纖條悲鳴,聲似竽籟。
③“乾坤兩位”四句:詳案:阮文達《揅經室集·文言說》本此。
④“河圖孕乎八卦”二句:詳案:紀文達云:何晏《論語注》引孔安國之說,謂河圖即八卦,與此“孕乎八卦”語相合,知五十五點之偽圖,彥和未見也。洛書配九宮,北齊盧辨注《大戴禮》已有是語,則其說起于南北朝,故彥和亦云然。補曰:《漢書·五行志》:劉歆以為,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范》是也?!兑住は缔o》: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墩x》:孔安國以為,河圖則八卦是也,洛書則《九疇》是也。
⑤“炎皞遺事”二句:黃注《三墳》“書久亡”,元吳萊《三墳辨》,云云。紀云:此宜先注三墳,而以書亡偽注之說附于后;且書出毛漸,宋人已言之,不得引元人之說。詳案:毛漸說出《直齋書錄解題》,謂漸得之民間,不云書出于漸,紀氏似誤。補曰:孔安國《尚書序》: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正義》:案《周禮·小史職》“掌三皇五帝之書”,鄭玄亦云“其書即《三墳》、《五典》”,但鄭玄以三皇無文,或據后錄定。孔君以為,書者記當時之事,若當時無書,后代何以得知其道也?
⑥符釆復隱:詳案:左思《蜀都賦》:符采彪炳。劉逵注:符采,玉之橫文也。
⑦徽烈:詳案:應璩《與王將軍書》:雀鼠雖微,猶知徽烈(《文選》劉峻《廣絕交論》李善注引)。
⑧制詩緝頌:紀云:剬即剸字,《說文》訓為齊,言切割而使之齊,與詩義無涉。古帖制字多書為剬,此剬字疑為制之訛。《史記·五帝本紀》:依鬼神以剬義,注:剬有制義。是三字相亂已久,不必定用本訓也。詳案:張守節《史記正義》論字例云:剬字作制,緣古字少,通共用之,史漢本有此古字者乃為好本。據此,剬即制字,既不可依《說文》訓剸為齊,亦不必辨剬、制相似之訛也。(按:參見本篇“評[六]”。)
⑨雕琢性情:詳案:司馬遷《報任少卿書》:雕琢曼辭。(按:性情,原本作“情性”。)
【闡說】
以“麗天”、“理地”,明道之文,是以天地為道也?!兑住吩唬骸耙魂幰魂栔^道?!标庩柤刺斓匾?。斯說也,超乎后世之以空虛為道者矣。
“實天地之心”,心字點出“文心”之所以名也。
彼時玄學正盛。老子云:“道法自然?!睆┖椭霸馈?,蓋標自然為宗也。
“形立章成”,一氣摩蕩而宣五色也?!奥暟l文生”,一心運用而呈五音也。
“文言”者,文而言之,以推闡其義也。阮氏作《文言說》,即本此理。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即文言之義,非附會。
首標自然,次揭神理。明乎神理之宰無二,而流變之象多端。探原則歸統,逐末則失真也。
“符采復隱”,古文自有繁復處,故復其詞而隱其意也。
“鼓天下之動”,即風行地上之義也。
“旁通無滯”,義不偏畸也。“日用不匱”,言皆實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