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非子
- (戰國)韓非 姜俊俊校點
- 3523字
- 2020-03-26 18:39:56
考證
《漢書·藝文志》法家 《韓子》五十五篇。名非,韓諸公子。使秦,李斯害而殺之。
《隋書·經籍志》子部法家 《韓子》二十卷,目一卷。韓非撰。
《舊唐書·經籍志》丙部子錄法家 《韓子》二十卷。韓非撰。
《唐書·藝文志》丙部子錄法家 《韓子》二十卷。韓非。尹知章注《韓子》。卷亡。
《宋史·藝文志》子類法家類 《韓子》二十卷。韓非撰。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子類法家類 《韓非子》二十卷。右韓非撰。非,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之學,作《孤憤》、《五蠹》、《說林》、《說難》十馀萬言。秦王見其書,嘆曰:“得此人與之游,死不憾矣!”急攻韓,得非。后用李斯之毀,下吏,使自殺。書凡五十五篇,其極刻核,無誠悃,謂夫婦父子舉不足相信。而有《解老》、《喻老》篇,故太史公以為大要皆原于《道德》之意。夫老子之言高矣,世皆怪其流裔何至于是。殊不知老子之書有“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及“欲上人者,必以其言下之;欲先人者,必以其身后之”之言,乃詐也。此所以一傳而為非歟!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法家類 《韓子》二十卷。韓諸公子韓非撰。《漢志》五十五篇,今同。所謂《孤憤》、《說難》之屬皆在焉。
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 《韓子》五十五篇。《史記·韓非傳》:“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于黃、老。”“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馀萬言。”《注》:《新序》曰:申子書號曰術,商鞅書號曰法,皆曰刑名。東萊呂氏曰:“太史公謂非喜刑名法術之學,則兼治之也。”《索隱》按:“韓子書有《解老》、《喻老》二篇,是亦崇黃、老之學也。”今本二十卷,五十六篇。辨見后。沙隨程氏曰:“非書有《存韓》篇,故李斯言非終為韓不為秦也。后人誤以范睢書廁于其書之間,乃有舉韓之論。《通鑒》謂非欲覆宗國,則非也。”
《困學紀聞》十 《韓子》曰:“殷之法刑棄灰于街者。子貢以為重,問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以商鞅之法為殷法,又托于仲尼,法家侮圣言至此。又“吏者民之本綱也,圣人治吏不治民”,《內儲說右下》。斯言不可以韓非廢。
國朝《四庫全書總目》子部法家類 《韓子》二十卷。內府藏本。周韓非撰。《漢書·藝文志》載《韓子》五十五篇,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載《韓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惟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作五十六篇,殆傳寫字誤也。其注不知何人作。考元至元三年何犿本稱“舊有李瓚注,鄙陋無取,盡為削去”云云,則注者當為李瓚。然瓚為何代人,犿未之言,王應麟《玉海》已稱“《韓子》注不知誰作”,諸書亦別無李瓚注《韓子》之文,不知犿何所據也。犿本僅五十三篇,其序稱:“內佚《奸劫》一篇,《說林下》、《六微》內《似(煩)〔類〕》以下數章。”明萬歷十年趙用賢購得宋槧,與犿本相校,始知:舊本《六微》篇之末尚有二十八條,不止犿所云數章;《說林下》篇之首尚有“伯樂教二人相踶馬”等十六章,諸本佚脫其文,以《說林上》篇“田伯鼎好士”章徑接此篇“蟲有蚘”章;《和氏》篇之末自“和雖獻璞而未美,未為(玉)〔王〕之害也”以下,脫三百九十六字,《奸劫》篇之首自“我以清廉事上”以上,脫四百六十字,其脫葉適在兩篇之間,故其次篇標題與文俱佚,傳寫者各誤以下篇之半連于上篇,遂求其下篇而不得,其實未嘗全佚也。今世所傳,又有明周孔教所刊大字本,極為精楷。其序不著年月,未知在用賢本前后。考孔教舉進士,在用賢后十年,疑所見亦宋槧本,故其文均與用賢本同,無所佚闕,今即據以繕錄,而校以用賢之本。考《史記》非本傳稱:“非見韓削弱,數以書諫韓王,韓王不能用。”“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說林》、《說難》十馀萬言。”又云:“人或傳其書至秦,秦王見其《孤憤》、《五蠹》之書。”則非之著書,當在未入秦前。《史記·自(敘)〔序〕》所謂“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者,乃史家駁文,不足為據。今書冠以《初見秦》,次以《存韓》,皆入秦后事,雖似與《史記·自序》相符,然《傳》稱:韓王遣非使秦,“秦王說之,未信用,李斯、姚賈害之”,“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之藥,使自殺”。計其間未必有暇著書。且《存韓》一篇,終以李斯駁非之議及斯上韓王書,其事與文皆為未畢。疑非所著書,本各自為篇,非歿之后,其徒收拾編次,以成一帙。故在韓在秦之作,均為收錄,并其私記未完之稿亦收入書中,名為非撰,實非非所手定也。以其本出于非,故仍題非名,以著于錄焉。
《四庫全書》子部法家類存目 《韓子迂評》二十卷。內府藏本。舊本題“明門無子評”,前列“元何犿校上”,原序署“至元三年秋七月庚午”,結銜題“奎章閣侍書學士”。考元世祖、順帝俱以至元紀年,而三年七月以紀志干支排比之,皆無庚午日,疑“子”字之誤。奎章閣學士院設于文宗天歷二年,止有大學士,尋升為學士院,始有侍書學士。則犿進是書在后至元時矣。觀其序中稱“今天下所急者,法度之廢;所少者,韓子之臣”,正順帝時事勢也。門無子自序稱“坊本至不可句讀,最后得何犿本,字字而讎之,皆不失其舊,乃句為之讀,字為之品,間取何氏注而折衷之,以授之梓人”云云。蓋趙用賢翻刻宋本在萬歷十年,此本刻于萬歷六年,故未見完帙,仍用何氏之本。然犿序稱“李瓚注鄙陋無取,盡為削去”,而此本仍間存瓚注,已非何本之舊。且門無子序又稱“取何注折衷之”,則并犿所加旁注,亦有增損,非盡其原文。蓋明人好竄改古書,以就己意,動輒失其本來。萬歷以后,刻版皆然,是書亦其一也。門無子不知為誰,陳深序稱:“門無子俞姓,吳郡人,篤行君子。”然新舊志乘,皆不載其姓名。所綴評語,大抵皆學究八比之門徑,又出犿注之下。所見如是,宜其敢亂舊文矣。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韓子》二十卷。周韓非撰,凡五十五篇。舊本多所佚脫,明趙用賢始得宋槧校補。又周孔教家大字刻本與趙本亦同,今用以互校,視他刻本為完善。其注不知何人作,元何犿稱為李瓚,未知何據也。
《孫氏祠堂書目》諸子法家 《韓非子》二十卷。一、明趙用賢刊本。一、明吳勉學刊本。一、明葛鼎刊本。一、明十行本缺二卷。一、依宋刻校本。
盧文弨《群書拾補》 《韓非子》。是書有明馮舒己蒼據宋本、《道藏》本以校張鼎文本外,又有明凌瀛初本,黃策大字本,今并以校明神廟十年趙用賢二十卷全本。而以是者大書,其異同,作小字注于下。此書注乃元人何犿刪舊李瓚注而為之者,亦甚略,且鄙謬者亦未刊去。明孫月峰評點本并無注,茲不取在所校本中。
吳山尊《重刻韓非子序》 翰林前輩夏邑李書年先生好藏古書精槧,而宋乾道刻本《韓非子》尤其善者。嘉慶辛未,先生方為吾省布政使察賑鳳、潁,鼒以后進禮謁于涂次,求借是書,先生辭以在里中。又六年丙子六月,余在揚州,先生督漕淮上,專使送是冊來,乃屬好手影鈔一本,以原本還先生。明年丁丑五月,攜至江寧,孫淵如前輩慫恿付梓。又明年戊寅五月刻成,而淵如已歸道山,可痛也。是本為明趙文毅刻本所自出,卻有以他本改易處。元和顧君千里實為余校刊。千里十四年前已見此冊,抉摘標舉,具道此槧之所以善。宋槧誠至寶,得千里而益顯矣。千里別有《識誤》三卷,出以贈余,附刻書后,仍歸之千里。昔鼒為朱文正師恭跋御制文及代擬進御文,屢邀兩朝褒賞。文正曾以奏聞今上,退謂其子錫經,必以稿還鼒,聽入私集。且與鼒書曰:“一不可掠人之美,一不欲亂我之真也。”鼒老且病,然尚思假年居業,以期有以自立,不敢?披隼翼,鹿蒙虎皮也。是年月陽在己巳已朏,舊史氏吳鼒序。
顧千里《韓非子識誤序》 予之為《韓子識誤》也,歲在乙丑,客于揚州太守陽城張古馀先生許。宋槧本,太守所借也,與予向所得述古堂影鈔正同。第十四卷失第二葉,以影鈔者補之。前人多稱《道藏》本,其實差有長于趙用賢刻本者耳,固遠不如宋槧也。宋槧首題乾道改元中元日黃三八郎印,亦頗有誤。通而論之,宋槧之誤由乎未嘗校改,故誤之跡往往可尋也;而趙刻之誤,則由乎凡遇其不解者必校改之,于是而并宋槧之所不誤者,方且因此以至于誤。其宋槧之所誤,又僅茍且遷就,仍歸于誤,而徒使可尋之跡泯焉,豈不惜哉!予讎勘數過,推求彌年,既窺得失,乃條列而識之,不可解者未敢妄說。庚午在里中,友人王子渭為之寫錄,間有所論。厥后攜諸行篋,隨加增定。甲戌以來,再客揚州,值全椒吳山尊學士知宋槧之善,重刊以行,復舉《識誤》附于末。竊惟智苶學短,曾何足云,庶后有能讀此書者,將尋其跡,輒以不敏為之先道也。嘉慶廿一年歲在丙子秋八月,元和顧廣圻序。
先慎按:《藏》本有南北之分,故顧氏與盧氏所校多不合。
孫詒讓《札迻》卷七 《韓非子》某氏注。吳鼒景宋乾道刻本。顧廣圻《識誤》校。日本蒲阪圓《增讀韓非子》校。盧文弨《群書拾補》校。王念孫《讀書雜志馀編》校。俞樾《諸子平議》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