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和泉
禊泉出城中,1水遞者日至。2臧獲到庵借炊,3索薪、索菜、索米,后索酒、索肉;無酒肉,輒揮老拳。僧苦之。無計脫此苦,乃罪泉,投之芻穢。4不已,5乃決溝水敗泉,泉大壞。張子知之,6至禊井,命長年浚之。7及半,見竹管積其下,皆黧脹作氣;8竹盡,見芻穢,又作奇臭。張子淘洗數次,俟泉至,泉實不壞,又甘冽。張子去,僧又壞之。不旋踵,9至再、至三,卒不能救,禊泉竟壞矣。是時,食之而知其壞者半,食之不知其壞,而仍食之者半,食之知其壞而無泉可食,不得已而仍食之者半。
壬申,10有稱陽和嶺玉帶泉者,張子試之,空靈不及禊,而清冽過之。特以玉帶名不雅馴。11張子謂:陽和嶺實為余家祖墓,誕生我文恭,12遺風余烈,13與山水俱長。昔孤山泉出,14東坡名之“六”一,15今此泉名之“陽和”,至當不易。16蓋生嶺、生泉,俱在生文恭之前,不待文恭而天固已陽和之矣,夫復何疑!17土人有好事者,恐玉帶失其姓,遂勒石署之。且曰:“自張志‘禊泉’而‘禊泉’為張氏有,今琶山是其祖壟,18擅之益易。立石署之,懼其奪也。”時有傳其語者,陽和泉之名益著。銘曰:“有山如礪,有泉如砥;19太史遺烈,20落落磊磊。孤嶼溢流,‘六一’擅之。千年巴蜀,21實繁其齒;22但言眉山,23自屬蘇氏。”
【注釋】
1褉泉:用來修褉的水。古代民俗于三月上旬巳日在水濱洗滌,祓除不祥,清除宿垢,稱為褉。據《陶庵夢憶·褉泉》其在浙江紹興,為斑竹庵井之水,因井口刻有“褉泉”二字而得名。
2水遞者:運水的人。
3臧獲:見本書卷二《三世藏書》注。
4芻穢:草和污穢物。
5不已:不止。
6張子:張岱自稱。
7長年:見本書卷三《禊泉》注。
8黧脹作氣:指穢物污黑腐漚發酵而出沼氣。9旋踵:形容極短的時間。
10壬申:崇禎五年(1632)。
11特以:只因為。雅馴:典雅純正,文雅不俗。
12文恭:作者曾祖張元汴,見本書卷二《沈梅岡》注。
13遺風余烈:前人留傳的風教和業跡。
14孤山:因其孤峙于杭州西湖的里湖與外湖之間,故名。
15六一:六一泉,在杭州孤山西南麓。宋元祐四年,蘇軾任杭州知州時,為紀念其恩師歐陽修而命名的。歐陽修號六一。
16至當不易:再恰當不過,無法也不用更改。
17“不待”兩句:早在文恭(號“陽和”)誕生前,上天就已經使其“陽和”(指得天時地利)了,這還用懷疑嘛!
18祖壟:祖墳。
19礪:粗磨刀石。砥:細磨刀石。砥礪合用,作磨練講。
20太史:朝廷任命的史官。張元汴曾任修撰,故也稱太史。
21巴蜀:作者祖籍四川綿竹,常自稱“蜀人”、“古劍”。
22實繁其齒:確實生生不息。
23眉山:縣名,屬四川。蘇軾的籍貫。
【評品】
文章前半敘述褉泉被破壞的原因和經過:連用五個“索”,突出惡奴仗勢欺人要這要那;和尚不勝其苦,無計擺脫,無處發泄,于是遷怒于泉;作者尋根探源,數次淘浚,僧壞之再三,反復多次,褉泉終壞。在反復排比“食之”之中,分析了飲已壞的禊泉水的三種人的辨水能力和心態。這段描寫真實而切近生活。后半段重在敘述于祖墳發現陽和泉及易名、作銘的原因和經過。其實上文惡奴何以能仗勢欺人,還不是因為主人一貫巧取豪奪,欺壓百姓。所以土人擔心地方士族豪右將山水勝景攫為己有,并非杞憂。結尾處作者之銘隱然以六一比陽和,標榜祖德;并以蘇氏自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