褉 泉1
惠山泉不渡錢塘,2西興腳子挑水過江,3喃喃作怪事。有縉紳先生造大父,4飲茗大佳,問曰:“何地水?”大父曰:“惠泉水。”縉紳先生顧其價曰:“我家逼近衛前,5而不知打水吃,切記之。”董日鑄先生常曰:“6濃、熱、滿三字盡茶理,陸羽《經》可燒也。”7兩先生之言,足見紹興人之村之樸。8
余不能飲潟鹵,9又無力遞惠山水。甲寅夏,10過斑竹庵,11取水啜之,磷磷有圭角,12異之。走看其色,如秋月霜空,噀天為白;13又如輕嵐出岫,14繚松迷石,淡淡欲散。余倉卒見井口有字劃,用帚刷之,“禊泉”字出,書法大似右軍,15益異之。試茶,茶香發。新汲少有石腥,宿三日氣方盡。辨禊泉者無他法,取水入口,第撟舌舐腭,16過頰即空,若無水可咽者,是為禊泉。好事者信之。汲日至,或取以釀酒,或開禊泉茶館,或甕而賣,及饋送有司。董方伯守越,17飲其水,甘之,恐不給,18封鎖禊泉,禊泉名日益重。會稽陶溪、蕭山北干、杭州虎跑,19皆非其伍,惠山差堪伯仲。20在蠡城,21惠泉亦勞而微熱,此方鮮磊,亦勝一籌矣。長年鹵莽,22水遞不至其地,易他水,余笞之,詈同伴,23謂發其私。24及余辨是某地某井水,方信服。昔人水辨淄、澠,25侈為異事。26諸水到口,實實易辨,27何待易牙?余友趙介臣亦不余信,28同事久,別余去,曰:“家下水實進口不得,須還我口去。”
【注釋】
1褉泉:用來修褉的水,在浙江紹興,為斑竹庵井之水,以井口刻有“褉泉”二字而得名。古代民俗于三月上旬巳日在水濱洗滌,祓除不祥,清除宿垢,稱為褉。
2惠山泉:一稱陸子泉,在江蘇無錫市惠山山麓。相傳經唐代茶圣陸羽品題而得天下第二泉之名。開鑿于唐大歷元年至十二年,水質甘香重滑。宋徽宗時成為宮廷貢品。又據《紹興府志·地理志》六載:紹興有惠泉,“惠泉在太平山,二泉如帶,大旱不涸”。此“惠泉”和下文作者大父所謂“惠泉”均指惠山泉。
3西興:鎮名,在浙江杭州市蕭山區西北,又稱西陵驛。地處錢塘江(即下文所指)渡口,隔岸與杭州相對,又為浙東運河起點,水陸交通便利,為商旅湊集之地。腳子:挑夫,以挑擔運輸為生的人。
4喃喃作怪事:低聲絮叨,覺得是怪事(指對守著紹興惠泉,卻要挑水過江甚為不解)。縉紳:見本書卷一《明湖》。造:到,去。此指造訪,到訪。 大父:見本書卷一《砎園》注。
5價:使者。此指仆人。衛:明代的軍事編制,數府設衛。衛置指揮使司,以指揮使為長官。此指紹興(有臨山衛)。
6董日鑄:董懋策,字揆仲,會稽人。學者私謚為“日鑄”先生(紹興有日鑄山)。張岱《有明于越三不朽名賢圖贊》稱其為:“文簡公(玘)曾孫,精于《易》學,設帳蕺山,四方從游者數百人……時人比之白鹿書院焉。”
7陸羽:(733—804),字鴻漸,號桑苧翁、東岡子。唐復舟竟陵(今湖北天門)人。閉門著書不愿為官。嗜茶并頗有研究,撰有《茶經》,被封為“茶神”。
8村:此處兼有粗俗、土氣、樸實諸義。
9潟(xì)鹵:鹽堿地。此指含鹽分過多的水。
10甲寅:萬歷四十二年(1614)。
11斑竹庵:在山陰縣城南二十里婁公埠下。12磷磷有圭角:形容富含礦物質水的厚重感。
13噀(xùn):噴。
14嵐:山間的霧氣。岫:山洞。
15右軍:即指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303—306),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史稱王右軍。
16撟(jiǎo)舌:翹舌。撟,伸舉,翹起。
17方伯:一方諸侯之長。后泛指地方長官。
18不給:供不應求。
19陶溪:在浙江紹興。北干:北干山在蕭山縣北。晉許詢隱此。北甘泉出自山中。虎跑:在杭州西湖西南隅的大慈山下。相傳唐元和十四年高僧寰中居此,苦于無水。一日,有二虎跑地作穴,泉水涌出,故名。泉水甘冽醇厚,有天下第三泉之稱。
20差堪伯仲:大致可并肩。伯,兄;仲,弟。伯仲連用,表示相差不多,難分高下。
21蠡城:即會稽城。相傳為春秋越國國君勾踐自吳國做奴放歸后,大臣范蠡所筑,故稱。
22長年:即長工。鹵莽:馬虎,得過且過。此指偷懶。
23詈:罵。
24發其私:揭發其隱私(指偷懶換水)。
23淄澠:山東省的兩條河水名。相傳二水味異,合則難辨。唯春秋時齊桓公嬖臣易牙能辨之。詳見《列子·說符》。后遂以“淄澠”喻合則難辨的事物。
26侈為異事:多認為是奇事。
27實實:方言,確實。
28趙介臣:天啟甲子(1624)曾與作者等人在杭州岣嶁山房一起讀書。(詳見《西湖夢尋·岣嶁山房》)據作者《快園道古》卷十四《戲謔部》載,其入清曾為教官,為人所譏。不余信:不信我(能辨水)。
【評品】
文章先寫惠泉水之佳、之難得,然后寫發現褉泉之經過。其中對褉泉水的色澤、質地、口感的描繪十分形象,表明作者的確精于辨水,神于茶道,為下文伏筆。然后作者進一步通過與各地名泉相比較,突出褉泉水質之佳。最后以識破長工偷懶換水冒充之事,表明自己確能辨各種水之產地和真偽,對昔人所津津樂道的易牙“水辨緇澠”嗤之以鼻。得意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