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滄海:大航海時代諸文明的沖突與交流
- 林梅村
- 4199字
- 2020-03-26 18:33:33
四、奧斯曼帝國宮廷藝術的中國文化因素
奧斯曼帝國,史稱“魯迷國”或“日落國”。前者源于波斯語Rum(羅馬),趙汝適《諸蕃志》作“蘆眉”。日落國,阿拉伯語作Djabulsa;《諸蕃志》譯作“茶弼沙國”,泛指歐洲或拜占庭帝國。永樂年間始有拜占庭使者來明朝。《明史·西域傳》記載:“日落國,永樂中來貢。弘治元年(1488年),其王亦思罕答兒·魯密·帖里牙復貢,使臣奏求纻、絲、夏布、瓷器,詔皆予之。”(42) 《續通典》亦有相同記載。(43)關于永樂年間“日落國”來朝年份,清初談遷《國榷》說:“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二月辛酉,魯迷入貢。”(44)
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克君士坦丁堡,滅東羅馬帝國。于是,該城被奧斯曼帝國蘇丹更名為伊斯坦布爾城,而城中東正教索非亞大教堂則改建為大清真寺。既然如此,那么,永樂二十一年來朝的“日落國”當為拜占庭帝國,而弘治元年來朝的“日落國”則為奧斯曼帝國。亦思罕答兒之名譯自波斯語Iskanderih,其名源于希臘拉丁語Alexandria(亞歷山大城)。這位奧斯曼帝國使臣或許是一個入仕奧斯曼帝國的羅馬人。魯迷屬于西域之國,按明朝法律規定,魯迷貢使須走西域貢道。《大明會典》卷一〇七記載:“魯迷,嘉靖三年(1524年)自甘肅入貢。”明朝法律還規定,西域使團大部分人要在甘肅嘉峪關從事貿易活動,所以這個魯迷國使團只有一少部分人允許入京朝貢。在京城期間,西域使者入住會同館北館,并且只能在京城會同館南館附近烏蠻驛從事貿易活動。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記載:“余于京師,見北館伴……館夫裝車,其高至三丈余。皆韃靼、女真諸虜,及天方諸國貢夷歸裝所載。他物不論,即瓷器一項,多至數十車。予初怪其輕脆,何以陸行萬里。既細叩之。則初買時,每一器內納少土,及豆麥少許。疊數十個,輒牢縛成一片。置之濕地,頻灑以水。久之則豆麥生芽。纏繞膠固。試投之犖確之地,不損破者。始以登車。臨裝駕時,又從車上擲下數番,其堅韌如故者,始載以往。其價比常加十倍。蓋館夫創為此法。無所承受。”(45)據萬歷年間刊刻《北京城宮殿之圖》標注,明代會同館北館在今北京城王府井大街東側,而烏蠻驛在明代北京城崇文門內,即今崇文門大街西北(圖2-9)。(46)
盡管景德鎮御窯廠在洪武、永樂年間燒造了大批釉里紅、青花瓷,但是很大程度上是模仿前朝藝術。明朝皇家藝術實際上是宣德窯創立的,所以景德鎮明清窯廠皆模仿宣德窯器型、花紋乃至仿寫宣德年款。宣德窯瓷器還通過絲綢之路陸路傳入帖木兒帝國。托普卡比宮收藏的15世紀波斯細密畫《畫冊》中,有一幅《隊列圖》(圖2-10),表現穆斯林商人在絲綢之路上運送明青花。(47)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圖2-11:1)、上海博物館(圖2-11:2)收藏有類似的明青花,皆為景德鎮宣德窯燒造。(48)
瓷器太重而且易碎,難以從陸路長途販運,所以唐宋至元明時代中國陶瓷外銷主要靠海路。因此,明代穆斯林商人一直謀求從海路將景德鎮瓷器運往奧斯曼帝國。弘治年間,敘利亞已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之下,而敘利亞發現的200多件弘治窯青花,顯然是穆斯林商人從海路走私到奧斯曼帝國的。此外,景德鎮弘治窯青花還被遠銷到奧斯曼帝國首府—伊斯坦布爾城。例如:伊斯坦布爾城托普卡比宮收藏了三件穆斯林喜愛的弘治窯青花大盤。第一件為牡丹紋青花大盤,第二和第三件為纏枝番蓮紋青花盤,在里斯本桑托斯宮天花板明青花中,有一件弘治窯纏枝番蓮紋青花盤,與托普卡比宮的第二件弘治窯青花盤幾乎完全相同。

圖2-9 《北京城宮殿之圖》之烏蠻驛

圖2-10 托普卡比宮藏15世紀波斯細密畫《畫冊》局部

圖2-11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藏宣德窯青花

圖2-12 托普卡比宮藏正德窯“回回字”青花碗、獅子斗牡丹紋紅綠彩大盤和內青花外紅綠彩碗
明朝與奧斯曼帝國民間貿易往來活動在正德朝達到高潮,托普卡比老王宮收藏了許多正德窯青花瓷和紅綠彩瓷,其中不乏精品瓷種。(49)據考證,“明代正德朝罕見的礬紅回回文瓷器確實與較多數量的青花回回文瓷器,屬于兩種不同的體系”;“以存世數量而言,近百件的正德青花回回文瓷器遠遠多過僅有8件完整的礬紅回回文瓷器,后者應以陳設精品為目的,故量少而制作精良,基本都是官窯燒造的”。駱愛麗曾對正德朝9件礬紅“回回文”瓷器和40余件青花“回回文”瓷器上的銘文進行文字考釋,認為內容多為《古蘭經》、《圣訓》及文學名句。(50)伊斯坦布爾城托普卡比宮收藏了2件正德窯波斯文青花碗。第一件為穿花龍紋青花碗,底款為“大明正德年制”,口沿內側、碗心、碗內壁四個開光處寫有波斯文祝詞,但訛誤甚多。研究者認為,此碗寫了一段波斯文Shi'ite禱詞,可知是為波斯人燒造而不是為土耳其或埃及市場制作的。第二件為波斯文青花碗,口徑12.5厘米,底款為“正德年制”,碗心、外壁和內壁都寫有波斯文款(圖2-12:3)。碗心波斯文讀作:“我在祈禱”。外壁波斯文讀作:“神祝福尊貴的穆罕默德,并祝福其家族”。內壁4行波斯文讀作:“安拉是唯一的真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先知。”(51)
托普卡比宮還收藏了2件正德年間燒造的伊斯蘭風格的大盤。第一件為正德窯卷草紋青花大盤,盤心寫有梵文咒語。第二件為正德窯紅綠彩大盤,盤心飾獅子斗牡丹紋,內壁飾穿花鳳紋(圖2-12:1)。(52)由于景德鎮“回青”面臨危機,正德窯燒造了許多紅綠彩瓷和青花紅綠彩瓷,以節省鈷料。在香港竹篙灣外銷瓷遺址不見任何紅綠彩瓷片,而在廣東上川島外銷瓷遺址卻發現大批正德窯紅綠彩瓷,可見景德鎮正德窯大批燒造紅綠彩在1514年竹篙灣遺址廢棄之后。托普卡比宮還藏有一件景德鎮正德窯內青花外紅綠彩瓷碗(圖2-12:2),(53)在廣東上川島外銷瓷遺址發現了許多明代青花紅綠彩瓷,說明托普卡比宮收藏的青花紅綠彩瓷碗的年代當在正德朝后期。
(1)《明英宗實錄》卷十八正統元年六月乙卯條,第362頁。
(2)《明英宗實錄》卷四十五正統三年八月戊辰條,第875頁。
(3)《明英宗實錄》卷五十七正統四年七月辛未條,第1098頁。
(4)劉迎勝:《海路與陸路—中古時代東西交流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93—95頁。
(5)《明孝宗實錄》卷二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己酉條,第36頁。
(6)《明英宗實錄》卷一一三正統九年二月己亥條,第2278頁。
(7)《明英宗實錄》卷一一七正統十年三月乙未條,第2542頁。
(8)《明英宗實錄》卷一四〇正統十一年四月丁卯條,第2782頁。
(9)《明英宗實錄》卷一七九正統十四年六月壬申條引,第3476頁。
(10)清宣統《香山縣鄉土志》卷三《兵事錄·明代諸寇》,中山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1988年影印本,第5頁。
(11)陸明華:《明弘治景德鎮官窯:瓷業的衰落》,劉新元主編:《景德鎮陶瓷》1986年第2期,第53—36頁。
(12)《明史·食貨志》,第1999頁。
(13)Goddio, Franck et al., Sunken Treasures: Fifteenth-century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Lena Cargo, London: Periplus Publishing, 2000.
(14)John Carswell, Blue and White: Chinese Porcelain around the World, London: British Museum, 2000, pp.131—134.最近上海博物館收購了這批敘利亞發現的明青花,參見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編:《明清貿易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5年,第58—90頁。
(15)范金民、夏愛軍:《洞庭商幫》,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
(16)[明]李東陽:《懷麓堂集》卷三十二《南隱樓記》,收入《影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集部第64冊,臺北:世界書局印行,1985年,第357頁上。
(17)[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頁。
(18)向達整理:《鄭和航海圖》,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圖16。
(19)[明]張本:《五湖漫聞》清抄本,虞山周氏學佛盒,1915年,第26b頁。
(20)金國平、吳志良:《“火者亞三”生平考略:傳說與事實》,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2年,第226—244頁。
(21)P. Pelliot, “Le Hoja et le Sayyid Husain de l’ histoire de Ming”, T'oung Pao 39, 1949, pp.193—208.
(22)《明史·外國傳》,第8601頁。
(23)[明]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320頁。
(24)[明]顧應祥:《靜虛齋惜陰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目第84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本,第207頁。
(25)納巨峰:《明武宗回教信仰考》,《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2期,第143—157頁。
(26)[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卷九十四《毅皇帝》,《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48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影印本,第437頁。
(27)正德窯底款八思巴文青花碗殘片,參見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編:《景德鎮出土五代至清初瓷展》,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1992年,圖253。
(28)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和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前揭書,第138頁和第254頁彩色圖版。
(29)陳擎光:《從宗教性紋飾探討十七至十八世紀中國貿易瓷供需之問題》,《中國古代貿易瓷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歷史博物館,1994年,第284頁。
(30)[明]王世懋:《窺天外乘》,《叢書集成初編》第2810—2811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第20頁。
(31)《明史·呂坤傳》,第5938頁。
(32)[明]徐溥等纂修:《大明會典·禮部·給賜三·外夷下》,收入《續四庫全書》卷七九一《史部·政書類》卷一一二,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36頁。
(33)《明史·外國傳六》,第8421—8422頁。
(34)《窺天外乘》,第20頁。
(35)[明]高濂:《遵生八箋》,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九集》卷十四第13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35年,第50頁。
(36)(朝)成倪:《慵齋叢話》卷十,《韓國漢籍民俗叢書》第3冊,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第250頁。
(37)《明史·外國傳六》,第8421頁。
(38)《明史·外國傳六》,第8419頁。
(39)金國平編譯:《西方澳門史料選萃(15—16世紀)》,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2頁。
(40)《明史·外國傳六》,第8419頁。
(41)(澳)尼古拉·塔林主編:《劍橋東南亞史》第1卷,賀圣達等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14頁。
(42)《明史·西域傳六》,第8601頁。
(43)[清]嵇璜、劉墉等奉敕撰,紀昀等校訂:《續通典》卷一四九《邊防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010頁。
(44)[清]談遷編修:《國榷》卷十七第2冊,張宗祥校點,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1200頁。
(45)[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三十,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780頁。
(46)此圖現藏日本宮城縣東北大學圖書館,參見孫果清:《最早的北京城古代地圖—〈北京城宮殿之圖〉》,《地圖》2007年第3期,第106—107頁。
(47)(日)杉村棟編:《世界美術大全集 東洋編》第17卷,東京:小學館,1999年,圖版154。
(48)陸明華:《明代官窯瓷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8頁。
(49)Regina Krahl and Nurdan Erbahar, 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 Istanbul: A Complete Catalogue,London: Sotheby's Pubns., 1986.
(50)駱愛麗:《十五—十六世紀的回回文與中國伊斯蘭教文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第167—168頁。
(51)波斯文青花碗照片,引自(土耳其)愛賽·郁秋克主編,歐凱譯:《伊斯坦布爾的中國寶藏》,伊斯坦布爾:阿帕設計出版印刷公司,2001年,第76頁。
(52)正德窯紅綠彩大盤照片,引自愛賽·郁秋克,前揭書,第85頁。
(53)景德鎮正德窯內青花外紅綠彩瓷碗,引自Topkapi Palace Museum Porcelain (http: //www.transanatolie.com/English/Turkey/In%20Brief/Museums/Topkapi/Porcelains/74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