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學史研究》文選:人物志卷(下)
- 汪高鑫主編
- 2392字
- 2020-04-07 11:49:50
寄語新世紀的年輕史學工作者
漆俠先生一向重視史學人才培養,我請先生談談對21世紀青年學者的期望,先生說:治學沒有捷徑,簡單地說就是多讀書多占有材料和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我請先生結合自己治學的心得體會談得再具體一些,先生說:
首先要注意個人修養,知識分子名利思想嚴重是個弱點,應注意克服。青年史學工作者要有遠大理想,不要為名利所累,只有胸襟寬廣、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才能深刻地洞察歷史。
研究中國古代史要處理好通史和斷代史的關系,即通與專的關系。這個關系很重要,過去我在《關于宋史研究》一文中說過,如果只搞通史而不搞斷代史,那就必然把通史停留在一般化、表面化的水平上,根本不可能從各個時期歷史發展的特殊面貌中描述波瀾起伏變化不已的古代史發展的總過程以及總規律。反之,如果只搞斷代史而不同通史密切結合起來,這就必然地如古人所說,“斷代為史,失其陳陳相因之義”,人為地割斷了與通史的聯系,不但無法說明這一斷代史是怎樣從前代發展而來,而且也不能把這一斷代史妥帖地放在歷史發展的巨流中,從而說明這一斷代史的歷史地位。處理通史與斷代史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就必須是也只能是:在專的基礎上通,在通的基礎上專。搞斷代史必須以通史為基礎,這是學習和研究包括宋史在內的所有斷代史的一個前提條件。
現今拜金主義彌漫,學風不振,有兩個表現,一是認真搜集材料不夠,抄襲成風,二是為標新而標新、為立異而立異,即所謂的商榷派,這不是追求真理的態度。學術爭鳴是為了追求真理,它對學術的進步是不可或缺的,但這與那些人家說東,他偏說西;人家說西,他偏說東,多是無根之談的為標新而標新、為立異而立異是不能相提并論的。青年史學工作者培養良好的學習和職業道德是非常重要的,我贊賞那些淡泊名利,自甘清苦,“寧坐板凳十年冷,不寫文章一句空”,矻矻終日,踏踏實實地做學問的年輕人。這樣的年輕人才是祖國史學未來的希望。
我總認為年輕學者應當主動承擔一些教學任務。教學可以擴大知識面,有利于開闊思路,比單一死鉆書本搞科研好。單一搞科研容易造成見木不見林、思路偏狹的弊端。我個人就有這種深刻的感受,50年代初從近代史研究所轉到河北大學后,我承擔了中國通史課的講授,在授課過程中,結合以前讀過的史書,我通讀了二十四史中的二十三史。我后來對一些帶有貫通性的大的問題能發表自己獨立的看法與此有很大關系。所謂教學相長,就是通過教學生,可以了解難點和問題所在,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這樣就會激勵自己更加努力去學習和提高。所以說教學相長是年輕學者成才的重要途徑。
做學問要有戰略思想,俗話說: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做文章要學會抓住主要問題和要害問題。當然學問本身要循序漸進,由易而難、由淺而深,但抓主要問題很重要,如果能圍繞主要問題循序漸進,就不難取得較大的成績。抓主要問題要注意兩種偏向:一種偏向是,選題失之過小,在斷代史的研究中,僅僅抓住某個點或某幾個點,見木不見林,對全局性的問題無法貫通。另一種偏向是,選題失之過大,搜集材料和駕馭材料都會碰到許多困難,以致挫傷了研究的積極性。最好的辦法是,首先從基礎材料書中對所研究的制度和其他問題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然后對這項制度或事件,根據其組成情況,區分為若干個問題;從這些問題中,找出具有關鍵性意義的問題,作為研究的對象。這樣做,既能在一定期間內弄清某個問題的眉目,做出成績,又可在完成這項問題后,又有新的問題等待解決,如是反復不已,經常保持研究工作的連續性,就像滾雪球那樣,既有利于知識的積累,又使問題的研究逐步系統化。
什么是基礎材料書呢?基礎材料書的選擇,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應該是流行最廣的、最為常見的因而也是最易尋找的書;第二,應該是貫穿一代歷史的基本史料,而這些史料經過初步整理、剪裁,眉目比較清楚者;第三,能給人們以最基本的材料,這些材料具有普遍的意義。三者具備,才能夠選為基礎材料書。在選擇好基礎材料書之后,就要熟悉它的基本內容。古人治學所使用的記誦方法,絕不可輕視,清初全祖望往往口誦《漢書》原句回答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全祖望之所以成為著名的學者,正因為他有如此深厚的功力。由于我們接觸和涉獵的知識面和材料書籍遠比古人寬廣,因而我們不可能像古人那樣精研少數或一種書籍,不可能完全以記誦的方法掌握材料,但對于基礎書要盡可能地熟悉它,遇見一些基礎材料能夠指出它的出處,做到這一步是完全必要的。諺云:“熟能生巧。”只有在熟練掌握材料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選擇、使用它,并能夠在此基礎上發掘出新的問題。先選定題目,再讀書找材料,永遠趕不上先讀一些基本材料,對某些問題有一初步印象而后選定題目,來得深入,這是毫無疑義的。再重復一句: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制度方面,即使前人做出極大的成績,我們的研究的起點要放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也絲毫不能放松對基礎知識和材料的學習和掌握。這是因為,沒有對基礎知識和材料的學習和掌握,就無法把研究的起點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平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史學的未來在于年輕人,希望年輕人早成才多出成果,要有超過老師的勇氣和雄心。對前輩學者大師當然要有足夠的崇敬,但是把他們在學術上的業績看作為只能向往而不可高攀,那種自甘落后,也不是前輩大師所嘉許的。做學問要有點傲氣和豪氣,郭沫若先生在這方面給我們樹立了好的榜樣。學生勝過老師是規律,但不是任何一個學生都能勝過老師,季羨林先生說過:“大師都是不可超越的”,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高峰,對前人一定要認真學習,不能輕易否定,只有在前人的基礎上才能有新的進步。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明年將迎來漆俠先生八十華誕,而如今漆俠先生仍然保持著旺盛的精力和硬朗的體格,像年輕人一樣,每天日出而作,日落不息,潛心于學術,筆耕不輟。在今后幾年中,他將撰寫百余萬字的宋遼夏金斷代史。我們殷切期望著他早日完成這部巨著。并衷心地祝福先生健康長壽。
(200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