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任何一個研究領域都有兩條界線,在這兩條界線上思想運動不再精確且進入了一種哲學形式。認知的普遍前提條件,像每個特殊領域中的公理一樣,不可能在認知領域之內被描述與檢驗,而是把對前提條件的描述與檢驗轉換成一門更為原則性的科學。此門業已被置于無限之中的科學的目標就是:不帶前提地思考——這也是為各門具體科學自身所拒絕的一種目標。因為具體的科學如果沒有根據,也就是說沒有實質性的、方法論性質的前提的話,將寸步難行。哲學就是描述與檢驗這些前提條件,它本身也不能徹底地超越這類前提條件。在這里,每一個認識的終點都產生了一種絕對命令以及對不可明證性(Unbeweisbare)的訴求,并且,鑒于可證明性的發展進步,此認識的終點從來無法明確地固定下來。如果哲學領域的開端在這里好像被標記成精確的思想運動的底線,那么其上限就在于,實證知識從來殘缺片斷的內容試圖通過明確的概念修補成一幅世界圖景(Weltbild),并力圖關聯到生活的整體。如果諸門科學的歷史實際上揭示出哲學的認知模式是初級的模式、是以一般的概念對現象的一種純粹的概括,那么這一暫時的過程在遭遇到某些問題——即那些特別是與精神生活的價值評斷和最一般的關聯有關的問題,對這些問題我們迄今為止既無確定的回答、也無法擺脫——時,就是不可或缺的了。的確,臻于完美的經驗也不能取代哲學作為對實在的一種意義闡釋、著色與個人性的強調,同理,對現象的機械復制術的日趨完善也不會使視覺藝術成為多余。

從這一對哲學地位的一般性勘定出發,引發了哲學對個別對象擁有的權力。倘若有一門貨幣哲學,那么它只可能從貨幣經濟學結束和尚未開始的地方起步:一方面,它可以表現貨幣是在哪些前提條件——它們被置于精神狀態、社會關系、實在與價值的邏輯構造之中——下獲得其意義及其實際的位置。這并非貨幣的源起問題,因為這類問題屬于歷史,而非哲學。并且,不管我們如何重視從某一現象歷史上的來龍去脈去了解該現象的好處,這一歷史演變內容上的意義與重要性通常取決于一種概念性的、心理性的、倫理性的關聯,這些關聯不是時間上的,而是純客觀的。這類關聯當然已被歷史力量化為現實,但并沒有被歷史力量的偶然性所窮盡。正義、宗教、知識之意涵、尊嚴及內容完全超出于它們在歷史上如何被實現的問題。因此,本書的第一部分將從那些承載貨幣之存在實質和意義的條件出發闡釋貨幣。

在本書第二部分,即綜合卷,我試圖從貨幣作為前提的諸種價值感、對事物的實踐、人的相互關系,研究貨幣的歷史現象、貨幣的觀念與結構對內在世界的影響:對個體的生命情感、個體命運的連結、一般文化的影響。這一方面涉及與貨幣的關聯,這些關聯在本質上需要精確細微的研究,但鑒于目前的知識狀態無法如此研究,這些關聯只能以哲學方式來處理,即一般、大致的方式,把個別現象與抽象概念相聯系以呈現個別現象的方式。另一方面是精神層面的種種原因,這些原因在任何時代都是具有假設性意義的解釋與人為的、從來無法徹底擺脫個人色彩的重構。本書第二部分把貨幣原則與內在生活的發展與評價相結合的做法遠遠居于貨幣經濟學之后,正如本書第一部分的問題域(Problemgebiet)遠居于貨幣經濟學之前。本書的第一部分試圖從一般生活的條件與聯系理解貨幣的本質,另一部分則反之從貨幣的影響說明一般生活的本質與構造。

本書的這項研究沒有只字片語是國民經濟學式的。也就是說,那些國民經濟學從一種立場觀察的估價與購買的現象、交換與交換手段的現象、生產形式和財產價值的現象,本書將從另一個立足點予以考察。這些現象中國民經濟學感興趣的僅僅是那些最實際利益的,業已被徹頭徹尾地研究過了的,可最精確地表現的方面——僅僅這樣人們似乎有表面上的理由把這些現象只看作“國民經濟學事實”。但,正如某個宗教創始人的現象絕不僅是宗教現象,而且也是心理學范疇,甚至是病理學、普遍歷史學、社會學范疇的現象;或者,正如一首詩并不只是一種文學史的事實,而且也是一種美學的、語文學的、傳記學的事實;總而言之,正如一門單獨科學(它一向是基于分工的)的觀點從來沒有窮盡一種實在的總體——所以,兩個人互相交換其產品的這一事實絕不只是一樁國民經濟學事實而已。這樣一種事實,也就是說其內容可能被國民經濟學對它的表述窮盡的事實,并不存在。相反,這種交換的事實可以同樣正當地被當作一種心理學的、道德史的(sittengeschichtliche)甚或美學的事實來處理。即使它被當作國民經濟學的事實來考慮,也并非到達了一勞永逸的終點,相反在國民經濟學形式的掩蓋之下它也是哲學研究的對象,哲學檢驗它在非經濟學的概念和事實中的前提以及它對非經濟學的價值與關系所產生的后果。

在這個問題范圍里,貨幣不過是手段、質料或實例,用以表現最表層的、最實際的、最偶然的現象與存在最理想的潛力之間的關聯,表現個體生命與歷史最深刻潮流之間的關聯。本書整體的意義和目的無非是:從經濟性事件的表層衍生出有關人類終極價值和意義的一條方針。抽象的哲學系統結構與個別現象,特別是與實際的存在之間保持著一種距離,那哲學結構看來僅僅假設它們把現象從孤立、非精神性(Ungeistigkeit)甚至事與愿違(Widrigkeit)中解救出來。但是,在本書中這種解救唯有在貨幣這樣一種情況下才得到證實,貨幣不僅揭示了純粹的經濟技術的不偏不倚性(Gleichgültigkeit),而且本身似乎就居中無偏向(Indifferenz),因為它全部的目的意義不在于它自身,而在于轉化為其他價值。然而,因為兩方面的對峙,即最表面的、無質的東西同生活的內在實體之間的對立,在這里達到了巔峰,所以,如果這一個別情況不但(主動和被動地)滲透到精神世界的整個范圍,而且它自己顯現為精神世界本質的運動形式的象征,那么此種對峙必須達到最有效的協調。因此,本書考察的整體并不在于對一種個別知識內容的主張及其逐漸累積的證據,而在于尋求那種可說明的可能性,即從生活的任何細節中尋求生活意義的整體的可能性。藝術之于哲學的巨大優勢乃是,它每一次都給自己設定一個單獨的、嚴格界定其范圍的問題:一個人、一道風景,一種情緒。它從這些東西向一般性的每一次延伸中、從對世界情感的宏偉特征的每一次增添中感受到一種豐盈、恩賜、似乎受之有愧的幸福。另一方面,哲學——其問題完全等于存在的整體——相比于它自身習慣于約減存在整體的范圍,且哲學所提供的比它似乎應當提供的要少。相反地,本書的意圖是將這種問題看作受限制的小問題,以便把該問題擴展和延伸到整體性與最一般性時公正地對待它。

就方法論而言,我們可以這樣表述這一基本意圖:為歷史唯物主義建造底樓,從而,經濟生活被納入精神文化的原因這種說法仍保證其闡釋性價值,而與此同時,這些經濟形式本身卻被視為心理學的甚至形而上學的前提的更深層評價和潮流之結果。對于認知的實踐,上述這種方法必須在無限的相互關系中發展:依據某一經濟結構對某一理念結構(Gebild)的任何一種意義闡釋必須導向這樣的要求,即反過來經濟結構從更理念化的深度被理解,同時對這些深度自身而言也要再度去尋求普遍的經濟下層建筑,如此以至于無窮。在概念上相互對立的認知原則的這種輪替與交織中,事物的統一體——它對我們的認知來說似乎不可捉摸,但依然建立起其關聯——對我們而言是實際而生動的。

這里所提及的本書的意圖與方法,如果它們不能服務于哲學的基本信念的一種內容多樣性,它們就不得聲稱任何原則性的權力。將生活的細節、表面事物同它最深層的、最本質的運動銜接在一起,并且按照生活的總體意義可以把對它們的意義闡釋建立在唯心論的基礎上,一如在唯實論的基礎上,可以建立在唯理性的基礎上,一如在唯意志的基礎上,可以采取一種絕對主義對存在的理解,一如采取一種相對主義的理解。本書接下來的探討就奠基于這些世界圖景之一上面——我認為這個世界圖景是對當今的知識內容與情感取向最為恰切的表現,并且非常顯著地排斥與其相反的世界圖景——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可能使它們淪為一個純粹范例的角色,即便它不符合客觀的情況,也顯示出它作為未來正確性的形式的方法論意義。

第二版所作修訂絲毫不影響本書基本主旨。不過,我試圖藉由新增事例與討論,尤其通過深入根基,提高這一主旨為人理解和接受的更多可能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涟水县| 宁陕县| 上杭县| 鸡东县| 桐庐县| 军事| 南丹县| 留坝县| 积石山| 石城县| 黄冈市| 宁强县| 丹寨县| 昌都县| 新化县| 富平县| 云南省| 惠水县| 富民县| 宁乡县| 郁南县| 宁国市| 中宁县| 和静县| 威信县| 长泰县| 公主岭市| 紫金县| 清河县| 重庆市| 惠安县| 沿河| 黄平县| 望都县| 鄱阳县| 根河市| 永州市| 沽源县| 竹溪县| 澄城县| 扎兰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