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歷史的季節
  • 馮敏飛
  • 5903字
  • 2020-04-07 11:46:58

序 歷史的天花板,抑或喇叭口

2015年底,我曾為馮敏飛先生的大作《危世圖存:中國歷史上的15次中興》作序,題為《走出興盛衰亡的歷史循環》,這部著作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舊制度與大革命》的中國版,或者說是中國例證、中國范式。今年年初,馮兄又寄來一部新著《歷史的季節:讀史當明勢》樣書,并邀我再給寫幾句。敏飛的勤奮令人敬佩,鑒于此前已知道他的史學立場和價值取向,因而欣然答應,只是忙于俗務,一拖再拖,差點耽誤了出版良機,實在抱歉!

中國的歷史傳統格外久遠,各種方式的歷史言說是中國人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我們談歷史總是隨時隨地可以找到與現實相映照相類似的往事。在中國人眼里,歷史并不總是創新、創造,歷史的相似性、因果關聯讓很多人感到歷史就像春夏秋冬四季循環往復。春秋在古代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曾是史書的統稱。相傳魯國《春秋》由孔子修訂而流傳后世,馮兄也將自己的接續力作命名為《歷史的季節》。

馮敏飛先生說,李淳風《推背圖》之類的歷史預言他是不信的,但認為李淳風所言“欲知將來,當觀已往”則具有永恒的歷史意味。與《危世圖存:中國歷史上的15次中興》不同,《歷史的季節:讀史當明勢》聚焦中國14個長壽王朝,對這些朝代建國70年前后這一歷史節點作切片式分析,別開生面地圖解這些王朝興盛衰亡之歷史軌跡。

作者通過統計分析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樣本,證實70年是王朝的“天花板”,抑或是“喇叭口”。大部分王朝都過不了這道“天花板”,少部分通過“天花板”的王朝則一般會延續很長時間。這類王朝將“天花板”打通成了“喇叭口”,因而打開了王朝的上升空間。

中國古代王朝建立70年之際,“硬幣”兩面的圖景截然不同。以西漢為例,漢初奉行“無為而治”國策,開創了“文景之治”,但潛在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一方面,對漢朝很少給予溢美之詞的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記載:“至今上(漢武帝)即位數歲,漢興七十余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

而董仲舒對此歷史節點有另一種表達:“今漢繼秦之后,如朽木、糞墻矣,雖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如以湯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當更張而不更張,雖有良工不能善調也;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治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當更化而不更化也。”

司馬遷、董仲舒為同時代的思想者,面對同一社會竟然得出如此不一樣的觀感,這到底哪面是真,哪面是假?對此,作者沒有給予非此即彼的回答,而是借用千年之后宋代名臣范仲淹的一席話展開討論。范仲淹說:“歷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禍亂必生”,而“我國家革五代之亂,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綱紀制度,日侵月削”,現在“不可不更張以救之”。范仲淹和董仲舒一樣,都強調王朝即使處于興盛期——“喇叭口”之外也要進行改革的必要性。

人類自產生以來似乎一直與風險相伴,總是在抵御著各種各樣的風險。德國著名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1986年出版了《風險社會》一書,他將后現代社會詮釋為風險社會。貝克提出“風險社會”理論,根本目的是要以此為依據來批判和改造“簡單現代性”,提出新的未來圖景,因此他對于風險社會的出現并不悲觀,而是認為這些新的風險具有政治反思性,能對制度變革產生推動。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的一句名言“發展才是硬道理”已經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然而,鄧小平晚年對中國未來發展境遇所做的另一個判斷卻鮮為人知。1993年9月,鄧小平在與其弟鄧墾的談話中不無憂慮地說:“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這個認識與貝克的“風險社會”核心理念異曲同工,二者出爐時間也相差無幾。它等于是承認人類社會發展的內部張力一直都存在,現代社會涌現的問題更是層出不窮,而直面社會問題進行改革乃是常理。換言之,“喇叭口”之外仍然會有許多新的問題,蘊藏著諸多風險。

當前中國社會非常復雜,傳統的前現代的東西、現代性的東西、后現代的東西加上全球化的因素,構成了一個萬花筒般的糾纏體系。發展起來之后問題是多還是少難以簡單回答,但我們都目睹了中國社會因物質交換、信息交換的幾何級數增長而產生的各種社會摩擦遞增的景象和趨勢。內外環境越是復雜,我們近代以來經歷痛苦沉淪和萬般犧牲而探索得來的改革開放大旗就越要高舉。

歷史是一面鏡子,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馮敏飛先生對每個長壽王朝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作了深入思考,例如“史上的‘貿易戰’”,具有特別的意味。近代以來,中國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的顢頇和怯懦讓我們后人痛心疾首,特別是在閉關鎖國這一焦點問題上。其實,開放本身也是一種改革,當然也是常理。

早在16世紀的明代中后期,西方傳教士就進入中國與士大夫和老百姓交流。那時的中國與西方并沒有發生激烈沖突,雙方都能以一種學習的態度相對待。西洋的知識通過他們介紹進來,如利瑪竇、徐光啟合譯的《幾何原本》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中國的知識體系。至于西方,當然也通過傳教士獲取了古老的東方智慧,我們讀稍后啟蒙思想家的作品,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儒家人文主義、人本主義的影響。

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與東學西傳是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然而,一場政權更迭將這一切斷送殆盡。滿洲入主中原后,一些至今還不太明了的原因導致清帝國朝野各界對世界的認識遠不如明末。作者在剖析中國人全球視野演化時,恰當引入明末清初朱舜水的觀點:“世人必曰‘古人高于今人,中國勝于外國’,此是眼界逼窄,作此三家村語”,令人記憶尤深!

在中西交流不暢的那段時間里,人類歷史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巨變:傳統王朝一個個倒臺,民族國家紛紛建立,共和國、工業革命、全球殖民、海上霸權……歷史的發展突然加速,中國在完全不了解的情況下,就被迫倉促卷入全球化進程。

歷史總在不斷重復,當然每一次重復并不意味著前事后事完全一致。今天的中美貿易失衡與18世紀中英貿易失衡具有極大的差異,但緣起、演變似乎也有很大的相似性。當前中美貿易失衡主要是因為中國市場巨大但購買力相對不足,同時中國的初級產品幾乎壟斷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市場,這種情形與18世紀中英貿易困境如出一轍。那時的中國主要出口茶葉、絲綢、瓷器、大黃等初級產品,物美價廉,技術含量并不高,但對英國以及英商經營的其他市場來說格外重要。相應地,中國傳統的士農工商四民社會結構極大地阻礙了市場發育,四民中的士與商人對英國的工業品有需求但量太少,而數量龐大的農工兩個階級收入低,消費力弱,甚至基本不消費工業品,因而中英貿易失衡愈演愈烈。至18世紀晚期,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程度,否則貿易將無法繼續進行。

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訪華是中國走向世界、與工業革命同步共振的最佳時機。那時的中國資本充裕,富甲天下,而且有尚未開發的巨大市場,不論是接納英國的工業品,還是開始中國自己的工業化進程,馬戛爾尼使華都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節點,而且這時的乾隆皇帝是世界上為數不多、擁有至上權威的最高主政者。然而,馬戛爾尼沒能打開中國的大門,卻在與中國朝野近距離接觸后,真切地了解了中國的真相,洞悉了中國的軟肋,這為后來的中英沖突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關于馬戛爾尼使團失敗的原因,中外史家有非常細致的研究,主要歸結為文明的沖突,即英國人不愿接受屈辱的三跪九叩禮節。這個因素當然重要。那時的中國統治者滿腦子確實存在著想象中的朝貢體制,甚至試圖將英國納入這個體制之中。

其實,假如我們仔細閱讀馬戛爾尼來華史料,還可以發現中方之所以對英國使節前恭后倨,除了文化差異之外,可能還與四年前發生在巴黎的騷亂——后來演變為“法國大革命”有關,后者甚至是直接原因。

據《英使謁見乾隆紀實》記載,當馬戛爾尼從避暑山莊返回北京后,曾有一位私人朋友來訪,這位朋友“對中國朝廷的情況非常熟悉,也了解在廣州經商的困難逐漸增加。他說,‘中國人對于外國使節僅視為在國家重大節日送禮而來,節日過后即刻歸國。中國很少有與他國締結條約的觀念。法國的動亂促使中國官方加緊提防。假如特使攜帶禮物在法國國內未發生暴亂以前來,遭遇到的困難要比現在少得多。英國人現在所受的壓迫,將來總有解除的一天。中國政府對于任何一種新的事物最初總是抱著強烈反對態度,生怕自己上當吃虧。但等它對這個事物的新鮮感逐漸沖談,習以為常之后,它未始不可以重新考慮加以采納’”。

從歷史的觀點來看,乾隆朝防患于未然的謹慎在此后半個世紀也被證明并無大誤。巴黎騷亂不僅讓法國開始持續動蕩的百年史——國王被殺,秩序紊亂,君主專制、君主立憲、共和國、帝國輪番登場,直至第三共和國方才平靜下來。那時的中國不能理解法國的動蕩、世界的動蕩是一個新時代到來的先聲,不知道這些動蕩就是世界秩序的重新調整。中國為了自身的政治安全選擇了置身事外,這讓后來的中國付出了巨大代價。

中國的回避并沒有解決中英貿易失衡問題,也沒有回應英國資本家對中國市場的關切與期待。隨著工業革命進一步深入,歐洲人民生活品質日益提升,對中國產的茶葉等需求量加大,中國對英出口量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加了。與此同時,工業革命釋放的產能依然無法進入中國,貿易失衡更為嚴重。然而,隨著英國政府對東印度公司貿易壟斷權的取消,貿易失衡漸漸地被“罪惡的鴉片貿易”所解決。

鴉片迅速讓貿易失衡逆轉,中英幾度交涉無效,遂訴諸戰爭。這場戰爭,中國名之曰“鴉片戰爭”,英國則命名為“通商戰爭”。戰爭以中國失敗而結束,中國的市場因此被打開,五口通商改變了先前廣州一口通商的格局。對于中國人來說,失敗并不可怕,先賢們也一直教誨中國人知恥而后勇,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師。那時的中國如果能發憤圖強,自主改革,或者像林則徐、魏源講的那樣“師夷長技以制夷”“睜眼看世界”就好了。但是清廷不這么想,他們覺得危機已經過去了,一切可以恢復正常。因此,從1842年到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國錯過了18年的發展機遇,沒能主動向西方學習。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帝國終于邁出了第一步,開始向西方學習工業化。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清帝國確實逆轉了“后乾隆時代”長達百年的下滑趨勢,中國的工業化獲得了長足進展。但洋務新政貌似發展很快,其實非常脆弱。1894年,甲午戰爭只是一個局部的可控的戰爭,清朝竟然敗了,而且敗在中國人素來瞧不上的日本人手里。這讓后來的中國人心里最難平衡。

千百年來,日本是學習中國文明的優等生,從遣唐使直至近代,日本都是純粹的學生,只是比老師更善于學習。鴉片戰爭之后,魏源根據林則徐的《四洲志》編纂了《海國圖志》,這是中國人睜眼看世界的必要行動。然而,這部凝聚林則徐、魏源等人智慧的巨著,在中國竟然沒有多少閱讀者。假如那時的中國人仔細研讀魏源的《海國圖志》,并按照魏源的提示實際操作,那么中國在鴉片戰爭之后絕對不是那樣的格局。

而更讓后人郁悶的是,中國人不看《海國圖志》就算了,但此書傳到東瀛卻引起了日本人的極大興趣。日本人從這部書以及中英交涉全過程中悟出一個新的思路,漸漸明白西方人東來的目的,也明白如何去與西方人打交道。中國的失敗成為日本的經驗,魏源為中國人寫的這部著作成就了日本的后來。

如果一定要說中日兩國現代化道路有什么不同的話,那么日本是全心全意學習西方,脫亞入歐轉型向西,徹底地學;中國是經過鴉片戰爭打擊之后,開放一點國門,象征性地學。因為中國是被打敗之后學,所以就帶有這樣一種復仇心態,強調“師夷長技”就是為了“制夷”。這是中日兩國在學習西方時最大的差別。這在1860年之后慢慢凸顯:中國是“一定要守住”的狀態,日本則是“一定要走出去”的狀態。甲午戰爭證明,表面的、一時的強大并不說明問題,改革與開放力度過小,國家能力提升過慢,與列強的差距并沒有實質性縮小的時候照樣會挨打。

馮敏飛先生一直很謙虛,也很勤奮。他跟我說,他對自己非歷史科班出身心底始終有揮之不去的虛怯,常自嘲“無知無畏”,努力以勤補拙,多下些笨功夫。我總是鼓勵他:“你是以作家身份去寫史,人家不會用史學家的標準要求你!”他早年出版了幾部小說,我讀過他的歷史小說《孔子浪漫史》,本來還想專門寫篇文章,可惜一直抽不出時間。近十來年,他潛心于史,著重關注中國王朝的創世、盛世、危世、末世“歷史四季”,先后出版了歷史隨筆《中國盛世》《家天下是如何倒掉的》《危世圖存》,漸漸系列化。

從史學發展一般情形來看,大眾歷史寫作一直是中國歷史學的主流,晦澀深奧的歷史寫作相對來說比較少。大眾歷史的寫作要注意篇章布局,注意結構,注意敘事,注意營造內在緊張,注意起承轉合,讓讀者在閱讀中找到愉悅,產生自然的閱讀興趣。馮敏飛先生新書《歷史的季節:讀史當明勢》在確保基本史料引用準確的基礎上,廣泛引用百家觀點,對中國社科院卜憲群總撰稿的《中國通史》、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哈佛中國史》、臺灣學者姚大中《姚著中國史》、芬納《統治史》等大部頭著作均有較深涉獵。正是在此基礎上,作者對歷史復雜性的冷峻思考、對中國古代政治興衰和傳統文化積弊的慎思與明辨才妙趣橫生而又發人深省。下面擷取兩例:

其一,讀史如觀荷,只問是否華麗轉身。作者巧妙引用歐文·斯通《梵高傳》內容作譬喻:藝術家的作品和他的私生活就像正在分娩的婦女和她的嬰兒,你可以看她的孩子,但卻不可以掀起她的內衣去看她是否沾滿血污。王朝出生之狀,要么是被遮掩的假相,要么是不忍直視的真相,這些不看也可以想象。我們還是著重看它們是否及時“洗禮”,華麗轉身,不再制造新的血污。轉身和改革是中國歷史永恒的話題,歷久彌新。

其二,讀史明勢比讀史明智更重要。袁世凱能登上總統之位說明他并不是簡單的草莽英雄,看他的字讀他的書很容易了解到,他雖不是學富五車,不過至少知道“讀史明智”,知道借鑒歷史經驗教訓。但從后來的政治實踐來看,袁世凱顯然只是“明智”而不“明勢”。其最后的失敗,歸根結底還是不太明了歷史大勢和世界潮流。

中國自來有文史不分的傳統,馮敏飛先生充分發揮了文學敘事的優勢,文筆曉暢,情感飽滿,給人以閱讀的愉悅。“通鑒”是為了“資治”,這是中國學人久遠的傳統。馮敏飛先生也沒有背棄這個傳統,他在這部書中除了講述一個個新穎的故事之外,更重要的還是他對歷史的思考。任何一個王朝的建立都有傳之久遠的期待,一世二世以至于萬世,但是為什么那么多的王朝最后倒在“天花板”下?它們為什么沒有將“天花板”變為“喇叭口”,為王朝打開另一個上升空間,而是一個接一個倒下成為“天花板”論斷的證據呢?此外,國家上升到“喇叭口”之外又如何保持強韌的發展勢頭,走出興盛衰亡的“歷史周期率”呢?這是我讀馮著久久無法釋懷的深層原因!

是為序。

馬勇

2019年7月9日星期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包头市| 郎溪县| 贵州省| 台湾省| 凤凰县| 株洲县| 迁安市| 延吉市| 合水县| 永新县| 宜宾县| 忻州市| 临武县| 陵川县| 平原县| 独山县| 元朗区| 财经| 旅游| 剑河县| 湟源县| 娄烦县| 栾城县| 绥中县| 东光县| 长阳| 哈密市| 喀喇| 辛集市| 改则县| 西昌市| 辰溪县| 五莲县| 凌云县| 延长县| 蒙阴县| 元朗区| 柳江县| 宁夏| 邹平县| 特克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