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道真影:重解道德經
- 星賢
- 1641字
- 2020-03-27 13:23:17
對《道德經》的誤傳與誤解
老子作為先秦諸子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深刻影響了后世的很多學者。可以說,《道德經》就是中國的哲學之源。但由于年代久遠,保存不便,誤抄誤讀嚴重,再加上人為的篡改,使得廣泛流傳的通行本《道德經》與老子原作相去甚遠。
通行本《道德經》主要是以三國時期的魏國青年學者王弼(其去世時年僅24歲)所編撰的《道德經注》為底本進行譯釋的。而隨著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和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的相繼出土,將《道德經》的版本向前推進了至少五百年。通過對楚簡本與帛書本《道德經》的研究,我們發現通行本《道德經》與上述古本之間的差別之大實在令人咋舌。
其實由于古代竹簡保存不便,散失錯簡極為常見,很多地方在王弼之前就已經改動過了。秦朝統一文字,且燒天下之書,很多古文字早已失傳。原先用各國文字抄寫的《道德經》文本輾轉流傳到漢代,再次抄寫之時很可能會因不能辨識而引起訛誤。除此之外,導致《道德經》出現誤傳的原因還有:抄錄筆誤,近音誤讀,因不解文意而修改,按主觀意圖而篡改等等。正所謂“老子五千言,錯簡兩千年”。如此大規模的文字錯亂,使得《道德經》所表達的思想早已產生了巨大的變異與分歧。難怪歷史學家蒙文通說:“我國舊籍之訛誤紊亂,無過于《老子》”(蒙文通《王弼老子注初校記》,岳麓書社,1982年版,第61頁)。而他說此話時,馬王堆和郭店的古本《老子》還沒有出土呢。
《道德經》本是思想統一、思路連貫的一部書,卻被改得語無倫次、自相矛盾、混亂不堪,加上《道德經》本身就是玄奧深邃、文辭飄忽,更使得人們讀后總是一頭霧水,于是只好牽強附會、任意曲解了。兩千多年來,對《道德經》的注解之書有上千種之多,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可以說,從《道德經》開始流傳之后,人們就已經對其產生了大量的曲解,使其所表達的思想出現了嚴重的扭曲。歷代學者大多是萬經注我,過度解讀的現象非常普遍。修真的把《道德經》解讀為導引煉丹之法,研究兵法的把《道德經》解讀為兵書戰策,做管理的把《道德經》解讀為管理手冊。每個人都想把《道德經》生搬硬套到自己所喜好的領域中去,完全無視其真實意思的表達。
除了發散型的過度解讀之外,還有一種收斂型的解讀方式,就是什么內容都往一個詞兒上套。比如有人把《道德經》的核心思想——無為——解讀為無私的同義詞,并把幾乎整篇《道德經》的內容全都套用無私的概念來解釋,這顯然是不恰當的。要知道,刻意表現出來的“無私”仍然是“有為”的。
本人認為,解讀《道德經》還是應該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以文字的本意為根本,而不應妄增妄減、顛倒歪曲、牽強附會、隨意發揮。鑒于此,本人以體現老子本意為原則,以郭店竹簡和馬王堆帛書為參照底本,并參考陳鼓應、劉笑敢等幾位大家所作的注解,對《道德經》重新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校訂整理和現代視角的解讀。希望借此能讓廣大讀者了解到更加貼近真實的老子思想。
本合校版共有5196字,而通行本《道德經》約5250字左右,相差50余字。將通行本《道德經》與本合校版相比較,重要的字詞差異有133處之多(字詞差異表見附錄)。此外,通行本《道德經》還存在眾多的文字增刪、重復以及語句顛倒錯亂的情況。本合校版已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全面的修正,以期盡量接近《道德經》的原貌。
通行本《道德經》分為八十一章,其中只有七章與本合校版文字近似,即第六章、第七章、第十一章、第三十三章、第四十三章、第四十七章和第七十八章。其中,第六章中的“谷”字據帛書《老子》校訂為“浴”字,第七章“后其身而身先”中的“后”字據帛書乙本校訂為“退”字,第十一章中的“埏埴”據帛書本修訂為“燃埴”,第三十三章“死而不亡者壽”中的“亡”字古通“忘”,第四十三章除幾處虛詞之外與本合校版基本相同,第四十七章“見天道”中的“見”字據帛書本校訂為“知”字,第七十八章“柔之勝剛”中的“柔”字據帛書乙本校訂為“水”字。除這七章之外,其余七十四章均或多或少與本合校版有重要的文字差異。而這些文字差異對文意的影響往往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