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劉少奇風采(老一輩革命家風采)作者名: 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本章字數: 1195字更新時間: 2020-03-27 12:54:37
剪掉“小辮子”
劉少奇不僅熱衷于獲取新知識,而且關注中國時局的變動。他在私塾讀書的那幾年,古老的中國正醞釀著一場大的變革。清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在做最后的掙扎。清政府為維護統治以及支付不平等條約帶來的巨額賠款,對老百姓的欺壓和搜刮更加嚴重,人們迫切希望改變當時腐朽黑暗的社會狀況。
1905年8月,孫中山等人在日本東京領導和組織了中國同盟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旨在推翻封建的清王朝,建立新政府。經過以同盟會為主的革命派多年來的努力,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的革命士兵在武昌發動起義并取得成功,各省革命派紛紛響應。湖南、廣東等十幾個省份陸續宣布獨立,脫離清王朝統治,革命形勢迅速發展。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清王朝土崩瓦解,1912年2月清帝發布退位詔書,結束了260多年的統治,同時宣告了中國2000多年封建帝制的終結。

1938年,劉少奇(左三)和二哥劉云庭(左二)合影

劉少奇讀過的《辛亥革命始末記》第九冊
1911年是舊歷辛亥年,因而這場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革命也被稱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帶來的巨大社會變動也傳到了劉少奇的家鄉。“皇帝退位了”,“長沙巡撫被趕下臺了”,“寧鄉縣太爺跑了”,這樣的消息在炭子沖傳播著。劉少奇聽聞后為之震動,他思索著這次變革,也渴望了解更多關于革命的事情。
1912年夏天,劉少奇的二哥劉云庭回家探親。劉云庭十六歲時就外出闖蕩,當過轎夫賣過苦力,后來又加入了湖南新軍,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已經成為新軍第四十九標的一個小頭目了。武昌起義后,湖南新軍立即響應,他們迅速攻占了長沙巡撫衙門,并建立了新的都督府。劉云庭參加了湖南新軍的起義,對起義的經過以及辛亥革命的情況都有很多見識,他向家里人講述當時變革的情形,對于這些家鄉之外的革命故事,劉少奇聽得非常認真。
劉云庭對劉少奇這個最小的弟弟很關心,鼓勵他多讀書,不僅要讀“四書五經”,也要多讀些新的進步的書籍。二哥的這些意見與劉少奇的想法相符。劉少奇在以后的求學和革命道路上遇到挫折和困難時,劉云庭都在經濟上和精神上予以鼓勵和支持。對于二哥的關心與幫助,劉少奇心懷感激。1949年劉云庭去世,劉少奇心情十分沉痛,親筆寫下挽詞:“你是我幼年學習和活動的第一個幫助者。”
劉云庭探親結束準備返回部隊,臨走之前,給劉少奇留了一套《辛亥革命始末記》。對于迫切想要了解外界的劉少奇來說,真是如獲至寶。他如饑似渴地閱讀此書,從中了解了辛亥革命的目的和發展過程,也知道了革命先驅孫中山和黃興領導革命的曲折經歷。劉少奇欽佩他們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此后,他更加關注國家與民族的命運。
受革命故事和書籍的影響,劉少奇決定響應辛亥革命的號召,堅持要姐姐把他的小辮子剪掉。辮子是清朝臣民身份的一種象征,剪掉辮子,就表示與舊封建社會的徹底決裂。在此之外,劉少奇不再滿足于家鄉私塾學習的生活,他想去外面看看,去新式小學堂讀書,接觸新知識、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