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戴望舒(1905—1950),名承,字朝安,浙江杭州人。中國現代派象征主義詩人的杰出代表,被稱為“雨巷詩人”。

在杭州上小學時,戴望舒就開始接觸中國古典文學和外國文學。17歲在《半月》雜志發表小說《債》,并與張天翼、施蟄存等人成立了一個叫作“蘭社”的文學小團體。1923年,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學文學系,兩年后轉入震旦大學學習法語。1927年,22歲的戴望舒創作了他最出名的詩作《雨巷》,并在兩年后出版了第一本詩集《我底記憶》。《我底記憶》這本詩集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義詩歌的集合,呈現出當時流行的新月派詩之外的一種新風格。

1933年,戴望舒編集的第二本詩集《望舒草》出版,這本詩集表現了戴望舒對新詩創作傾向的最終選擇和定型,標志著他詩藝上的成熟。1936年,他從法國回到上海,從事一些譯著工作,與卞之琳、孫大雨、馮至等人創辦《新詩》月刊,并編集了自己的第三本詩集《望舒詩稿》。

抗日戰爭爆發后,戴望舒旅居香港。1941年底,香港淪陷,戴望舒作為文化界知名人士,也被日本人逮捕入獄。1948年回上海后,他把戰時所作的詩編為詩集《災難的歲月》。這一本詩集在題材內容上不再是吟唱個人的悲歡離合,而是歌詠民族的覺醒、群眾的感情,標志著詩人思想性的提高。

戴望舒作詩30多年,只寫了90多首,數量并不多,但他的詩歌創作實踐與理論主張,在我國新詩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戴望舒在新詩的藝術上不懈探尋和創造,以嚴謹的、獨具特色的藝術實踐開拓新詩的發展路徑,展示了現代派象征主義的新天地。

在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下,愛情、悲秋等題材成為戴望舒詩作的主要內容,他在表現愛情時多運用女性的意象,通過古典的、傳統的形式表現現代的愛情經歷;而詠秋這樣的傳統題材,也被他賦予了新的情緒,來表現現代人寂寞、憂郁的感傷情懷。戴望舒翻譯、介紹外國詩歌,并從中汲取創作的養分。雨果、保爾·福爾、洛爾迦等人的詩作都曾給予他思考與想象。他積極尋找中西詩歌藝術的融合點,創造出了屬于自己民族的現代詩。

這本詩集選編了戴望舒詩歌創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這些詩里,詩人透過感覺、想象和朦朧的情緒展示那一代知識分子的心靈軌跡,那些忽快忽慢的停頓是他的嘆息,那些長長短短的文字是他的探索與決心。詩歌是詩人對生命的凝視,透過他的詩,我們會讀到一種充滿自我意識、充滿敘述感的人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扶绥县| 岚皋县| 油尖旺区| 天水市| 石楼县| 东明县| 盐津县| 伊吾县| 辽宁省| 沂水县| 隆昌县| 竹溪县| 大埔县| 开江县| 北流市| 习水县| 龙川县| 长岭县| 家居| 巴中市| 台中县| 连州市| 体育| 绥宁县| 朝阳县| 天全县| 鹤岗市| 泸州市| 阿尔山市| 双江| 宁都县| 靖江市| 西峡县| 九江县| 遵化市| 灵武市| 澳门| 龙游县| 察雅县| 神池县| 如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