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對于許多人來說,文森特·梵高(1853—1890)完美詮釋了什么是瘋狂的天才藝術家。他因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本身就充滿了傳奇色彩,并助長了認為他如同荒野孤魂的觀點——原始的沖動驅使著他,不可名狀的惡魔糾纏著他。
說實話,文森特的一生的確過得很艱難。對世俗的憎惡,造就了他無可復制的藝術語言(盡管被后世競相效仿),卻也使他疏遠了親朋好友。頻繁的精神崩潰困擾著他生命的最后幾年,其中有情感問題的影響,但更有可能是因為癲癇病發作,或許年輕時染上的性病余威猶在,也加重了這種情況。情場失意的他,對數段情感糾葛做出的抉擇都出奇地失敗,最終只能接受做個單身漢的命運。三十七歲時,由于作品不被認可,長期與成功無緣,文森特的精神到了崩潰的邊緣,最終持槍自殘,不治而亡。
然而,梵高又是一個善于思考又富有智慧的人,能用三種語言雄辯而有力地表達自己。幸虧他的弟弟提奧·梵高和提奧的妻子約翰娜
保存了完整的往來信件,我們才得以了解梵高。通過這幾百封信,我們能重塑出這個藝術家的形象,他的作品在他活著時一文不名,但到了今日卻成了無價之寶。
與弟弟的關系對梵高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這在信件中顯露無遺。他的信件絕大多數是寫給提奧這個巴黎藝術商人的。盡管提奧從沒真正幫這位兄長銷售過任何作品,但確實介紹不善社交的文森特認識過一些藝術家。此外,提奧的金錢支持為文森特提供了顏料和畫布。事實上,幾乎寫給提奧的每一封信里,都有要錢或確認收到近期匯款的內容。對于這位屢受困擾的兄長,提奧不懈的精神支持成了他生命的支柱。然而,文森特也不是一個被動的依賴者,相反,在信件中我們發現,和弟弟談論個人和思想問題時,他始終是一個積極的對話者。
雖然梵高深諳文學和藝術史,但作為一個藝術家,他主要是自學成才,而且,從他早期的作品看,他并不算天賦異稟。他在人生最后幾年爆發出的旺盛創造力——很多知名的作品創作于此間——要與之前他經歷的諸多掙扎聯系起來,才能被更好地理解。這些掙扎被事無巨細地記錄在了信中,也從側面體現了他為什么會對人物造型、透視等繪畫技法有著固執的追求。
同時,書信中也記錄了他繪畫理念的進化過程。梵高對當時藝術名家作品的解讀,比如米勒和德拉克洛瓦
,表現了他獨到、敏銳的觀察力,而不是瘋子的胡言亂語。而在他身上,藝術上的成熟又總是與那些卑微職業所激發的強烈職業道德感并存?!爱嫾揖偷门ぷ?,像鞋匠那樣”;“我還是孜孜不倦地在我的畫布上耕耘,就像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一樣”。
本書中節錄的信件,無論是表現他彷徨思索與脾氣暴戾,還是熱情洋溢和哀痛欲絕,都旨在盡可能全面地重塑這位標志性藝術家的人生奧德賽。這些出自梵高之手的文字,配上他的畫作,更為公正地詮釋了他作品中的熱情和愉悅,也糾正了他在大眾眼中長久以來的“瘋狂”形象。
編者說明:
除非另外說明或標注,從本書中摘錄的信件均是寫給提奧的。大部分信件都未注明日期,估計的時間備注于括號中。本書編號系統與梵高的弟妹約翰娜·梵高-邦格編輯的版本相一致(見參考書目)。信件的影印圖片和所附畫作,都以信件編號為準,文中提及的畫作以星號(※)標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