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推薦序:真物理學家看門道
- 茶杯里的風暴
- (英)海倫·切爾斯基
- 1667字
- 2020-03-31 09:36:07
物理學一向都是最宏大、最刺激的學問。如果你對職場攻略、理財指南和宮斗電視劇不屑一顧,選擇把時間交給一本物理書,你想要的肯定不是普通的知識。你想知道宇宙的起源、量子力學的神奇之處、愛因斯坦的精妙思想、暗物質和暗能量之謎、超弦理論的難題。你想得到這個世界的終極解釋。你想體驗最深刻的智慧。讀物理學家寫的書,通常是仰望星空的姿態。
但是海倫·切爾斯基的這本《茶杯里的風暴》,想給你看的可不是這些。這不是一本仰望星空的書。
這本書寫的是物理學的應用——確切地說,是那些比較常規的物理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這聽起來好像一點都不刺激,但是我可以告訴你這本書刺激在哪里:它能檢驗你學的是“真知識”還是“談資”,它還會讓你見識一套高級思維方法。
理查德·費曼是個有很多粉絲的物理學家,人們粉他的一部分原因是他喜歡指出周圍人的愚蠢之處。費曼曾經在巴西訪問和工作了一年,他給巴西學生上了基礎物理課。他注意到一個大問題。
費曼說:“巴西根本沒有在教科學。”
費曼發現,巴西那些“物理學得好的學生”,其實根本沒有掌握物理學。他們能把各種物理概念和定律的語句背得滾瓜爛熟,會用公式精確解題,但是他們不知道那些概念、定律和公式是什么意思。這些所謂的學霸能背誦教科書中經典物理實驗的步驟,但是費曼給他們布置了一個自己動手做實驗的作業,他們完全不會做。你能說這些人“懂”物理學嗎?
我以前聽說過這段典故,覺得這是應試教育的惡果。應試教育把什么知識都當成考試素材,最終考察的不是真正的知識水平,而是記憶力和執行規則的能力。但現在我覺得這不僅僅是應試教育的事,這是所有國家的所有讀書人都面臨的一個困境。
這個困境就是,“知道”和“會用”是兩碼事。現在有句話叫“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在互聯網時代,獲得一個知識,包括理解這個知識,都是很容易的。只要有足夠的好奇心,你就很可能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知識。比如說,你知道“薛定諤的貓”是什么意思,而且你還充分理解了這個概念背后量子隨機性的原理,你得到了很大的樂趣,可能還為此感到一點點自豪。
那這時候,如果媽媽問你“薛定諤的貓”有啥用,你也許會非常大氣地說,談“有沒有用”太俗了——科學事業就是要探索和發現,真正的科學家哪有那么功利啊。
這句話對倒是對,可是如果你只求知而不關心怎么用,那你就只是一個“知道分子”,你只能欣賞和贊嘆那些知識。科學知識對你來說跟玄幻小說的劇情沒有本質區別,都只是給大腦吃的零食和令人愉悅的談資而已。
現在很多人一說科學就是什么“偉大的好奇心”——以我之見,好奇心被高估了。玄幻小說也可以激發和滿足好奇心。單純的好奇心不能帶你走很遠。
也許你可以嘗試一種更高級的思維。這個思維要求你掌握高質量的知識,然后在不同的地方識別和應用這些知識。
嘗試了這種思維,你才能知道什么叫“知道”。
比如說,你知道熱量是怎么回事,你也知道鴨子和人一樣,是恒溫動物。那你知道在冰水里游泳的鴨子,它們的腳為什么不怕冷嗎?再比如說,你學過有關氣壓隨溫度變化的知識,那你知道為什么爆米花受熱只會膨脹,而不會炸得四分五裂嗎?
你可以把《茶杯里的風暴》這本書,當作一本思維訓練手冊。有些司空見慣的東西一旦細想,你就會發現自己的知識體系簡直千瘡百孔。
種子發芽以后,為什么總是往上長呢?如果種子能識別哪個方向是向上,其中必定有一個什么機制能讓它感受到重力!這個機制是什么呢?又或者,是因為光線總從上方來嗎?書里有答案。
但我看重點不在于答案,而在于你能不能提出問題。只會贊嘆而提不出問題,你就是個看熱鬧的。能提出關鍵問題,你才算會看門道。掌握這套高級思維,你學什么都沒有白學。這樣你才真的有可能用知識去改變世界。
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有一次晚上走路的時候只顧著仰望星空,一不小心掉進了坑里,有人嘲笑他知道天上的事情,卻看不見腳下的東西。孔子專門研究經天緯地的大學問,老農民笑他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我看這些嘲笑也不見得沒有道理。
——仰望星空和大學問固然了不起,能在日常小事中看出門道來,才是真本事。
萬維鋼
(作者系科學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課》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