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天津橋上無人識
- 洛陽女兒行(全集)
- 小椴
- 4573字
- 2020-03-09 15:52:07
一條洛河從洛陽城橫穿而過,把洛陽城分為了南北兩半,宮城和皇城基本上都留在了北岸,南岸則是老百姓的聚居之地——外郭城。坐在洛水南岸“銅坊”一帶向北眺望是件有趣的事,宮舍儼然,那些青樓朱舍,在南岸吃苦力討生活的老百姓看來,不啻為神仙宮殿。
連接這南北兩城的是天津橋,取意于“天河津梁”——洛陽城是九朝舊都,倒也當得起這四個字。我們所要講述的故事開始的時候,正是黃昏時分,洛陽城像是被扯了層熏黃的金沙罩住了似的,罩在了所有挑擔的、騎驢的、抬轎的、賣花的、吆喝的人身上。黃昏總有一種平和的氣氛,能給每個人的心里都帶來一份安謐。
一個外鄉人正斜靠在天津橋東側的欄桿上,一雙瞳子盯著秋水中的天空與天空盡處的屋舍。他在這里已站了半日。這外鄉人是今天下午才進的城,進城后的他愁容深重,坐在南岸銅坊眺望北岸差不多一下午,這時才又轉到天津橋上來干站著。
——天津橋上無人識。
偌大洛陽,熱鬧的天津橋,是沒有什么人認得他的。
這人長了張典型的關左子弟的面孔,二十一二歲模樣,就算稱不上英俊,卻也十分輪廓分明。他身材高挑,眉毛壓得很低,眉下是一雙單眼皮的眼,臉色淡黃,膚色倒還勻細。他長了一只很男子氣的鼻子,只為那只鼻子,過往的仕女少婦就會把他多看上兩眼。那鼻子挺直,讓人想到他該是個很驕傲的人,雖然他的衣衫與神情都顯得有些落拓。
“當——當——當——”驚入眾人耳朵的是幾聲鑼響。天津橋上的嘈雜被那鑼聲的尖銳壓得低了些。幾聲鑼響后,天津橋上的行人商販依舊熙熙攘攘,只是自動向兩邊廂讓了讓。也沒什么,只不過是每日黃昏時的一景:洛陽府尹巡城后要回衙了。要說洛陽尹,在這城中可以說是個不大不小位置頗為尷尬的官兒。說大不大,洛陽城作為東都,滿朝金紫,官階比他大的多了去了;可說小也不小,怎么說,這洛陽一城的人口戶簿、街衢市井、治安緝拿都是該他管的。現任的洛陽尹姓于名自望,據說曾是兩榜進士。但城中老百姓倒沒誰熟悉他,唯一讓人跟他產生親近感的,是滿城的文武,差不多只有他一個的官衙是在外郭城的。
靠著橋欄桿的那個外鄉子弟這時回了下頭。他這是第一次進洛陽,所以對這城市中的一切頗為好奇。只見那府尹坐了個四人抬的轎,連護衛衙役加在一起也不過十多個人。走在隊末的一人雖一身衙役穿扮,但身上氣度卻與旁人不同。只見他身材明顯高大些,粗寬臉膛,一部紫髯,身上著了一件緋袍,這袍色配上那衙役的裝扮可就有些特別了——以當今朝廷之制,緋袍可是有品官員才能穿著的,一般不許小吏平民穿戴。那外鄉子弟就不由得一怔,只見那衙役腰下掛了一把很配他身材的厚背腰刀,那刀要是掛在別的什么人身上只怕就顯得夸張了些,可在那衙役身上倒顯得頗有威武氣概。那外鄉人不由得向他多看了幾眼——如果不是初到洛陽城,這個人他定會認得,這其實并不是什么普通衙役,而是洛陽城中鼎鼎有名的九城七品帶刀巡捕、“厚背刀”侯健。那可是御口親封特撥的七品。
那侯健走起路來腰馬頗扎實,那外鄉子弟點點頭,心里也似暗贊了一聲。轎子這時正走過他身前,他似隱隱聽見轎中傳來幾聲微促的喘息,似乎轎中人呼吸頗為艱難。那外鄉人皺了皺眉——那聲音頗低,滿橋的人除了他怕也沒誰能在這喧喧擾擾中聽得到了。那外鄉人一回頭,就看見那帶刀衙役在隊后不遠處不知何時站定了,正定定地看著自己。
他可不愿在大街上被人瞠目對視,裝作沒注意自又轉頭去看那欄外落日。可雖掉過頭,還是感覺到那帶刀捕快的目光仍粘在自己背上,心里不由得微微不快,想:再這么被他盯下去,橋上的人就會注意到了。他伸直身子,有些慵懶地晃晃脖子,也順著轎子的方向向前走了兩步。
變故就是在這時發生的——
天津橋上,南北兩岸此時怕不下千百人,但只怕沒有一個人比那外鄉子弟心中更早劃過警覺!他也不知為什么,心中一驚,眼中光芒一閃,只見他一抬頭,和適才的慵然倦態完全相反,一雙單眼皮的眼猛地一睜,就似爆出一道精光來。他望著橋南頭一個正在賣梳子的女子,那女子正低著頭,蹲在地上,穿了件再尋常不過的衣裳,手里柳條籃里裝了幾只角梳木梳——這時那轎子正經過她身邊。
就在轎子經過她身邊的一刻,她忽然動了——轉身、出手,手里籃子里的十幾把梳子打著旋地向眾衙役臉上罩來。她這一旋身飛轉讓那異鄉子弟心里不由得暗嘆了一聲:好勁的腰功!就在她轉身之際,左手卻已從袖中抽出了一把短刀來,長約一尺。眾人連同衙役們還只覺眼中被她手中那短刀反射的日光一晃,那女子已一躍到了轎簾門前,喝道:“奸賊,拿命來!”
說著右手把那轎簾一掀,左手卻引刀一揮。那異鄉人站在轎后,看不清轎子中情形,只見一蓬鮮血撲濺而出,有幾點正濺在那相貌看似很平常的女子臉上。那女子似也沒想到會這般輕易得手,愣了愣,馬上伸手進那轎簾內一抓,眾人驚駭之時,她已拎了一顆人頭出來。這時,那帶刀捕快反應過來——如果不是被那異鄉人牽動心思,這時反應不會這么慢。只聽他大喝一聲,就向那女子撲去。那女子卻似笑了下,人提頭一退,已退至橋欄桿邊,然后用握刀的手在橋欄桿上一按,人已上了那欄桿,這時她回頭一望,臉上神情若悲若喜,看了正撲來的“厚背刀”侯健一眼,提著人頭撲通一聲向橋下躍去。
水聲傳來,侯健已趕到橋欄桿旁,他一只大手一按欄桿,人已一翻而下。第二聲“撲通”傳來時,橋上橋下的人們才開始驚叫、慌亂。幾個轎夫衙役嚇得放不穩轎子,大呼大吵,面對著轎中流出的血發呆。橋上之人卻都涌向橋的東側,看著水中那場追逐。只見當先那個女子游得好快,她把刀用嘴噙住,一手提頭,一手劃水,魚一樣地向前竄去,人頭在水中留下一絲血色的痕跡。
侯健雖武功高絕,無奈水中遠無那女子靈活。但他勝在勁兒大,一臂劃出,人也可竄出好遠。只見橋上眾人議論紛紛,橋下兩個人已順水越游越遠。那個異鄉子弟向水中望了會兒,收回眼,看向天上。天上殘陽如血,照著洛陽城中的百姓,照著橋下的殺戮追逐,也照著這場殺戮追逐中延伸向過往將來的所有因與果,露出這個橙紅色的城市里亂哄哄的一面。
水中的兩個人影越來越小,橋上眾人的口舌卻爆發開來。那異鄉人嘆了口氣,走了開去,臨行前又看了洛河中一眼,那曾被全力昂揚擊水的兩個人劃開的水路余紋在斜陽下波痕已淡。
天津橋南,有一座著名的酒樓,喚作“董家酒樓”。酒樓后卻有一條衰敗的小巷,巷中正有幾個小兒嬉鬧著。
只聽啪的一響,一只大青花瓷碗被一只小黑手用力揭開,圍在碗邊的十來雙眼珠子便齊齊轉了開來。碗里是燒得金黃酥透的酥肉,旁邊幾個孩子不由得口里滴出涎水來。那剛才把碗捧過來的小胖子一臉堆笑地瞇縫著眼說:“小計,這下總可以了吧,我可是冒著被老爸抽‘筍燒肉’的風險給你端出來的。這下你可要快點接著講‘樂游原、索劍盟’的故事了。”
被他稱為小計的男孩有十三四歲的樣子。只見他左半邊臉淡淡地生了一大塊青記,如果沒有這塊胎記,他該是個五官很不錯的孩子。就是身量偏小,一堆孩子里,除了一個小叫花兒外,數他的衣衫最為寒窘了,可一眾孩子眾星拱月似的把他圍在當中。只見他伸出兩指夾起一大塊酥肉放入嘴中,旁邊幾個孩子喉頭聳動了下,似暗暗吞了一口唾沫。
原來這小計本名于小計,是銅坊后街上何木匠的外甥,從小沒了父母,靠他這個遠房舅舅帶大。別看他小,手段卻非同一般,銅坊一帶這五街十巷的孩子們沒有不服他的,算是這一帶的“孩子王”。最讓一眾孩子佩服的是,小計幼遭離亂,肚內最多的是新鮮趣談,打前年他作為小跟班隨他藥房的碾藥師傅郭叔叔出了一趟遠門后,回來口里說的、肚里裝的新鮮詭怪的故事更是多出了幾十倍,引得一眾孩子隨他打鬧搗亂之余,最喜纏著聽他講故事。他老人家卻有些頭牌說書先生的派頭,等閑不肯輕易開口,前兩天似無意中開口講了段關中“樂游原、索劍雙侶”的故事,只幾句就把一眾孩子迷住了,一個個抓耳撓腮,回到家吃飯時還跟自己的小弟弟妹妹們張牙舞爪地說起“太白劍客”韓鍔、“索女”方檸的傳說——這一對關中俠侶如何身帶索劍、雙駒并轡、縱橫無敵、連破關中水旱三十二大寇,韓鍔長劍“長庚”與短劍“含青”又各是幾斤幾兩幾錢,把小弟弟妹妹們一個個唬得怔怔的以為樂事。這不,今日董家酒樓李二掌柜的兒子李保兒又瞞著他爹,從灶上偷出好大一碗酥肉來孝敬于小計,買通他把那沒講完的故事講下去。那于小計吃掉了大半碗肉,把手指吮干凈,很仗義地把剩下的小半碗遞給身后一個瘦高小子:“大征,你妹妹不是病了嗎?這半碗肉一會兒你給你妹妹帶去,讓她也嘗嘗。”然后,他在衣襟上擦了擦手,問:“上次我講到哪兒了?”
這偏僻小巷卻是在酒樓后街,對面的董家酒樓樓上這時正坐了個客人。本來樓上雅座都是面朝洛河那面繁盛地界開窗的,面向后街的只是冷僻座位。那客人卻正是天津橋上適才久立無語的那個外鄉人。想來他衣衫敝舊,小二不愛招呼他,才把他甩在這面對后街小巷的座位。他卻像并不介意,只見他正品著一小壺“白墮春醪”,心思卻不在酒上,一口口慢慢地呷著。
洛陽劉白墮家傳釀的酒在當時可謂馳譽兩都,可那美酒喝在外鄉人口里這時卻似淡淡然全無滋味。他看著面前的酒盞,盞底就似浮起了一個女孩子的容顏。那女孩兒的右頰上生有一顆小痣,恰到好處地給她勻停的五官添了分可以打破均衡的異氣。相逢之初,還是樂游原上百草初霜吧?他那時也沒有想到自己會對一個女孩子這么動心——從小到大,他一向是頗淡視天下脂粉的。那女孩子平時喜歡戴一個竹笠,笠檐底下垂下半幅白紗,紗沿恰好遮到鼻。說話時就只見到她一張紅唇在樂游原那滿地霜白了的草與凍紅的太陽間輕輕翕動。他記得她口里呼出的那些細微的白氣,暖暖的,像那幅遮面的紗一樣隔在她與他之間。她的裝束分明顯出她大戶人家出身的身世,可她的舉止卻沒有一般名門閨秀的拘謹。想到這兒,那外鄉人不由得笑了——她的袖中藏著一條飛索,就是矯健如他,也不得不承認那索上的功夫就是算上整個關中之地,怕也可稱為并世少有的了。
幾年了?——那外鄉人如此自問著。他掰了掰細長有力的手指,也快三年了。他記得最初自己是如何年少氣盛地一怒之下挑落了她臉上白紗的,挑落時她的神情沒有慌憤,沒有怒意,只有一絲錯愕。相逢何其偶然,而相伴又何其迅速。三天以后,她就在一個荒涼的小店里在他的臂間偎倚了。她的性子看似平和,但又是不可捉摸的。近的時候那真的可是近得肌膚在畔,伸手可觸;可遠的時候,只一轉神間你就會覺得她的神思已飛,遠在天外。
他記得第一次與她分別的時候,也是在樂游原,他少有地、有些囁嚅地問道:“我們,還可以見面嗎?”
那女子笑了:“可以。”
她笑聲中帶著一絲嬌俏。
然后她神色莊肅起來:“但你要答應我一個條件。”
“什么?”他問。
“那就是,我來則來,我不來時,你不要找我。而且,我要你發誓,如果你還想見我的話,以后就不要進洛陽城——此生永遠不要進洛陽城!”
他愕了一下。然后,她就像以往的習慣一樣,對自己所有的謎團從不略作解釋,轉身就走了。這三年,每一年都有那么兩三個月的相伴吧?關左一帶,甚或都已盛傳開了這一對“樂游雙侶”的名頭,但他對她的了解,似乎也不比其他人多上一點點。
可這一整個冬天——已整整一個冬天沒有見到她了。那個外鄉人就這么蹙著眉頭想著,她是不是出了什么事?他擔心,所以他來了洛陽。在城外躊躇了幾天后,他終于違背承諾,進了這個洛陽城。但偌大洛陽,他如何找她呢?找到后她會不會真的發怒,此生決裂?他這么想著,頭都疼了起來。這城,進對了還是錯了呢?
他這里茫茫然地正自失神,樓下的于小計忽一抬頭,愕然地與他眼神對了個正面。然后,于小計一下就跳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