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東方講史·細說元朝
- 黎東方
- 4313字
- 2020-03-26 17:15:11
一〇 討伐西夏
成吉思可汗所伐的夏,中國史書稱它為“西夏”,以別于商朝以前的夏朝。《蒙古秘史》稱它為“唐兀惕”,譯成英文是Tanghut。
它的創始人李繼遷不屬于鮮卑的“拓跋氏”,而屬于黨項的“托跋部”。它的人民,似乎是以黨項人(藏族)為主體,但也包括了不少的漢人與回鶻(維吾爾)人。
藏族在今天所住的地方,不僅是西藏自治區與四川省西部,而且有青海的南半部。青海北部,也有很多的藏人。在唐朝的時候,藏族有一部分穿過了甘肅,而定居在寧夏與陜北等地。
李繼遷的遠祖托跋赤辭便是這一部分藏族的領袖。此人歸順了唐朝,被唐太宗安置在靜邊州(米脂縣西)。靜邊州太大,其后分出一個“夏州”。托跋赤辭的后代托跋思恭,出生在夏州,兼有靜邊州、夏州、銀州、綏州、宥州,一共五個州的地方。托跋思恭幫助唐朝政府打黃巢,被賜姓李,受任為“定難軍節度使”。此后,他的子孫“世有夏州”等地。和其他的藩鎮一樣,“定難軍節度使”成了一個世襲的封號。
唐朝結束以后,中原的“五代”都脆弱無能,“定難軍”也自成一國和其他的“十國”一樣,不足為奇。后周的世宗皇帝柴榮,加封“李思恭”的后代李彝興為“西平王”。
宋太祖趙匡胤即位以后,李彝興進貢了三百匹馬,宋太祖親自督造了一條玉帶,作為回賜。
李彝興的孫兒李繼捧,在宋太宗(趙匡義)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親自到開封來上朝,表示不想回“定難軍”,而情愿獻出銀、夏、綏、宥四州之地(靜邊州此時已廢),留在開封京城。宋太宗準奏,改任李繼捧為(涇川)彰化軍節度使,派曹光實為“銀夏綏宥四州都巡簡使”,接收定難軍的地盤,把李繼捧的同族兄弟十二人都任命為大小的官,并且叫所有“緦麻”以上的同族都搬家到京城里來。

西夏文字
宋太宗的如此作風,是為了削割據,求統一,卻逼反了李繼捧的一個同族弟弟李繼遷。這李繼遷住在銀州,已經受任為“管內都知番落使”,聽說要強迫他搬家,就逃去了“地斤澤”造反。
次年,太平興國八年,曹光實打他,殺了五百人,燒了四百多帳篷,虜了他的母親與太太。
又過了兩年,到雍熙二年,他詐降,誘殺曹光實,占據銀州。宋太宗派田仁朗、王侁與郭守文去打他,燒了一千多個帳篷。契丹(遼)看見有機可乘,便在雍熙三年任命李繼遷為“定難軍節度使、銀夏綏宥等州觀察處置等使、特進、檢校、太使、都督夏州諸軍事。”
宋金二史的西夏傳,均以為遼在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便已把義成公主嫁給李繼遷,封李繼遷為“夏國王”,很錯。遼朝封他為夏國王的事,是在宋太宗淳化元年,亦即公元990年(據《遼史·本紀》)。把義成公主下嫁給他,比封王只早一年:公元989年。
李繼遷和宋朝政府軍打了很多次,取回了祖宗的四州之地,而且奪得靈州(寧夏靈武),作為都城。其后,在宋真宗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他向河西走廊進攻,從藏族手中取得了西涼府(甘肅武威),被藏族領袖潘羅支暗算,中箭身亡。
他在西夏的歷史上,是真正的創業之君,被追尊為太祖。
他的兒子,太宗李德明,奪得宋的懷遠鎮,建為新的都城,定名“興州”(銀川)。也奪得了回鶻人的甘州(張掖),降服了瓜州(安西)。此人死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
李德明的兒子李元昊,本是奪得甘州的主將,繼位以后,又從回鶻人手中拿下肅州(酒泉)、沙州(敦煌),從宋朝政府手中拿下鹽州、會州、勝州,在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稱帝,國號大夏。他曾經一度對宋妥洽,被賜姓趙,所以有若干史書稱他為“趙元昊”。稱帝以后,宋朝政府削他的賜姓,他自己也不愿意再姓趙,仍舊姓李。
李元昊對宋作戰,連獲三次大勝,俘虜劉平、石元孫于延州(延安)城下,陣斬任福于好水川(甘肅隆德縣之東),陣斬葛懷敏于鎮戎(甘肅固原)。宋朝派了韓琦、范仲淹等名臣駐防今天的陜北與甘東,也不過是僅僅擋住了李元昊而已。
遼興宗作宋夏兩國之間的調人,實現了和平。夏對宋自稱“男邦”,宋每歲賜夏以“銀、綺、絹、茶”,并且封李元昊為“夏國主”。銀綺絹茶的詳細數目待考。李元昊要求“二十五萬五千”,是否為總數共值銀二十五萬五千兩,或每樣二十五萬五千兩、二十五萬五千匹、二十五萬五千斤,我們無法查證。我們僅僅知道,宋第一次所拿出的是:銀二萬兩、絹二萬匹、茶三萬斤。這也許是第一年的“歲賜”,也許不是,而是一種特別的恩賞。
李元昊死于宋仁宗慶歷八年,被尊為景宗。
在他以后,有兒子毅宗諒祚,孫子惠宗秉常。毅宗諒祚在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被遼興宗伐了一次,他用堅壁清野的方式逼得遼軍撤退。他對宋有幾次小戰爭,但在大體上和宋維持了和平。
惠宗秉常在宋神宗元豐四年被母親梁太后禁閉,宋朝政府興師問罪,搶了夏的蘭州、米脂、宥州,也打了一個大敗仗在永樂城,損失了二十萬人以上(元豐五年)。
惠宗秉常的兒子是李乾順,西夏歷史上的崇宗皇帝。此人對宋作戰,大勝四次,第一次,在宋哲宗紹圣三年(1096年),攻下(陜西安塞縣北的)金明砦。第二次,在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戰勝高永年于(青海西寧縣北的)宣威。第三次,在政和六年(1116年)攻下涇原(甘肅涇川)的靖夏城。第四次,在宣和元年(1119年)戰勝劉法于統安城(可能在陜西橫山縣西、統萬城舊址的附近)。
李乾順也吃了幾次虧:在政和五年大敗于古骨龍,在政和六年丟掉了仁多泉城與臧底河城(這三處地名,待考)。
遼在宣和七年(1125年)為金所滅。李乾順曾經在政和二年與宣和四年出兵救遼兩次,均被金軍擊敗。
遼亡以前的一年,金太宗向李乾順頒發詔書,叫他投降。李乾順依從,金太宗冊封他為“夏國王”。
宋在遼亡以后的第二年被金打敗,徽欽二宗被擄,高宗在南京(河南商丘)即位。北宋結束,南宋開始(1127年)。
西夏與南宋之間,沒有打多少交道,也無從打起,中間隔著一個金。只有一次,在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年)金主亮伐宋之時,西夏趁火打劫,偷了南宋的盪羌砦(甘肅固原縣北)、九羊砦(也在固原縣內)、會川城(甘肅靖遠西南)。那時候,西夏的皇帝是李乾順的兒子李仁孝(西夏仁宗)。
西夏對金,相處得比以前對宋好。這固然是因為李仁孝天性愛好和平,西夏的實力,經過宋徽宗時的若干次大戰,也確已空虛到不足與金較量了。
李仁孝的兒子桓宗純佑無甚作為,在鐵木真被推為成吉思可汗的一年(1206年,宋寧宗開禧二年)被堂兄弟李安全篡位。李安全也沒有多大作為。他是西夏歷史上的襄宗。
繼李安全之位的,是遠房的本家李遵頊(西夏神宗)。李遵頊即位之年(1211年,宋寧宗嘉定四年),成吉思可汗的兵戰勝金兵于會河堡。次年,李遵頊也仿照李仁孝對宋趁火打劫的先例,對金作戰,攻打葭州。1213年,攻打保安州、會州,拿下了涇州。1214年,金的蘭州守將程陳僧叛金降夏。六年以后,會州也入于西夏之手。李遵頊不曾料到,七年以后,西夏自身會亡,而且亡在金前五年。
成吉思可汗打西夏,前后有過四次。第一次是在乙丑年(1205年),當時西夏的皇帝是李純佑(桓宗)。戰爭的借口,是西夏容納了王汗的兒子你勒合·桑昆。事實上,你勒合·桑昆并未正式“入境”,也未受到收容。他在西夏混了不久。成吉思可汗攻下西夏的力吉里寨,把寨內的人民殺光。拉施特說,有一個極大的城,乞鄰古撒城,也被成吉思可汗攻破。成吉思可汗回軍,經過落思城,卻擄去了不少的人民與駱駝。
第二次,是在丁卯年(1207年)的秋天。西夏的罪名是“不納貢”。這時候,皇帝已經是篡位的李安全。戰爭的結果,是成吉思可汗打下兀剌孩城。屠寄說,此城在寧夏西南部的“龍骨山”,與甘肅的山丹縣接界。
第三次,是在癸未年(1223年)的冬天,《元史》記載不詳,只說帶兵的是史天祥,所攻破的地方是賀蘭山,史天祥在歸途之中遇伏,眼睛中箭。這一年,可能是在戰后,李遵頊傳位給兒子李德旺,自稱太上皇。
第四次,是在乙酉年(1225年)的秋天,成吉思可汗親征,借口是西夏沒送“質子”,又不參加對西域(花剌子模等國)的討伐。真正的原因,據屠寄說,是西夏對金講和。和金便是“叛蒙”,所以成吉思可汗才親自帶兵來打。然而,西夏對金講和,是在冬天十月,而成吉思可汗來打,是在秋天。屠寄以為成吉思可汗早已料到西夏會叛,我看未必。可能是,成吉思可汗來打在前,而西夏因他來打,才不得不在十月間對金講和。成吉思可汗發動親征是在乙酉年的秋天,而軍隊到達西夏境內,卻在次年,丙戌年的春天。成吉思可汗在二月間拿下“黑水”等城,而李遵頊便在這時候死,很像是嚇死的。到了夏天,成吉思可汗又拿下甘州、肅州等城。李德旺又跟著在秋天七月死去。繼位的,是遠房的侄兒李晛(屠寄誤寫成李睍)。李晛即位以后,成吉思可汗又拿下西涼府(武威)及搠羅、河羅、應理(寧夏中衛)等縣。這些,都是在秋天拿下的。到了冬天,成吉思可汗進攻靈州城(寧夏靈武),李晛派了嵬名令公帶領五十營來救。成吉思可汗撇下靈州,踏冰渡過黃河,迎戰。嵬名令公大敗,逃回“中興”(就是興州,寧夏銀川)。成吉思可汗也再度到黃河東岸,向東南移動,扎營在鹽州(寧夏與陜西交界之處的鹽池縣)的郊外。
成吉思可汗在丁亥年(1227年)的春天,留下若干軍隊攻西夏的中興城,自己帶了大隊人馬去攻金的積石州(甘肅臨夏縣西)。西夏挨到六月間正式投降,成吉思可汗派脫欒·扯兒必去受降,加以撫慰。這時候,成吉思可汗已經不僅攻下了積石州,及臨洮與西寧,而且回師到甘肅的六盤山避暑。
成吉思可汗由六盤山去清水縣,又由清水縣去了靈州,就在七月的壬午日,死在靈州。(這是《蒙古源流》的說法,屠寄認為可信。別的書都說他死在六盤山。)
李晛在成吉思可汗死后來朝,他不知道成吉思可汗已死。脫欒·扯兒必把李晛殺了,而且屠殺李晛的全族。西夏的人民被蒙古兵殺死的,也不在少數。
傳說,成吉思可汗在死前有過如此的吩咐,脫欒·扯兒必只是遵行遺命。直到今天為止,還不曾有人對這個傳說懷疑。我卻以為,成吉思可汗生平殺人雖多,但并不喜歡殺害已經向他投降的人,這個傳說未必可靠。
西夏得到如此的結局,真是夠慘。這個國家,自從公元985年李繼遷襲取銀州、叛宋自立以來,到1227年,已有二百四十三年的歷史。倘若從公元883年托跋赤辭受唐僖宗的任命,充當定難軍節度使的一年算起,那它的歷史就不止二百四十三年,而有三百四十五年了。倘若只從“趙”元昊稱帝之年(1038年)算起,也還有一百九十年之久。

西夏王妃供養圖,具有唐朝風韻。
它的領土,在極盛之時,有二十二個州。它的政治制度與文物典章,在大體上模仿唐宋。最醉心漢化的是李諒祚。對于佛教,夏的君臣也很提倡。最了不起的一位皇帝是李元昊(景宗)。他是文武全才,于打仗辦公之余竟能發明了整套的西夏文字,其外形是方塊而內容是拼音。
可惜,李元昊和另一個西夏皇帝李乾順,太喜歡打仗。李元昊的對手方是不為已甚的宋仁宗,所以結果還是和。李乾順的對手是宋神宗與不太懂事、受童貫擺布的宋徽宗,以致兩國國力互相抵消。宋喪失了汴梁于金兵之手,成為南宋。西夏也一蹶不振,被金馴服,最后被成吉思可汗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