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東方講史之續·細說隋唐
- 趙建敏
- 2358字
- 2020-03-26 17:15:31
一六 征高麗
隋朝的國威是巨大的,在隋文帝和隋煬帝兩代君主的經營下,在外交和民族關系上,曾有過萬國來朝的輝煌。
然而,在輝煌之車下,歷來滾動著戰爭與和平兩輪。在戰爭與和平兩者中輪番交替的,莫過于與高麗的關系。
高麗與隋朝之間相互沖突的因子是始終存在的,再加上隋朝態度傲慢,而高麗實力不斷上升,也有不小的野心。
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高麗王高元發兵進攻遼西,營州總管韋沖打響了保衛戰,一舉將其逐出境外。高麗入侵雖未得逞,但此事還是深深地震動了全國。因此時隋朝經過多年的生養積蓄,以及外交多方位的成功,已成為一流強國,高麗的挑戰,激起了普遍的反擊情緒。故史書云:“開皇之末,國家殷盛,朝野皆以遼東為意。”(《隋書·劉炫傳》)主戰的論調占據了上風,只有名儒劉炫反對,撰《撫夷論》,主張改用親撫之策??蓜⑾业穆曇羰俏⑷醯?,在當時就是沒有得到任何人的響應。
主戰的情緒影響了隋文帝,他決意討伐高麗,組織了討伐統帥部,以漢王楊諒、大臣王世積為行軍元帥,以高颎為漢王長史,周羅睺為水軍總管,領水、陸軍三十萬進行東征。這個東征的規模實際上是相當龐大的,因為還有一系列的后勤供應的問題,要大量征用民夫。
整個軍事部署是兵分兩路,然都遭受了氣候的不利:一路是楊諒親率陸軍,從臨渝關開進,途遇大雨、大水,糧食供應斷絕,瘟疫流行;一路是周羅睺所領的水軍,從東萊渡海直接進攻平壤,但在海上受大風侵襲,艦船大多被漂沒。不得已,水、陸兩路均撤退,到了長安,統計死傷人數,竟達十之八九。這是一個很尷尬的局面,幸虧高元不想和隋朝發生全面的戰爭,遣使送來謝罪表,隋文帝有了臺階,同意赦免他的罪行,結束征高麗的軍事行動,重新發展睦鄰關系。
隋煬帝登位之初,隋朝與高麗的關系,是在友好的面紗之后,隱含著不和諧的聲音。
從高麗一方而言,當年高元的謝罪,是懼怕隋軍的征伐,而并非出于真心。況且,在謝罪表中,他用了極其自污的文辭“遼東糞土臣元”,這雖說是能屈能伸的手段,但終究很失體面,不僅失了他本人的面子,也失了高麗的面子。對此,高麗相當多的人,希望在對隋關系中,有一日能改變彼此尊卑的關系。當高麗使者訪問突厥時,流露了對隋朝的不滿情緒。而忠于隋朝的啟民可汗,旋即將這事轉告了隋煬帝。隋煬帝聽說高麗有不敬的言論,便對高麗使者說:“你可轉告高元,盡早來朝見。若有不臣之心,朕當率啟民前去討伐,即刻誅滅!”
高元沒有來朝,隋煬帝遂以此為藉口,發動了大規模的征高麗行動,并連續進行了三次。
在征伐之前,隋煬帝做了全方位的準備,這準備大約延續了五個年頭,其中最顯目的兩個舉動是:開永濟渠轉運軍餉;在涿郡(今北京)筑建林朔宮作為軍事大本營。征兵量是空前的,以致“增置軍府,掃地為兵”(《隋書·食貨志》)。
大業八年(公元612年),隋煬帝正式下詔征伐高麗。出征的大軍達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人,號稱二百萬,組成二十四軍,分為左十二軍、右十二軍,從二十四個方向向平壤進攻。另有水軍從東萊出發,軍鋒同樣指向平壤。宋代史學家司馬光認為:“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保ā顿Y治通鑒》卷一八一隋煬帝紀大業八年)
隋軍強大,強大得似乎對高麗能以石壓卵。然這不過是虛像,戰爭的結果與出師的雄壯,正好成了鮮明的對照。右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統率江淮水軍,浮海從高麗的浿水登陸,進至離平壤六十里地,大破高麗軍。高麗軍因勢利導,索性裝弱,讓出平壤城,隨后在城內設伏兵,打得入城的四萬隋軍精兵幾乎全軍覆沒,來護兒僅與千余人逃出城去。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右翊衛大將軍于仲文等多路軍,共三十萬人會于鴨綠江西。高麗遣派大臣乙支文德來詐降,以阻止隋軍渡過鴨綠江。待乙支文德返回后,于仲文揮師渡過鴨綠江,向高麗腹地逼進,七戰七捷,離平壤城三十里地扎營,由是隋軍生出驕意。乙支文德再派使者詐降,益增隋軍驕意。待隋軍疲憊不堪,又嚴重缺糧之際,高麗軍用四面包抄的戰術,打得隋軍潰不成軍,右屯衛將軍辛世雄戰死。隋軍狼狽逃奔,到達遼東城,僅剩下二千七百人,所有軍械器具幾乎全部丟失。
隋煬帝第一次征高麗,以慘敗告終。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隋煬帝再次下詔征伐高麗。由于去年士卒傷亡嚴重,遂募民為驍勇,大集天下兵于涿郡。此次的軍事部署是,隋煬帝親自到遼東指揮,宇文述、上大將軍楊義臣統領陸軍直接進攻平壤,來護兒依舊率水軍從東萊浮海進攻平壤。隋軍的進展,起初尚算順利,打了些勝仗,待兵臨城下后,雙方陷入了僵持狀態。隋軍轉而用貯土布袋積為與城齊平的高道(喚作魚梁大道),并用高出于城的八輪樓車俯射城內。一切準備就緒,然在攻城的前夕,后方傳來了楊玄感起兵的消息。后院著火,隋煬帝只得放棄進攻,倉促命令軍隊立即返回國內,丟棄的軍械器具猶如山積。
隋煬帝第二次征高麗,遂不了了之。
大業十年(公元614年),在楊玄感的起事被鎮壓后,隋煬帝又發出了征高麗的詔令。此時各地起義已此起彼伏,民眾紛紛逃避兵役。隋煬帝不顧各地的形勢,強行組織征伐行動。來護兒在離平壤不遠的畢奢城擊敗高麗軍,準備向平壤發起進攻。由于連年戰爭,高麗也已經兵疲財困,高元不得已向隋煬帝送來了降表,并遣還上年因受楊玄感株連而逃往高麗的將軍斛斯政。急于返回的隋煬帝撈到了虛面子,迅速同意了高麗的投降,下令班師。來護兒猶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欲領軍繼續進攻平壤,可在御史的威脅下,將領們懼怕得罪隋煬帝,紛紛接受班師詔令,成為孤家寡人的來護兒只得隨眾而回。
隋煬帝的第三次征高麗,終于得到了所謂的“勝利”。
這勝利是非??尚Φ?,在隋煬帝班師后,已“投降”的高麗,竟拒絕隋煬帝的召見之行。隋煬帝惱羞成怒,還想組織第四次征高麗,然已天下大亂,再也無法實施他的計劃了。
征高麗,是隋朝對外規模最大的戰爭。這接二連三的戰爭,耗盡了隋朝的元氣,使民眾對隋煬帝及其政府產生了巨大的離心力。
故頗有些學者說:隋亡,亡于征高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