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東方講史之續·細說兩晉南北朝
- 沈起煒
- 5315字
- 2020-03-26 17:16:10
四 白癡皇帝和黑丑的矮皇后
晉惠帝司馬衷生性癡呆,是個白癡皇帝。他聽到人家說百姓沒有飯吃,餓死了許多人,覺得很奇怪,便說:“何不吃肉糜?”這是個千古流傳的大笑話。
既然是個白癡,當初武帝為什么還要立他做皇太子?皇帝一般都有一群兒子,武帝也不例外,共有二十六個。“八王之亂”中的八王就有他的三個兒子在內。他們是楚王司馬瑋(以下稱楚王瑋,余亦照此,以省“司馬”二字)、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還有一個小兒子(第二十五子)司馬熾,繼惠帝之后,也做過皇帝(懷帝)。他們都不癡不呆,如能繼位為君,總要比惠帝好得多吧。
但上文說過,惠帝是武帝頭一個楊皇后的親生子(第二個楊皇后沒有子女)。這位楊皇后生有三個兒子,長子幼時夭折,惠帝是次子,還有一個是秦王司馬柬。這時,依次序立太子,當然應該立司馬衷。但武帝對于這個兒子的智力水平,似乎既有點了解又不大了解,因而對他進行過一次考核,即叫他對一些政事擬出批文。賈妃即使人代他起草。此人就引經據典寫了一大篇。旁邊有個精明的家伙說:“這樣不行,陛下一眼就看穿了,只能就事論事,不可以引用它書。”賈妃就改命此人起草,他果然寫得既淺顯又明白。太子照抄不誤,繳了上去。武帝看了,心中大喜,覺得這個兒子事理還算明白。可他實在蠢極了,怎么就想不到有“槍手”,他自己不是也曾用過此法嗎!(見第一篇)
另外還有一層。惠帝和謝才人生有一個兒子司馬遹。這個孩子玲瓏乖巧。五歲時,宮中失火,武帝登樓觀察火勢,這孩子拉著祖父的衣襟,要他退到火光照不到的地方,說:“深夜發生意外事件,應該提高警惕,不可讓火光照見皇上。”武帝見孫兒有這等見識,高興極了。他以為兒子雖笨,但考慮到以后孫子繼位,完全可以成為一代明君。可他又想錯了,這個孩子并非賈妃所生,將來的地位怎么會有保證呢!
賈妃性情兇悍,生得又矮又黑又丑,做太子妃時,就曾在宮中殺人。有一次,她發覺一個宮女有了孕,勃然大怒,拿起一支手戟擲去,致使宮女受傷流產。武帝知道了,大為光火,決定把她廢黜。這時,賈充早已死了,但楊、賈二氏的黨羽仍在,楊珧(楊駿之弟)、荀勖都幫她說話,楊珧甚至說:“陛下難道把賈公閭忘了?”武帝的耳根最軟,聽了他們的話,火氣便消了。
太熙元年(290年)四月,武帝去世,太子即位,改太熙元年為永熙元年。這當年改元的做法是不合禮制的。當時楊駿大權獨攬,可能就是他的主意。
楊駿是個蠢人。他要專權,又怕人害他,他最怕的是大司馬汝南王司馬亮(司馬懿之子)。武帝臨終前,下詔讓汝南王亮與楊駿一同輔政,但昏迷之中,詔書被楊皇后做了手腳,變成了命楊駿獨自輔政。汝南王亮怕楊駿害他,在城外安營,要求過了武帝喪事,再到許昌就早已任命的督豫州諸軍事的職務。有人卻去報告楊駿,說汝南王要動武討伐楊駿。楊駿害怕,就告訴楊太后(原武帝之楊后),要惠帝寫一道詔書,命司空石鑒率領守衛武帝陵地的軍隊討伐汝南王。這次,若非石鑒穩重,未曾輕易聽命,可能就會鬧出大亂子。但汝南王亮事先得到了這個消息,他和廷尉何勖商議,何勖說:“如今朝野都歸心于公,哪有公不討人,而怕人家討伐的道理!”他勸汝南王亮主動奪權。可汝南王亮生性膽小,不僅不敢發動,還連夜趕赴許昌,事情就暫時告一段落了。
在此之前,楊駿之弟楊濟不以兄長的意旨為然,曾勸他挽留汝南王亮,但楊駿不聽。晉朝宗室強盛,外戚若能與宗室合作,天下就可能安寧。楊駿剛愎自用,一意孤行,楊濟就估計到,以后楊家的門戶是難以保全了。
楊、賈兩家也有矛盾。楊芷(第二個楊后名)和賈南風在宮中已相處了十多年。楊芷每見賈南風有些過失,為愛護起見,常加勸告。賈南風不知她的好意,還懷疑她會在武帝面前說自己的壞話,反而懷恨在心。楊駿則深知這個做了皇后的女人陰險毒辣,每次擬定了詔書命令,給惠帝看過后,就送到里面再給楊太后過目,然后隨即施行,中間不讓賈后有插手機會。賈后對此當然不滿,也就更加嫉恨楊家。另外,賈后還有一塊心病,她自己沒有兒子,謝才人生的司馬遹已經十三歲了。她不能不同意立這個孩子做皇太子,也就不能不同意把他的生母升做淑媛,而她目前能夠做到的,就是盡量不讓他們母子見面,以待將來再采取進一步的措施。
元康元年,賈后發動政變,殺死楊駿兄弟,廢黜楊太后,逼她活活餓死。詳情如下。
賈后知道,楊駿對宿衛將領孟觀、李肇一向禮數不周,二人心懷怨恨,她便使宦官董猛,與二將密商,準備發動政變。同時讓李肇聯絡汝南王亮,要他起兵反楊駿。汝南王不肯,李肇就轉而聯絡都督荊州諸軍事的楚王瑋。楚王瑋是惠帝的兄弟,年方二十,是個好勇斗狠,喜歡攬權的少年王子。他爽快地答應了,立即向朝廷要求入朝。楊駿了解他的性格,本來對他就不大放心,見他要求入朝,立即同意。他以為楚王瑋到了京師,便于控制,卻沒有想到他是來造自己的反的。
元康元年二月,楚王瑋到達洛陽。三月初八晚上,孟觀、李肇向惠帝誣告楊駿謀反,賈后立即寫好詔書,以此罷免了楊駿官職,同時宣布戒嚴,命東安公司馬繇(司馬懿之孫)領殿中兵四百人“討伐”楊駿,楚王瑋領兵守衛司馬門(皇宮的外門)。楊駿的外甥段廣官居散騎常侍,就在惠帝身旁,他跪下求道:“楊駿沒有兒子,豈有謀反之理,請陛下明察!”惠帝聽了,呆木木地一言不發。他扮演的是一個傀儡的角色,本來就做不了主。
楊駿在府里聽到宮中發生變故,即召集眾官到府商議。主簿朱振主張發動反擊,火燒宮城的正門云龍門,造成聲勢,再打開宮城的東門萬春門,擁護皇太子,引東宮衛兵和京城駐軍進宮,責令殿內人員交出禍首。他說:“除此以外,別無辦法。”可憐楊駿內心虛弱,哪里有應付非常事件的魄力。他不發一令,只說了幾句無關緊要的話:“云龍門是魏明帝所造,工程費用很大,燒了可惜!”眾官聽了,知道無法挽救,紛紛散走,把楊駿丟在府里等死。
楊駿是有兵可用的。京師有前、后、左、右四軍。左軍將軍劉豫是楊駿的黨羽。楊駿不立即抓這支兵,事變時劉豫連楊駿在哪里也不知道。他遇見右軍將軍裴頠,就向他打聽楊駿的去向。裴頠是賈家的近親,騙他說楊駿已出城逃走。劉豫也是個沒有主心骨的人,問:“那我該怎么辦?”裴頠說:“該到廷尉(大法官)那兒去聽候處分。”劉豫一聽,就離開軍隊走了。不多一會,詔書下來,命裴頠領左軍將軍,守衛萬春門。這時,東安公繇所領的兵還沒有出宮城,可見楊駿若有決斷,及早用這支兵,就有打進宮城爭取主動權的可能。
楊太后得訊,寫帛書射出,號召“救楊太傅者有賞!”賈后借此聲稱太后參與謀反,命東安公繇立即領兵出發。他到了楊府,不知虛實,就先放起火來,又命弓箭手從高處向府里亂箭射去。楊駿的衛兵被堵在里面,只能躲起來避箭,不敢抵抗。楊駿逃到馬廄里,結果被兵士搜出、亂刀砍殺。孟觀等也捉拿了楊珧、楊濟以及段廣、劉豫等人,都全族夷滅,一共殺了好幾千人。
第二天,賈后矯詔,命太后移宮,太后母(楊駿妻)龐氏免死,并與太后同居。她一步緊一步,唆使臣下上奏,先是準請廢太后為庶人;再準奏龐氏不得免死。可憐這個楊太后,當時抱住母親,哭哭啼啼地向賈后稱妾,哀求免其母一死。可這一切又有什么用呢!龐氏終于死在賈后的刀下。次年二月,楊太后活活被餓死在金墉城(洛陽西北角的小城)的冷宮里面。
這次政變,可以說是“八王之亂”的序幕。
接著,賈后又以惠帝詔書征汝南王亮入朝任太宰,與太保衛瓘共錄尚書事,一同輔政。惠帝雖是個白癡,但賈后不能一下子就走到前臺,也不便一下子讓賈家人出任最高的官職,所以她搬出這兩個人來過渡一下。他們兩個,一個既是輩分最高的宗室成員(司馬懿的兒子),又是楊駿的政敵;一個是晉廷資格最老的元老重臣。其實,賈后又何嘗想讓他倆一直干下去。衛瓘當年曾佯裝酒醉,拍拍武帝的坐椅,說:“此座可惜!”武帝懂得他是說太子不堪重托,因而才有出題考核太子之事。賈充曾使人把此事情的起因通知女兒賈南風,說:“衛瓘老奴,幾破汝家!”為此賈后懷恨已久,如今把他捧上高位,正是為以后好將他一跤摜殺。
楚王瑋和東安公繇是在政變中起重要作用的人物,前者被任為衛將軍,領北軍中候,掌握一部分兵權,后者升為東安王。他們和賈后的族兄車騎司馬賈模、堂房舅父右衛將軍郭彰,妹子賈午之子賈謐(賈午的丈夫叫韓壽,賈充沒有兒子,使外孫改姓賈)都參與國政。
這一伙人的相互之間很快就產生了裂痕。東安王繇只做得半個多月王,即以“謀廢賈后”、“專行誅賞,欲擅朝政”的罪名,被罷官,遠謫東北邊地。他的罪狀未必是實,大概是居功自傲,和賈后及汝南王亮都有點摩擦,所以先遭貶逐(此人后來還任尚書左仆射,后因勸成都王司馬穎迎天子請罪,為穎所殺)。
楚王瑋的為人前面已經提到,這時他有了點兵權,格外飛揚跋扈。汝南王亮和衛瓘都看不慣,想奪他的兵權,勸他還是回到封地去的好。楚王瑋就竭力靠攏賈后。他的心腹岐盛通過積弩將軍李肇,向賈后告密狀,說汝南王亮和衛瓘要謀廢立。賈后抓住這個機會,決定借楚王瑋的手,來除掉這兩個老頭子(汝南王在司馬懿的九個兒子中排行第四,司馬懿在公元251年就死了,所以汝南王的年齡至少在六十以上。衛瓘這年七十二歲)。
六月,賈后使白癡皇帝親手寫道詔書,命楚王瑋“免亮及瓘官”。楚王瑋便連夜動手,除出動所領北軍外,又假傳詔書,令城內外各軍一律聽他指揮。
這幾乎是重演了三個月前楊駿遇害的場面。
楚王瑋派兩隊人馬分別開往亮、瓘二人的府第。
汝南王府的帳下督(衛隊長)李龍發覺情況異常,立即進內堂稟報,請求發令抵抗,汝南王亮還不相信會有這樣的事情。不多一會,李肇等率領的兵士已經爬登墻上,大聲叫喊,汝南王亮這才大驚失色,說:“我并無貳心,何至于此!”他令人問:“詔書何在?請拿來觀看,究竟怎么講法?”李肇等不予理會,只催兵士打進去。長史(秘書長)劉準見如此情況,說:“他們不肯出示詔書,必是奸謀,府中兵將不少,可以決一死戰。”但汝南王亮不聽,李肇等沖進內堂,汝南王亮和世子司馬矩都被拿下,立即處死。司馬亮臨死嘆道:“我的赤心可以破示天下!”我們在這里應該注意一點,詔書只說“免官”,沒有說逮捕,更沒有說“處死”。是不是楚王瑋或李肇等做過頭呢?不然,從賈后到李肇等,他們都是一致的。不過,賈后陰險,楚王瑋粗疏,詔書不寫明白,事后好一古腦兒推在楚王瑋身上,借此把他一并除掉。這是一石二鳥的計策,史書上沒有說穿,但明眼人一看,心里自然明白。
衛瓘家里發生的情況幾乎完全相同,不過死人更多。衛瓘的左右也主張抵抗,同時上表核實,如確有處死命令,再束手就戮。但衛瓘也不肯聽。他有個舊部榮晦,因有罪被他斥革,這次也前來參與抓捕。他知道衛瓘子孫的名字及人數,進去后指名搜捕,結果連衛瓘本人,共抓到九人,悉數殺死。幸其孫子衛璪、衛玠當時不在家里,不曾遇害。
一夜亂后,楚王瑋的心腹岐盛就勸其主子,應乘兵權在手,將賈、郭兩氏也一起除掉。這個粗莽的主子對此并沒有思想準備,正在猶豫不決之際,形勢突然發生變化,楚王瑋頓時陷入了絕境。
原來,時任太子少傅閑職的張華,次日見天色已明,即去找賈后的親信宦官董猛,要他轉告賈后:“楚王殺了二公,天下威權將完全落到他的手中,可以用‘擅自殺人’的罪名把他殺掉。”賈后本有此意,當然深表贊同。但這時情勢仍極混亂,她也不知該如何收拾局面。于是張華就又獻計,請惠帝派殿中將軍王宮,手執“騶虞幡”當眾宣告:“楚王矯詔,將士切勿聽他的號令!”騶虞見《詩經·召南·騶虞》,據說是一種不吃活物的仁獸,晉朝用畫有騶虞的旗作為停止軍事行動的令旗。將士聽了,都丟掉武器,四散奔走。楚王的左右都跑光了,他光桿一人,很快就被捉拿。六月十三日,他被綁出去殺頭,那張密詔還在身邊,他一邊哭,一邊把那張青紙拿出來給監斬官看,說:“我也是先帝的親生骨肉,怎么會讓我遭此奇冤!”可他悔之晚矣。他的親信岐盛也全族都被處死。
這次六月事變是“八王之亂”的第一幕,也可以說是第一個高潮,死了八王中的兩個王——汝南王亮和楚王瑋。
事變之后,賈后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又作出了許多安排。
她把汝南王亮和衛瓘之死的責任推在楚王瑋身上,追復汝南王亮的爵號,并追封衛瓘為蘭陵郡公。并因衛瓘的女兒鳴冤及其屬吏劉繇等的上言,把榮晦全族處死。
賈后任賈模為散騎常侍,加侍中。散騎常侍和侍中都是參與議政的官。她和賈謐商量,決定倚重眾望所歸的張華,任他為侍中、中書監,又用裴頠為侍中。朝中政事,主要由賈模和張、裴三人負責。賈后對張華很倚重,所以在以后的幾年中,政局比較平穩。
賈謐奢侈豪華,但是愛好學問,喜歡結交士大夫,其中才學尤為優長的有陸機、陸云、潘岳、左思等二十四人。另外還有大富豪石崇,是司馬氏開國功臣石苞的兒子,他在當時也號為有才氣的人物。但傳到后世的,卻以與外戚王愷斗富一事最為人所熟知。這還是武帝在位時的事情。武帝給王愷一支兩尺來高的珊瑚樹。王愷以為石家不會有這樣的奇珍,故意向石崇炫耀。石崇隨手用鐵如意把它打碎。王愷急了,與他爭吵。石崇卻說:“這種東西何足為奇。”他命左右把所藏的珊瑚樹都拿出來,三四尺高的竟有六七株,光彩奪目。賈謐的豪富奢華,具體情況不清楚,大約總不及石崇,但是也不會相差太遠吧。
從上述的情形看來,在六月事變以后,元康年間(291—299年)基本上是政局穩定、貴族官僚歌舞升平的時期。“八王之亂”的第二幕,要到永康元年(300年),才因廢太子遹而爆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