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東方講史之續·細說秦漢
- 黎東方著 陳文豪整理
- 1149字
- 2020-03-26 17:17:51
二五 指鹿為馬
趙高出身宦官,熟悉上層政治生活,又精于權術。他使秦二世逐漸疏遠李斯,自己得以把握了政治中樞的決策大權。
二十一歲的秦二世信用趙高,排斥異己,繁刑嚴誅,賦斂無度,于是政治危機越來越嚴重了。
趙高用盡心機強固自己的地位和權力。
能夠反映他當時丑惡的政治表演的,有著名的“指鹿為馬”的故事。
趙高有心全面專權,擔心群臣不能全數順從,于是先自設計測驗。他將鹿進獻于秦二世,而號稱為馬。秦二世笑道:“丞相弄錯了嗎?竟然謂鹿為馬。”于是問左右,左右或者沉默不語,或者稱馬以阿順趙高。也有個別稱其為鹿的,事后都被趙高暗中謀害。后來群臣都不得不畏懼趙高。
在民眾暴動的強大壓力下,惶悸不安的秦二世在涇渭之交的望夷宮齋祀。趙高指使其女婿咸陽令閻樂率兵逼宮,秦二世被迫自殺。
唐人胡曾《咸陽》詩于是寫道:“一朝閻樂統群兇,二世朝廷掃地空。”
趙高在逼死秦二世之后,又以為繼任的秦貴族子嬰“以空名為帝,不可,宜為王如故”,取消了帝號。秦政權的統治于是被迫恢復到戰國時代的狀況。實現大一統政制的秦王朝因秦二世之死實際上已經覆亡。
在子嬰廢帝號改稱秦王四十六天之后,劉邦軍入咸陽,秦亡。
在分析秦王朝滅亡的原因時,有人認為秦二世時代發生的政治變故,是由于趙高等人利用了他的昏庸。指鹿為馬的故事廣為傳誦,就是以這樣的認識為基點的。宋代政論多見這種意見,如《宋史·唐坰傳》所謂“秦二世制于趙高”,《宋史·楊大全傳》所謂“盜滿山東而(趙)高、(李)斯弄權,二世不知也”,《宋史·胡銓傳》所謂“秦二世以趙高為腹心,劉(邦)、項(羽)橫行而不得聞”等。這些議論,自有當時特殊的政治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末歷史的真實。
秦代是“忠”的道德準則在政治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成為社會行為準則的歷史時期。秦始皇東巡刻石,有“端直敦忠,事業有常”的宣傳。趙高等偽造的秦始皇遺詔,對于扶蘇、蒙恬,也有“為人子不孝”,“為人臣不忠”的指責。
“忠”和“不忠”,在秦時專制制度下,常常是以帝王個人的態度為標尺的。
秦始皇時代,蒙恬、蒙毅受到特殊信用,“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而秦二世時代,趙高欲以滅蒙氏,則以所謂“不忠而惑主”使胡亥囚禁蒙毅,胡亥遣御史令蒙毅曰:“今丞相以卿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賜卿死。”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馮劫建議停止阿房宮工程,減輕民眾徭役負擔,遭到秦二世的駁斥:“上毋以報先帝,次不為朕盡忠力,何以在位?”于是置三人于死地。
沙丘政變之后,“趙高因為胡亥忠計”,謀害宗室故臣,他的權位的迅速上升,秦二世稱之為“以忠得進”。但是恰恰就是趙高,策劃謀殺了秦二世,又在反秦起義軍逼近關中時與劉邦暗中聯絡。
顯然,以秦時通行的“忠”的政治道德尺度來衡量,趙高品性言行的卑下,也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