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二 以吏為師

秦王朝文化政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強調所謂“以吏為師”。

“以吏為師”,就是由官吏承擔思想文化方面的領導,代替了先前私學繁盛時代的“師”。

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變化。

李斯在建議焚書時,曾經說道,過去諸侯并爭,所以游學大盛。而現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于一,百姓應當努力投身生產,文人應當學習法令制度。

他又對于所謂“私學”批評干擾“法教”的情形提出了嚴厲的指責,以為如此將會導致專制權力在思想文化領域里發生動搖。

在李斯等人的眼里,“私學”和“法教”,形成了尖銳的文化對立。

推行焚書令之后,他又提議用行政力量指導文化行為,明確要求:“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以所謂“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取代了原先相當活躍的“私學”,表現出秦政權重“法”而輕“學”的文化價值取向。后來漢代人評價秦政時,對此多有嚴厲的批判,指出了秦王朝這一文化政策的反文化的實質。

其實,所謂“以吏為師”,或許也可以理解為并不以簡單的“學法令”為限。這一指令所針對的“學”的意義,實際上涵蓋了極寬泛的文化范疇。比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裴骃《集解》引述徐廣的說法,就指出有的記載并沒有“法令”二字,就是說,直接寫作:“若欲有學,以吏為師。”

如果這樣的說法能夠成立,那么,秦王朝實行的文化統制的嚴酷,更表現為全方位的思想禁錮了。

云夢睡虎地發掘出土的秦代簡牘文書中,有一篇南郡守騰頒發給本郡各縣、道的公告《語書》。在這篇公告中寫道:圣王制定法律,用以端正百姓的意識,改造邪戾的性情,清除惡劣的習俗。由于法律不盡完備,百姓中多有偽詐奸巧,以致干擾法令實施的。所有的律令,都是要教導百姓改造邪戾的性情,清除惡劣的習俗,使他們能夠成為良善之民。

《語書》又責備道:現在法律已經齊備,但是仍然有一些官吏民眾不予遵守,習俗淫侈放蕩的人未能收斂,這將導致主上的大法不能實行,邪惡的風氣得以助長。如此,則嚴重危害國家,也不利于百姓。

可見,“民心”、“鄉俗”等文化形態,是“法度”所“矯端”的對象,而“吏”的作用,確實也是相當突出的。按照《語書》中的說法,即:“凡良吏明法律令,事無不能殹(也)。”以為良吏如果明習了法律令,則可以應對任何復雜的行政難題。在秦王朝的價值評定體系中,“法律令”被抬高到萬能的地位,“良吏”也被抬高到萬能的地位。

“以吏為師”,宣告了春秋戰國時代發生于民間,曾經向歷史提供過偉大文化貢獻的“私學”終于被取締。

于是,政治領導文化,政治規范文化,政治統制文化,政治奴役文化的歷史定式開始形成。這一定式對于后來中國文化演進的歷程發生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绿春县| 榆中县| 康保县| 宁波市| 五华县| 乌拉特前旗| 迭部县| 汝阳县| 新竹县| 调兵山市| 香格里拉县| 衡水市| 深泽县| 耿马| 柳林县| 高阳县| 新沂市| 柏乡县| 康保县| 革吉县| 芒康县| 稻城县| 高唐县| 新河县| 仁布县| 孟州市| 富蕴县| 习水县| 襄垣县| 都江堰市| 绍兴县| 广河县| 湖州市| 肇庆市| 长兴县| 元谋县| 肥乡县| 浦城县| 靖宇县| 龙门县| 昌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