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父系氏族公社
第一節 從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的轉變
距今大約四五千年以前,我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一些氏族部落,先后從母系氏族逐漸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代。地下考古材料,如黃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龍山文化和齊家文化等,長江流域的青蓮崗文化、良渚文化和屈家嶺文化等,都具體體現了這種社會變革。
一、母系家族的產生和父系氏族制的萌芽
中原的仰韶文化和江南的河姆渡文化都是以原始農業為主要生產部門,農業技術已進展到耒耜耕種階段。河姆渡遺址發現了大批骨耜,半坡、姜寨等仰韶文化晚期地層中發現了大批石鋤、石鐮。這些工具的出現,提高了農業的生產力。在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畜牧業由于有了飼料,也有可能發展起來。不過,從西安半坡所發現的飼養豬的骨骼看,絕大部分都是在幼小的時候宰殺的,這可能是因為飼料尚不豐富,無力長期飼養的緣故。可見,當時飼養家畜的經濟價值還不大。大汶口文化,家畜的飼養好像有所發展。大汶口遺址中出土了不少豬、雞、狗的骨骼。9號墓還出土了一件紅陶獸形器,體形肥壯、拱鼻張口,顯然是豬形。這是家畜飼養較為普遍在造型藝術中的反映。
在母系氏族制度繁榮階段,農業、畜牧業不斷發展,促使當時的社會組織也不斷地變化。仰韶文化晚期半坡類型遺址的墓葬出現多人合葬的新現象。在陜西華陰橫陣村遺址還發現了大葬坑套小葬坑的集體埋葬制。如1號大坑里面套5個小坑,每坑埋4至12具骨架,共44具。每坑都有隨葬品。其他的多系單個合葬坑,以二次葬居多。合葬坑中一次葬死者或二次葬死者的頭骨排列有一定的方向。這些現象肯定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意的安排。
墓葬習俗是和人們的現實生活相一致的。比如在氏族公社前半期,生產資料和財產是氏族公有。氏族作為當時社會組織的基本單位,既是一個血緣集團,同時又是一個經濟集團。全氏族成員在生產時,共同勞動,共同占有產品,死后一同埋在公共墓地里。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氏族社會的民主生活。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同自然作斗爭的能力不斷提高,過去需要整個氏族才能從事的生產活動,而今在較小的范圍內就能夠勝任了。為了便于生產,氏族內部便依照血緣的親疏,自然而然地形成若干個小生產集團,這就是氏族內部劃分成若干個母系家族的原因。母系家族作為一個共同生產、生活,共同占有財產的小單位,逐漸取代了氏族這樣的大單位在這方面的職能。華陰橫陣村發現的氏族公共墓地中,在一個長方形大坑內套有5個或7個多人合葬的小方坑,每個小方坑中的成員,大概就是一個母系家族。整個大坑的成員可能是由幾個母系家族組成的母系氏族。大坑、小坑內的成員只能包括共產制家族經濟中的母系血緣親屬,即同胞姊妹、姨表姊妹等及其子女,以及她們的歸葬的同胞兄弟們,決不可能是對偶家庭的合葬墓,因為這不合乎氏族制度的根本法則。共產制家族經濟下的對偶家庭成員,包括一些始終屬于別的氏族的男子,他們死后必須歸葬到自己出生氏族的墓地。所以,這些大坑套小坑的埋葬方式,仍屬于母系氏族墓葬制度,小坑內的死者都是同一個祖母所生的后代,除了出嫁到別的氏族,回來歸葬的兄弟們之外,其余都是生前同一個家族中的成員。這種家族的產生,意味著母系氏族制度開始走下坡路,并以緩慢的步伐向著父權制氏族制度前進。
仰韶文化時期,尤其是在它的晚期階段,人們已從群婚過渡到對偶婚占主導地位的婚姻生活。這種松散的婚姻雖然還不具備夫妻獨占性的同居,但已包含著一夫一妻制的萌芽。當時子女已初步意識到誰是他們的生父,這就給以后的父系氏族制的產生打下了基礎。馬克思說過:“父權的萌芽是與對偶制家族一同產生的,父權隨著新家族越來越有一夫一妻制特征而發展起來。”在華縣元君廟仰韶文化遺存中,458號墓中為一男性老人,葬式為仰身直肢二次葬,骨架保存較好,墓槨較大,墓內有層臺,用三至四層礫石砌成石棺。隨葬品有尖底罐、缽、盂等
。這種較為莊重的男性墓葬,在仰韶文化遺存中是少見的。另外,在仰韶文化晚期還出現幾座以男子為中心的遷徙合葬墓。這些都反映了當時父權的增長,可能是從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跡象。
二、父系氏族公社制的確立
大約從5000年前開始,我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一些氏族、部落,先后從母系氏族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代。從現有的考古資料看,華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前期還是母系氏族因素占主要地位,到中、后期便開始轉變到父系氏族社會了。在西部地區,馬家窯文化還是母系氏族,到齊家文化就過渡到了父系氏族社會。在長江中、下游流域,馬家浜文化可能還是母系氏族,可是屈家嶺文化、良渚文化大概已是父系氏族了。長城以北草原地帶的細石器文化遺址,所出土的陶器在技術上比中原地區的原始,有的遺址根本就沒有發現陶片。那里的人們主要從事狩獵和游牧,可能較早進入以高級的畜牧業為主的生活。而高級畜牧業往往是以男子勞動占主要地位的。因之,我們推測細石器文化地區可能較早地進入父系氏族公社的時代。
母系氏族社會之所以轉向父系氏族社會,主要是由于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有了進一步發展,男子在農業和畜牧業勞動中逐漸居于主導地位。山東寧陽堡頭龍山文化遺址墓中,凡尸體頭部有裝飾品的,大都是婦女,并且都隨葬紡輪;反之,頭部無裝飾品的,大都是男子,多隨葬農業生產工具。又如山東泰安大汶口文化的120多座墓葬,凡頭部有裝飾品的,均隨葬紡輪;頭部無裝飾品的,多隨葬農具
。1974年開始在青海樂都柳灣發現的馬廠類型的氏族公共墓地,有成年男女的合葬墓,如三二〇號墓等。根據對人骨性別的鑒定,已知男女性別的隨葬物,53個男性中有45人隨葬斧、錛、鑿、刀等農具,只有8人隨葬紡輪;而在31個女性中則有28人隨葬紡輪
。
從山東堡頭、青海柳灣這些墓葬所反映的情況,可以看出當時男女間在勞動上有了較明確的男耕女織的分工。男子在作為主要生產部門的農業和手工業中,逐漸成為主要的勞動力,而婦女則從事紡織和家務等次要的勞動。這與仰韶文化早期婦女主要從事農業,男子從事作為輔助經濟的狩獵,恰成鮮明的對比。男女生產勞動分工的變化,決定了男女社會地位高低的變化。這時社會經濟的主要生產者既然已不是婦女,她們也就逐漸失掉了過去那種崇高的社會地位,代之而起的是男子變成了社會的主宰。
從墓葬制度上看,仰韶文化時期那種遷移合葬墓已經絕跡,群男合葬與群女合葬的習俗也消失了。這時流行的是單人埋葬制度,并出現了一對男女(夫妻)合葬墓,以及個別一男二女的合葬墓。這說明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的雛形已逐漸出現。甘肅臨夏秦魏家齊家文化的十余座成年男女合葬墓中,如九十五號墓、一〇五號墓、一二四號墓等,右邊是男性,仰臥直肢;左邊是女性,下肢彎屈,側身向著男子。在甘肅武威皇娘娘臺遺址,發現一男二女合葬墓,如二十四號墓,男的仰身直肢居正中,女的側身屈肢位于左右兩側,皆面向男子,當系一夫二妻的合葬墓
。青海樂都柳灣的原始社會墓葬里,也發現成年男女合葬墓
。山東大汶口墓地有八座合葬墓。經鑒定,其中有四座為男女成年人合葬。這四座墓中除一座埋有三人(內有一兒童)外,其余三座都是兩人,皆為一次葬。男子居墓穴正中,女子卻在擴出的長方形坑內(如一號墓),隨葬品也多偏置于男性一側(如一號、十二號、三十五號墓),這顯示出男子居于主要地位,而婦女則居于從屬地位,表現出父權制已經確立。在屬于龍山文化的陜西長安客省莊、華縣泉護村、山東萬榮荊村,齊家文化的臨夏張家嘴等遺址
,以及1979年在湖南安鄉縣湯家崗遺址
,都發現了反映男性崇拜的石器或陶器。尤其是在青海樂都柳灣的馬廠類型遺址發現的一件彩陶壺,上面雕有一男性裸體像
。這些都反映了男性崇拜,也是男子為中心的父系氏族社會的最好證明。
父系氏族社會的一個主要標志,是按男系確定血統關系和繼承權。男子既然在社會生產和家庭經濟中占主導地位,他們也就擁有更多的財產。但是,在母權制按女系計算時,男子的財產在他死后要歸他出生的氏族,也就是落到母方血統的兄弟姊妹和姊妹的子女等親屬之手。隨著對偶婚進一步發展,子女已確知誰是自己的生身父親。子女迫切要求改變舊的繼承法,由自己繼承父親的財產,父親也愿意自己的子女繼承自己的財產。但是,財產不能流出本氏族。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就是改變原來女子留在本氏族、男子出嫁的舊傳統,變為讓男子留在本氏族,女子出嫁到男方氏族,隨男方居住,血緣關系按父系計算。這種變化雖是人類史上的一次大變革,但又是在完全不自覺的狀態下進行的。因為這一變革,并不損害任何別的氏族成員,父親和兒女是歡迎的,婦女為了有利于自己的子女,當然也是歡迎的。
在這一大變革過程中,原來夫婦不甚鞏固的對偶婚,逐漸向一夫一妻制過渡。一夫一妻制的婚姻關系,是男女雙方比較牢固和持久的結合,一般都是終身的夫婦關系,這就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細胞,因而也就成為氏族制瓦解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