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發生在一個夜晚,一個鄉下,一個家庭,二樓的一個晚飯飯桌上。
坐在桌子上的人,有四個。
上座的是這個家庭里年紀最大的長者,是爺爺。
左右座位上的是父母,下座上的則是這對父母的兒子。
這兒子看上去得有二十幾歲了,他父母也有四五十歲了。
按照慣例,晚飯開始前,一家人會先對年紀最小的兒子進行一番批評,無論是批評什么都好,總之就是要批評。
這也不是某種歷史傳統,只是這家人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習慣罷了。
被拿來批評的事情往往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比如問他:你今天在哪里去了?怎么回來這么晚?
這個時候,兒子表面上會不吭聲,但心底已經將父母吐槽了個遍:我都這么大了,難不成回來晚一點還會走丟嗎?
其實這一家人,無論是父母還是兒子,他們都知道,父母的話只是關心,但兒子就是會覺得尖銳不高興,想要頂回去,否定。
有時候,兒子也會自己想想,如果有時候,父母的關心不再是在自己身上找錯誤,不再是質問,而是變成真的關心,事情是不是就不會變成這樣?
比如:你今天為什么回來這么晚?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
不過,兒子知道這些都是妄想,父母的很多話都是打著關心的幌子來批評,總之就是一種你做錯了,下次不能這么做了的樣子。
不過,今天稍微有一點特殊,要問哪里特殊,大概就是今天的兒子在面對批評的時候不再低著頭,而是直視父母了。
飯桌上新鮮的菜還冒著熱氣,父母看著兒子直視的眼神,到嗓子眼的話卡住了,心里隱隱還有些不祥的預感。
不過,什么都無法阻擋他們想要譴責的激動心情。
所以,他們開始了。
“你什么時候才能讓我們省點心?天天到處跑是為了什么?”最先說話的是那位母親,仿佛是為了給自己壯膽,她說話的聲音顯得特別的大,仿佛想要把這句話直接刻進兒子的心上一樣。
“……”兒子還是這樣直視著她,突然咧嘴笑了一下,輕輕的說出了這么久以來第一次回應父母的話:“嗯,你說得對,媽媽,是我不讓你們省心了。”
這話讓那位母親心上好像被什么撞擊了一下,一時間她居然說不上話來。
一旁的父親覺得不對勁,一直以來都不敢回應的兒子,今天居然敢頂嘴了:“你居然還敢頂嘴,我和你媽說話的時候你就給我好好聽著,這么大個人了,居然還不懂尊敬長輩。”
父親說完,之前一直盯著母親的兒子轉過頭來,變為看著父親。
不過,這一次兒子沒跟父親說話,反而是沉默著,依舊笑著,嘴角上揚起一抹好看的弧度。
父親就這樣被兒子看著,時間長了就感到心里有些不舒服,為了不讓自己身為父親的面子丟失,他又搶先開口了:“你說話啊,之前不是頂嘴嗎?怎么現在又不說了?”
兒子這時才又開口說道:“嗯,因為是爸爸你之前叫我尊敬長輩的,我有在好好聽,沒有頂嘴。”
“……”父親聽著,突然語塞。
不過,不知道為什么,父親總覺得心里有些慌慌的,這種感覺很奇怪,他也不知道應該怎么去形容。
硬要說的話,就像是有一個打氣筒不斷往心臟里打氣,心臟不斷充氣膨脹,卻堅挺著不會爆開的感覺。
膨脹到難受。
他不知道應該怎么去排解這種感覺,只能不斷的去說自己的兒子。
“你還有理了?”父親不斷說著類似的話,但心底的感覺不但一點沒好,甚至越來越悶,越來越覺得痛苦。
父親轉頭看去,坐在對面的老婆不知什么時候,已經在流眼淚了。
回過神來,父親意識到自己也在開始流眼淚了,但他自己卻沒有一點想要嚎啕的感覺,但眼淚就一直在那樣的滑落。
父親無法描述這種感覺,只知道,這種感覺讓自己感覺到好難受。
環顧四周,四個人里,好像就自己和孩子他媽有這種感覺,兒子的面容還是一如既往的平靜,帶著些笑容。
這是為什么呢?父親想到,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這種感覺是哪里來的呢?
這個時候,旁邊的兒子開口了:“爸?你怎么哭了?你怎么能哭呢?你不是告訴我,大男子流血不流淚嗎?你這可是軟弱的表現啊。”
父親很想去反駁他,自己不軟弱,不過他確實在哭這一點沒辦法反駁,就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在哭,他應該怎么去說?
“所以,果然還是會覺得痛苦,對么?”兒子又開口了。
“你什么意思?”父親從兒子這話里聽出了不對勁的感覺。
“我只是在想,父親你說的‘這有什么?為了這么點事,值得哭嗎?’這話是不是真的。”兒子想了想才回答。
“本來就是,為了那么點事哭,你真的覺得自己一點問題都沒有嗎?”父親還在試圖教育自己的兒子。
“那你現在又是為什么在哭呢?明明我都聽你的話了,你叫我不要頂嘴我就不頂嘴,結果你又說我不回答你的話。”兒子笑著,不知道在笑些什么。
“所以?你想說什么?想說你的懦弱?說你的無能?說你從來沒讓我們省心過?你是覺得自己全是對的是嗎?”
父親剛說完這番話,就覺得更難受了,眼淚也越加無法被止住。
“是啊,我從來沒讓你們省心過。不過,我今天總算是見到堅強的你遇到小事的樣子了。我吃飽了,先去睡覺了。”
兒子說著,自己回房間去了,還反鎖了門。
桌上的飯菜已經不冒熱氣了,不過還沒有人動筷子。
只是座上的四個人已經只剩下三個了,而父親一直沒想通今晚的事情,不過好歹心里難受的感覺開始變淡了。
不自覺流下的眼淚終于止住了,只是到最后父親也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流淚,流淚是軟弱的象征這話是他秉持的觀點。
飯桌上的三個人各自沉默,父親開始吃飯,爺爺思前想后還是跑去敲了敲自己孫兒的門:“孫子,出來吃飯了。”
房間里沒有回應,吃著飯的父親覺得自己心里最后一點難受也瞬間消失了。
“管他干什么?別去管他。”父親咽下一口飯,說道。
剛消失的難受又卷土重來了,不過很快又重歸平靜。
爺爺又叫了幾聲,還是沒有回應,沒辦法,只能回來吃飯,想著讓他早些休息也好,然后各自休息。
第二天早上,一貫早起的爺爺起床煮好了飯,打開了孫兒的門,他還躺在床上一動不動的睡覺,睡得很沉,就算是爺爺開門聲那么大也沒能吵醒他。
另一邊,父親也醒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