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午五十年:1895-1945:媾和·書憤·明恥
- 陳占彪
- 1823字
- 2020-03-06 17:49:10
陳占彪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巴黎第十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訪問學者。研究領域為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當代文化、漢文化圈國家與中國關系。
著有《五四知識分子的淑世意識》《自由及其幻象:當代城市休閑消費的發生》《五四細節》《觀圖記》等。編有《五四事件回憶(稀見資料)》《五四現場:從“五四”到“六三”》《五四圖史》《五四的百年紀念》《甲午五十年(1895—1945):媾和·書憤·明恥》《三島蜷伏日月重光:抗戰勝利受降現場》《從琉球國到沖繩縣:琉球亡國史料輯錄》《清季琉球懸案始末》《清末民初萬國博覽會親歷記》《思想藥石:域外文化二十家》等。主編“琉球認同與歸屬文獻叢刊”。執行主編《上海文學發展報告》(年度)。


李鴻章像
圖片選自〔美〕林樂知編譯,蔡爾康纂輯:《中東戰紀本末》(一),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版

伊藤博文像
圖片選自〔美〕林樂知編譯,蔡爾康纂輯:《中東戰紀本末》(一),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版

1894年7月25日,日海軍偷襲了中國運兵船,也即英國商船“高升號”,并射殺落水士兵,是為甲午之開端。“而浪速迫我在高升將士降,我將士嚴拒之,倭遂以魚雷沉高升,我弁勇幸生者只百數十人,蓋以法國兵輪之拯也。”(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事后,日本大臣發表聲明:“表示決不相信日本艦隊會屠殺海戰的落水人員。日本大臣稱這種殘酷無情的不人道的行為完全不符合日本民族的習慣!”(鄭曦原編:《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圖為法國《小日報》(1894年8月13日)上描繪的“高升號”被偷襲后的情形

甲午海戰日清軍艦比較表(《東京朝日新聞》明治廿八年二月十六日二版)

靖國神社里的戰利品
圖片選自小西四郎:《錦繪幕末明治の歴史(11)·日清戰爭》,東京:講談社1977年版

“太后御養性殿,召對約二刻,承諭款議不諧即返,仍備戰。”(張蔭桓1894年12月21日日記)張蔭桓率領的赴日媾和團在“中國皇后”號上
圖片選自《倫敦新聞畫報》1895年3月9日

“伊云:此系秘密要事……貴國何不添派恭親王、李中堂,鄭重其事?”(《伊藤博文與伍廷芳問答節略》1895年2月2日、3日)圖為李鴻章出京赴日求和圖
圖片選自《小巴黎人》1895年3月31日

兩國全權媾和談判現場略圖
(《東京朝日新聞》明治廿八年三月二十一日一版)

馬關談判現場
圖片選自伊藤博文、李鴻章問答:《(臺灣割讓)中日談判秘話錄》,臺北:西南書局1975年版

1895年4月17日,馬關談判結束,是日被國人視為“國恥日”
圖為次日《東京朝日新聞》刊載的媾和條件(《東京朝日新聞》明治廿八年四月十八日一版)

“本大臣恭遵諭旨接收大清國所讓各地方,并駐此督理一切治民事務,凡爾眾庶在本國所管地方懔遵法度,恪守本分者,悉應享周全保護,永安其堵。”
圖為“臺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曉諭臺人日本正式據臺。圖片選自許進發編:《臺灣重要歷史文件選編:一八九五—一九四五》(一),臺北:“國史館”2004年版

從日人的圖繪中可以看到當年埋伏于竹林中的臺民偷襲日軍的情形
圖片選自石文誠等:《簡明臺灣圖史》,臺北:如果出版社2012年版

日人割臺后設“總督府”于清時我國布政使司衙門旁的欽差行臺
圖為臺灣“總督府”
圖片選自汪洋:《臺灣》,中華書局1917年初版,1928年再版

1919年,“總督府新廈”落成,欽差行臺轉作學校使用,1929年布政使司衙門因結構腐朽而遭廢棄拆除,1932年日人擬在欽差行臺用地上興建“公會堂”(今中山堂),決議將欽差行臺拆移三處,目前只有在臺北植物園里的部分保存了下來
圖為臺北植物園里的欽差行臺。2017年10月8日,陳占彪攝

1935年,為紀念所謂的“始政四十周年”(1895年6月17日被稱為“始政日”),日本殖民者舉辦“臺灣博覽會”。圖為當年日本人設計的海報之一
圖片選自《始政40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協贊會志》,莊永明總策劃:《臺灣世紀回味:時代光影1895—2000》,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年版

“頃見報載開羅會議重大成功,臺澎等地歸還中國,凡我臺胞同深感奮,如蒙鞭策,愿效馳驅。”
圖為臺灣革命同盟會上蔣介石之代電。圖片選自《近代中國》第49期(1985年10月31日)

在靖國神社旁的游就館館門兩側,日本人陳設著甲午戰爭中劫掠的我軍艦取風口,用以耀武辱我
圖片選自程淯:《丙午日本游記》,岳麓書社2016年版

游就館里陳列的甲午之際日人劫掠的我海軍軍艦旗、定遠舵車、操江船長印、靖遠時鐘等
圖片選自《新人周刊》1936年第2卷第21期

1894年甲午之役被日本擄獲的1887年英制阿姆斯脫朗后膛炮。1906年被獻納于“臺灣神社”之前炫耀。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光復后,被移展于臺灣“國軍歷史文物館”前。百年國恥,終得洗刷
2017年9月27日,陳占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