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美逆行者
-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宣傳司
- 2899字
- 2020-02-25 19:05:31
浙江:告別讓人淚目!期待平安歸來!
1月25日,農歷新年的第一天,由浙江省各地的醫護人員組建的緊急醫療隊在杭州火車東站集結,他們蓄勢待發,即將出征武漢。此次醫療隊共有141名隊員,其中醫護人員135人,他們來自30多家省市三甲醫院,并配有后勤保障人員6名。
浙醫一院出征4人,兩名醫生兩名護師。
馬青娜是隊伍中最年輕的出征者,她是1993年出生的年輕人。17年前的非典,她還在上小學,對救死扶傷的醫護工作人員就很崇拜。“這次終于有機會了,所以我前幾天就主動報名,希望把自己多年學的東西,都能用上,給武漢一點小小的幫助。”其實除夕之前,小馬就已確定要出發,所以,醫院這邊特別讓她除夕夜回金華老家吃了個團圓飯。“這次家人特別支持,沒有一句反對,就讓我出去保護好自己,今天還是我哥哥親自開車來送我的。”

大年初一一大早,浙醫二院舉辦了一場培訓和出征儀式,送別深入疫區支援的五名白衣“戰士”。
35歲的浙醫二院重癥監護室主治醫師陳城洋作為代表,和同事一起趕赴武漢。作這個決定的時候他沒哭,跟愛人告別時他沒哭,但一說到馬上就6周歲的兒子,這位從醫8年的骨干醫生,忍不住紅了眼睛,淚水奪眶而出。
“我自己就是感染性疾病科病區的護理組長,看到要報名,我就覺得自己就是最適合的那個。”浙大二院感染性疾病科主管護師盧燕說這話的時候,丈夫小葉拉著她的手。兩人感情很好,女兒剛剛兩歲。在作這個決定的時候,她并沒有多想。早上送出門,家里老人萬般不舍,但還是反復叮囑,注意安全。“盧燕在作護士宣誓時,就作出了這次疫情前的選擇,也給出了答案。我們能理解盧燕作出的決定,也支持她的決定,家里我們會管好。”小葉說。在會議室,小葉再次幫盧燕整理行裝,三大包尿不濕是小葉再跑出去買的。盧燕說:“因為怕在疫區的工作太忙,沒有時間上廁所,可以應急。”“多吃幾口,牛奶喝一點。”小葉在盧燕身后叮囑著。用完午餐,盧燕和同事就要出征。盧燕一口口慢慢吃著,嘴唇上似乎還留著年幼女兒額頭的溫度,早上出門前,盧燕親親孩子額頭,小葉分明聽到盧燕說:“孩子,等媽媽平安回家!”
大年初一,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送出首批5位醫療專家奔赴武漢。監護室副主任醫師陳岳亮是其中一位,當年昆山粉塵爆炸,他也主動馳援。陳岳亮的愛人是其他醫院感染科的護士長,這次的工作任務也很重,但仍然很支持丈夫的決定。陳岳亮家里有兩個孩子,最小的才三歲。
浙江省人民醫院重癥護理護師金瑩當時接到護士長的電話,希望她可以支援武漢,金瑩毫不猶豫答應了:“我想如果一定要有人去,我比較合適,我沒結婚沒小孩,家里牽掛少一點。”
金瑩前天晚上吃飯的時候試探和媽媽說了一下,一開始媽媽還以為她是開玩笑的,還說支持,結果后來看到她在整理東西,一下子就哭了,“但最后我媽還是說支持我去,希望我能保護好自己”。
“老職工了,這些都不用說了,應該的。”浙江醫院ICU(一)胡偉航副主任醫師說起馳援武漢,就好像是很日常地去上班。
2003年抗擊非典,胡偉航在一線,是首診醫生;2013年禽流感,胡偉航是指派援助杭州市西溪醫院的醫生,面對這次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胡偉航只有短短的三個字:我請戰。他就這么輕描淡寫地說起了自己這次待命馳援武漢:“家里人都習慣了,我夫人也是醫務工作者,她很支持我。”這些年,胡偉航幾乎沒有在家度過春節,他的春節,就是在ICU的病房里,陪伴著那些患者,常常不眠不休幾十個小時,而他依然只有那輕描淡寫的一句話:應該的。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兩名護師積極報名支援武漢,兩位都是90后女生。“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也就是換了個地方,都是要好好工作。”1991年出生的呼吸科護師呂玲玲一直在原本的崗位上忙碌著。“今天晚點可以回趟家,和爸媽吃個團圓飯。”呂玲玲說,爸媽都很支持。“這就是我的工作,我會做好自己的防護。還有醫院做我們強大的后盾,不是嗎?”
ICU護師陳彥潔正在休息,準備后夜班的工作。“早上已經給爸媽家人打過新年電話了,晚上自己簡單做點吃的,然后就去上班。”問到為什么報名馳援武漢時,陳彥潔說,就想作點貢獻,“過年人員比較緊張,我家離得比較近,所以一早就申請了過年上班。”她說,她的家里人有好幾個都是學醫出身,支持她作這樣的選擇。
“我師父身體不好,如果可以,請讓我去!”當收到報名信息時,浙中醫大二院呼吸內科護師劉婷婷發了這樣一條微信給護士長。
護理部主任和護士長都為她的勇敢而動容。“這是一件大事,還是先和家人溝通下吧。”護理部主任說。劉婷婷仍堅定地回答:“好的!主任放心,我一定會說服家人的。”其實,家人的反對早在劉婷婷的意料之中。但是她說,救死扶傷是我的本職,現在,武漢更需要專業的醫護人員,我們不去,武漢怎么辦?中國怎么辦?家人最終被她說服了。半小時后,劉婷婷高興地回復護士長:“我家里人同意了,我可以去了。”這樣一個熱情的90后姑娘,我們等你凱旋。
杭州市一醫院三位醫護人員也在馳援武漢的隊伍中。市一醫院呼吸科副主任醫師沈凌家中有病重的老母親,可誰也沒有想到他會欣然接受重任。他說這都是因為一個人——2003年沈凌經歷過SARS,那時候他還只是一名住院醫生。當時他的主任裴新亞穿上防護服,沖在最前面,那頭也不回扎進危重病房的景象,至今仍時常浮現在他的眼前。裴主任患有腎和輸尿管結石,當時因為工作辛苦,再次發生輸尿管結石。沈凌說:“裴主任嘴里塞止痛片,一手硬撐住,一手寫病歷的樣子歷歷在目,他當初能做到的今天我也終于可以了!”

從左至右:市一醫院呼吸科副主任醫師沈凌、市一醫院感染科主管護師儲華英、市一醫院ICU主管護師徐燕平
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院送出首批三位醫療專家奔赴武漢,分別為重癥監護室副主任林樂清、急診重癥監護室副主任護師潘勇莉、重癥監護室主管護師李季。
杭州市三醫院有兩位醫護人員馳援武漢。
重癥醫學科副護士長蔡星星家里有2個女兒,小女兒才16個月大,丈夫長期在國外工作。當得知需要支援武漢抗擊疫情一線時,義無反顧地第一個報名參加,護士長說:“你家里孩子還小,要不要其他人先去?”她堅決地說:“我是黨員,又是副護士長,職責所在,這個時候當然我去!”

杭州市紅會醫院三位“白衣勇士”是呼吸科副主任何飛、ICU專科護士桂濤、傳染科醫生譚貴林。這三位勇士都是妻子懷孕,卻義無反顧上武漢前線支援。何飛妻子已懷孕9個多月臨近預產期,即便如此他仍然以大局為重,舍小家顧大家,投入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
而譚貴林妻子目前懷孕3個月,正是需要丈夫呵護的時候,但妻子薛芹表示,雖然自己懷有身孕不能前往,但非常支持丈夫,自己會照顧好自己,讓譚貴林放心去。今天接到醫院通知,選派他到武漢抗擊疫情,問他有沒有困難?譚貴林堅定地說:“這是我的責任和使命,隨時可以出發。”接著他火速趕到醫院和其他同事參加相關培訓后,沒來得及和同一家醫院上班的妻子告別,義無反顧踏上了去武漢的征途。
一大早,杭州市中醫院行政樓會議室內舉辦了一場培訓和出征儀式,全體院領導一起送別下午將要動身前往武漢,深入疫區支援的兩位白衣“戰士”。
吳春燕的頭發略偏長,為了避免穿防護服時不方便,在醫院臨時找來一位師傅把她的頭發剪短。她一邊剪發,一邊笑著說:“剛剛年前做的新發型呢,不過,工作要緊,救人要緊。”
(來源:微信公眾號“健康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