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務共享的智能化升級:業財稅一體化的深度融合
- 賈小強 郝宇曉 盧闖
- 12字
- 2020-02-26 18:38:29
1.3 新技術驅動下的財務共享
1.3.1 傳統財務共享的局限
財務共享服務是經濟發展緩慢和全球化擴張的產物。追溯其背后的邏輯,一是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二是20世紀初福特公司創始人亨利·福特在汽車生產中率先引入的“流水線”作業方式。兩者的根本都在于分工所帶來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規模經濟所帶來的成本的降低。因此,財務共享的本質在于通過將“流水線”作業引入財務工作中,實現對原本分散的、重復的、可標準化的記賬、算賬工作的集中式處理,從而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傳統財務共享對企業的財務工作組織、財務工作場地和財務工作方式都會帶來變革,但是并未觸及財務工作的具體流程,也未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換言之,傳統財務共享只是將流水線作業模式引入財務工作中,以人員機器化為代價,實現簡單的操作集中或者人員集中的辦公。其局限主要表現在以下3方面。
一是傳統財務模式下,財務流程和交易分離,產生大量冗余的流程環節。以費用管控為例,很多企業為了實現流程管控,設計了諸多控制流程,而事前預算申請的流程與交易實際上是脫節的,它只是為了保證預算能夠正確使用,于是通過事前申請預算,增加一個審批流程。但當交易發生后,不管是業務人員、審批領導還是財務人員,大家都必須重復做很多事后工作,導致管理低效且成本高。
二是傳統財務模式下,財務處理時間滯后,財務信息無法及時反映環境變化,無法滿足使用者實時決策的需求。一方面,財務會計按權責發生制的要求確認損益,憑發票入賬,從而業務發生和業務入賬分離,財務處理在時間上滯后于業務活動,導致財務會計提供的信息是歷史性的、缺乏前瞻性的,無法滿足使用者的需要;另一方面,財務會計依據會計分期假設的要求,定期產出并傳遞信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財務會計信息傳遞的時間固定性與決策的及時性產生了巨大的矛盾。
三是傳統財務模式下,財務信息支撐體系存在問題,導致財務信息片面、失真,無法滿足業務管理需求。從本質上來說,傳統財務是準則導向、披露導向,不是業務導向、管理導向。ERP系統主要為流程操作服務,帶來兩個問題:一是財務信息客觀但未必真實,財務記賬以發票內容為主體,但發票無法反映業務的本質,財務數據與業務實質脫離,導致ERP財務信息失真,口徑無法滿足管理需求;二是財務信息為單一化的貨幣計量信息,而非企業綜合性的全面經濟信息,貨幣計量的信息固然具有一定的綜合性,但非貨幣性信息對管理往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