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母親的外婆路
- 徐迅散文年編:雪原無邊
- 徐迅
- 1337字
- 2020-02-20 11:46:14
女兒的路啊千千萬
斷不了娘家路一條……
——民謠
童年時我就記得故鄉這支流傳久遠的民謠。混混沌沌的,我們在送嫁的人群里溜來鉆去,吵鬧著要吃糖果、放鞭炮。而幸福地裹著大紅襖,臉羞得紅彤彤的新娘子身邊,親人們千叮嚀萬囑咐的就是這句話。嗚里哇啦的嗩吶聲里,新娘子一行漸漸走上蒿草掩映的小道,從此就踏上一條漫漫的娘家路……我的母親也是從那條娘家路上走過吧?小時候我傻傻地問母親,母親果然認真地對我說:“是,那是一條外婆路!”
外婆家離我家其實只有四五里地,沿路漫山遍野長滿的是樅樹和蒿子草。在我的記憶里,那條路柔細如一股棉線,似乎悠悠紡織著我的童年。我的外婆一生養了八個女兒,但由于當時外公正在硝煙彌漫的戰場而無法照料家庭,外婆孤身單影地拖著女兒病的病、死的死,到外公轉業時,就只剩下我母親一人。我在家里是長子,母親大概為了慰藉外婆那顆讓戰亂攪得破碎的心,當我剛咿呀學語時,就把我送到了外婆家。從此,我就像一只美麗的梭子蹦跶在那條外婆路上……
那時,在祖父和祖母的操持下,我家已是一個有二十多口人的大家庭。二叔、小叔相繼參軍,我的父親是個手藝人,常年勞作在外,一家的生活重擔幾乎全落到母親的身上。要強的母親,只能把相繼出世的我們姊妹幾個童年的時光全部送給了外婆。但我們一個個在外公外婆的懷抱里滾大,卻如長豐了翅膀的鳥兒一只只飛走了,剩下的依然只有孤獨廝守的外公和外婆。最后,也只有母親盡著她一顆無法泯滅的孝心,經常往返在那一條外婆路上。外公和外婆望著瘦成一把筋的母親,常常心疼地勸她:“莫回來,莫回來。”但母親當時應了,隔三岔五地還是踏上那條通向外婆家的路。
外公大概是想減輕我家生活的負擔,他臨死前突然決定將他家那幢六間小瓦房充公,讓外婆“五保”了。母親沒接到親人,心訥訥了幾日,轉而格外用心地侍候起孤獨而寂寞的外婆——她唯一的親人。有時,外婆一旦從那條路上出現,她就會立即停下手中的活計接到外婆,陪著外婆。外婆有時絮絮叨叨地訴說一個人過日子的種種不便,比如水缸里常斷水啊,柴火自己挪不動啊……湊巧有一次我聽到了,年輕氣盛地就找了一回村里領導,可我前腳剛到,母親后腳就跟上來了。她說:“你莫聽孩子瞎說,如今大伙日子過好了些,這點難處算什么啊!”而這以后,母親常常是在一天勞累之后,跑去外婆家挑水、碾米……外公是所謂一九四八年以前參加革命的干部,按照有關規定,像外婆這樣的孤寡老人每月可以享受幾十元的生活費。外婆將外公的轉業證什么的拿給我,我正準備找有關單位,母親知道了,連連打斷說:“孩子,人家也有難處,你多盡孝心跑幾趟路就照了,家里也不是拿不出來……”望著深明大義的母親,我頓時淚如泉涌。
“娘痛兒,路樣長;兒痛娘,線樣長。娘想兒,長江水;兒想娘,哭一場。娘想兒,長如江;兒想娘,扁擔長。”這也是母親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回家不見母親的時候,我就知道,母親肯定又走上了那條外婆路。默默地,望著那一條已經拓寬的外婆路,我想母親就像是一只善良的大鳥,用她為人母為人女的愛心編織的兩只巨大的翅膀,馱負著外婆晚年最后的錦繡時光,也馱負著我們兒女的燦爛人生!走上那條外婆路,我不知道母親是否會體會她第一次踏上那條路的心情,但我肯定知道這一條外婆路,于母親、于我們都已難舍難分了……
1991年6月19日,安徽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