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味覺思想
- 貢華南
- 13字
- 2020-02-19 17:54:26
導論:味覺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一)何謂“味覺思想”
味覺思想就是以味覺活動結構作為展開之基本方式的思想活動、思想方法。味覺活動有以下三個特征。首先,味覺活動中人與對象之間始終保持零距離;第二,對象不是以“形式”呈現,而是以形式被打碎、內在外在融二為一的方式呈現;第三,對象所呈現的性質與人的感受相互融合。與此相應,味覺思想自覺在思想中彌縫人與對象之間的距離,自覺追尋對象之“味”(滋味或意味),自覺以品味、體味、玩味等主客交融的方法通達對象。
相較于古希臘的視覺中心主義與古希伯來的聽覺中心主義,中國思想具有明顯的味覺中心主義特征。如本書第一章所闡述的,味覺中心主義的形成經歷了一個自覺抑制視覺、統攝聽覺的過程,由此使味覺思想在中國文化中獲得完整發展與典型形態。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盡管古史邈邈,古跡難求,但不爭的是,伏羲、黃帝、堯、舜、禹、文武、周公與中國思想的原初生存境域和生存經驗密切關聯。如我們所知,鹽是促進人體新陳代謝的重要物質。擁有鹽意味著擁有了財富與戰斗力,而擁有先進的制鹽技術與對鹽的寶貴體驗則是這些文明的獨特生長點。具體來說,青海湖畔制鹽技術催生的伏羲文明,圍繞山西解池(北方最重要的鹽池)展開的黃帝、堯舜禹文明,這些中國文明之源頭都與鹽的制作和使用密切相關,對鹽的經驗與認識在其文明萌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這些獨特的生存境域與生存經驗無疑在五官之爭中歷史地孕育著味覺(鹽即咸,五味咸為首)的優先地位。《周易》的完成、陰陽觀念的萌生,進一步確立了味覺思想的形成。與以距離性為基本特征的視覺活動相比,味覺活動始終以距離的消弭、主客交融為其基本特征。味覺之所取不是對象外在之形色,而是內在的“五味”。內在的“五味”不是形式,而是屬于質料。咸、酸、甘、辛、苦等“五味”被理解為外物的內在本性,泛化的“味”被用于描述對象對人所呈現出來的作用、意味。基于味覺活動中所展示出來的思與所思之間相即不相離的關系而生成的思想活動與思想方式,以物質性的味與精神性的意味為對象之本質與其思想對象,此即味覺思想。人以味的方式味世界萬物之味,相互授受。此既區別于以上帝為法的聽覺思想,也有別于人為自然立法的視覺思想。
如同視覺思想中,視覺對其他官覺的主導與規訓一樣,味覺思想中,所有官覺皆被味覺規訓、被味覺化,并在味覺主導下展開。味覺成為諸“感覺”的實質與真實形態,各種感覺活動共同豐富與充實著味覺思想。在此意義上,味覺思想并非狹隘地限于味覺,它廣泛地體現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諸官覺活動,并構成思與想的真實形態。
簡言之,味覺思想就是以味味人、味事、味物。人、事、物之“味”指其本身具有,同時源源不斷散發出來者,包括物體之滋味,也包括能夠直接對人發生作用的性質,如陰陽、剛柔、冷暖等,同時涵蓋直接作用于心靈的情味、意味、理味、道味。作為動詞性、方法論意義上的“味”則是人的整個存在的自覺投入、契合,與對象一起在“味”中涌現,以此澄明對象,也澄明著自身。味覺思想因此要求尋味者首先“能味”,也就是既能夠擁有健全的品鑒萬物滋味的能力,也能夠擁有健全的品鑒情味、意味的能力,并努力將此能力貫穿于、實現于生命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