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自2014年以來,始于英國監管部門“自上而下”的推動,系統性的“開放銀行”理念逐步走到金融創新前臺,經歷多年探索之后,在近兩年受到各國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的廣泛關注。

開放銀行是銀行4.0階段的起點,也是銀行服務完整性的起點。

從銀行服務提供方式的角度來看,銀行發展至今經歷了4個階段:銀行1.0,網點服務階段;銀行2.0,自助銀行階段;銀行3.0,基于互聯網的銀行服務階段;銀行4.0,銀行即服務階段。從出現借貸行為開始算起,銀行服務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然而,如同其他行業一樣,技術是對銀行業的最大束縛,也是最大的推動力。在1.0階段,人們只能在有銀行網點的地方獲得銀行服務,甚至不得不長途跋涉才能到達銀行網點所在地。由于銀行之間信息傳遞和提供服務成本的高昂,能夠獲得銀行服務的也只是少數富人或者居住于人口相對集中的城鎮人群。2.0階段,銀行服務隨著商業模式的復雜化而不斷變化,更多人成為銀行的客戶。然而,銀行服務的提供方式直到自動柜員機(ATM)出現之前都沒有本質變化。自動柜員機出現的最重要的意義在于,打破了銀行服務只有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才能提供的可能性。支付終端(POS)等同樣使得銀行服務得以延伸,后來的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等同樣延伸了銀行服務。

3.0階段,20世紀互聯網的出現則徹底改變了銀行服務的提供方式。一方面,基于個人電腦終端可以使人們快速獲得銀行服務;另一方面,銀行內部所有信息都不再依賴于紙質版本,而是可以全部數字化,這是未來變革的基礎。智能手機的出現,更加徹底顛覆了傳統的銀行服務提供方式。銀行服務再次不必發生在“銀行”,第三方支付、手機“銀行”賬戶等都讓人們對于銀行本身的需求不斷降低。但是銀行服務卻“飛入尋常百姓家”。更低的門檻、更低的費用,使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都在享受著智能手機時代的紅利,以及基于它的銀行服務。

在對個人數據和隱私權保護意識不斷加強的當今社會,人們再次把目光投向銀行這個“巨無霸”。人們的金融數據所有權是否仍由銀行獨占,已經有了新的釋義和法律規定。由歐盟開啟的數據保護及支付服務的立法,在增加銀行業競爭的同時,也給予新進入者平等競爭的機會。銀行也同樣感受到數字化革命不斷深入帶來的沖擊,開始積極參與銀行服務無界時代的競爭。然而,銀行服務再也不是基于銀行實體,虛擬化的銀行本身即可提供。

人類對于自由的追尋貫穿了人類進化史,而技術進步就是人類自由征途上最有力的工具。無處不在、無時無刻不在享有銀行服務自然是自由的一部分。不管是銀行業自身的進步還是外部技術進步帶來的沖擊,銀行本身也是在技術進步的浪潮中不斷前行。數字化革命不同于工業革命和電力革命的根本點在于,前者使得時間僅僅成為數字。全球輪動的股票市場、外匯市場、債券市場、實時跨境匯款、永不停止的商業活動,背后都需要銀行服務的不間斷支持。

由科技武裝起來的大型科技公司、金融科技公司、新興銀行都在不斷撼動傳統銀行的地位,人們信賴的不再是銀行本身,而是銀行服務。在無形的“銀行服務”面前,西裝革履的客戶經理、鬧市區的營業網點、古色古香的銀行大樓,都不再是客戶考慮的因素,也不會再吸引客戶的關注,而所謂的品牌忠誠更可能是無稽之談。誰能更快速地深入消費者的各個場景,誰就更能夠成為消費者的首選。至于微小的利差,在無所不在的銀行服務面前不會再是消費者重要的考量。

金融的創新永遠都是金融產品的創新,無論是期貨、期權還是利率掉期或外匯掉期的出現,永遠比新時代銀行大樓的創新重要得多。數字化革命的深入正在對經濟的各個層面產生深遠的影響,即使銀行服務本身也難以不被變革。從網點銀行階段走來的銀行1.0時代,到互聯網銀行的銀行3.0時代,銀行服務是割裂的。消費者需要在不同的銀行開設賬戶,即使第三方支付在銀行服務中打開缺口,也不過使得消費者更加不了解自己的賬戶信息。很難有消費者能在第一時間了解自己所有儲蓄余額的情況,也無法了解自己剩余信用額度情況,中小企業的結算依然需要統計不同銀行賬戶信息,這些難道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嗎?

銀行服務的無界只是第一步,接下來的自然是銀行服務的完整性。開放銀行就是完整服務的催化劑,它第一次使得人們通過單獨一個應用程序就可以對自己的所有銀行賬戶信息了如指掌成為可能。人們終于可以通過自己的授權讓第三方自由使用自己的金融數據,創造了能讓自己獲得更優質金融服務的可能。同時,使基于歷史形成的所謂的“百年銀行”品牌在新興銀行面前不再具有無法替代的優勢,新進入銀行業的新興銀行獲得了和傳統大型銀行平等競爭的機會。曾經富麗堂皇的銀行大廈,或許終將化為處理器中的一連串數字,而“銀行服務”則成為類似互聯網一樣的存在,人們每時每刻都會需要,但是“生蛋的雞”是誰將不再那么重要。

伴隨現代銀行業的發展,新技術在商業銀行各個層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并且深刻影響著銀行的內部架構與外部環境。從技術和業務兩個層面出發,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關注戰略與細節層面的開放合作問題。從長遠來看,“開放銀行”不僅僅是一項具體的技術或業務解決方案,而且是金融科技時代銀行業戰略轉型的重要方向。“開放銀行”建設離不開對前沿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就金融科技的底層重大技術來看,需關注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技術(移動互聯、物聯網)、分布式技術(云計算、區塊鏈)、安全技術(密碼技術、量子技術、生物識別技術),還有一些尚在發展的前沿技術,如邊緣計算、數字孿生、腦機結合、增強現實等,以及有向無環圖(DAG)、哈希圖(Hashgraph)等下一代分布式技術。當然,不同技術的成熟度和可應用程度實際上是有差異的,這也影響到銀行科技創新的技術路徑選擇。

然而需要提醒的是,開放銀行的推出是基于數據保護的。在數據保護立法滯后的情況下,開放消費者數據將帶來安全問題隱患。在金融科技背景下數據可能被另做它用,成為被人覬覦的金礦。認清名曰“金融創新”之后,是否如同互聯網金融、數字化代幣形成新的系統性風險之源,對于監管者而言或許比追上“潮流”重要許多。本書緊跟開放銀行發展潮流,透徹分析了當今開放式銀行主流模式,并就金融科技底層技術對開放銀行的影響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及闡述,在章節內容中適當地融入開放銀行國內外最新典型案例,并結合最新的法律法規及監管政策,逐一分析了開放銀行對金融業態的影響及對未來發展前景的影響,為銀行、金融科技相關從業人員提供豐富的理論知識及實踐案例參考。

本書共分為5章。第一章為“商業銀行的‘本我’與‘自我’”,介紹了銀行服務及銀行服務的提供方式。我們認為銀行1.0階段就是網點銀行階段,銀行2.0階段則是自助銀行階段,銀行3.0階段是基于互聯網的銀行服務階段,銀行4.0階段則是銀行即服務階段,開放銀行拉開了銀行4.0階段的序幕。第二章為“開放銀行:銀行成為平臺”,是核心章節。本章嘗試完整分析開放銀行是什么,以及開放銀行的基本架構。重點介紹了開放銀行被提出的過程和驅動因素,討論了開放銀行對于參與者的影響,并且重點說明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在這里的重要角色,以及開放銀行帶來的益處。第三章為“開放銀行實踐”,介紹了國內外經典案例,重點是需要首批開放的9家銀行中的部分銀行以及部分新興(挑戰者)銀行。第四章為“開放銀行數據保護溯源與數據所有權之爭”。開放銀行的出現本質上是因為數據保護法律的修改,因此需要從法律修改的角度來厘清開放銀行出現的背景,并且引出啟發性思考。第五章為“未來銀行:銀行開放與服務無界”,作為總結性章節重點說明了開放銀行的變革只是起點,銀行開放的背后是技術進步,基于這些技術進步,銀行需要做哪些轉型準備。除此之外,銀行服務的完整性才是人們所需要的,本章探討了未來銀行的可能性,透過之前的發展來預測未來銀行可能的狀態。

本書的撰寫工作得到了眾多行業專家的幫助和指導,在此特別感謝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原保監會副主席、黨委副書記周延禮先生為本書做序。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先生,波士頓咨詢資深顧問孫中東先生,第四范式合伙人、執行副總裁杜寧先生,《比較》雜志社副主編吳素萍女士,啟迪科技副總裁蔣永慶先生,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鄧建鵬先生,中國建設銀行研究院邊鵬博士,中科軟張正博士等專家對本書給予的意見和建議。本書如有不足之處,請讀者批評指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泽州县| 达尔| 和平县| 富源县| 富阳市| 蓝田县| 宿州市| 琼结县| 苗栗市| 金山区| 仙桃市| 民勤县| 绍兴县| 德州市| 日照市| 辉县市| 石河子市| 靖江市| 从江县| 自贡市| 岑巩县| 简阳市| 新余市| 驻马店市| 林周县| 万山特区| 永州市| 耒阳市| 江阴市| 常山县| 白银市| 南召县| 时尚| 普兰店市| 镇安县| 凤阳县| 恭城| 丰台区| 辰溪县| 铁岭县| 普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