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擊新型冠狀病毒,大眾自我心理評估及實用心理防護手冊
- 胡文婷
- 1204字
- 2020-02-12 14:40:28
(一)焦慮:四處彌散的不安情緒
焦慮通常是指一種缺乏明顯客觀原因的內心不安或無根據的恐懼,是人們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戰、困難或危險時出現的一種不安、煩躁的情緒反應,也就是對當下生活中所經歷的事或人,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安全所產生的一種過度擔心的不安的情緒狀態。在這次疫情面前,焦慮感是出現較多的負性情緒。據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統計,封城后人們訴求的心理問題中焦慮癥狀占50% 以上,主要表現為心神不安、坐臥不寧、有失控感,總擔心“新冠肺炎”會降臨到自己和家人的身上,以至于有的人出現出汗、心跳加快、口干等神經功能紊亂的表現,有些人甚至脾氣變得暴躁。
不難理解,焦慮與某種特定的危險情況、難以應付的事情,甚至是無法忍受的不確定性有關,而且這種不確定性越大,人的焦慮程度就越高。而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了人們極大的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感,人們時刻擔心自己會被傳染,擔心自己的家人會被傳染,時刻關注相關新聞報道,搜索“新冠肺炎”的各種癥狀,并一一“對號入座”,甚至出現了一系列的身心癥狀,如寢食不安、嚴重失眠等等。
在焦慮狀態下,我們的大腦保持著高速運轉,如同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車,以提醒機體現在是關鍵時刻,需要提高警惕去應對。在危機情境中,焦慮是非常正常的情緒反應,但若過度夸大危機情境,長期處于焦慮狀態,會使人思維混亂、精神渙散、缺乏信心,并產生煩躁、不安、恐懼情緒,直至心理變態、扭曲,嚴重的會危及健康,加速人的心理與生理的衰老。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焦慮是人類長期進化保存下來的一種特質,即人天生敏感、易焦慮,這是人類進化的結果。進化遵循優勝劣汰的原則,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一些不適宜人類生存或者進化的特質都會被慢慢摒棄。例如,人類的祖先毛發旺盛,可以御寒,在叢林中穿行時還可以起到保護作用。但是隨著原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他們學會了用衣服御寒保暖,漸漸地,他們褪去了身上過多的毛發。然而,焦慮的特質在進化過程中之所以沒有被摒棄,從進化視角來看,其從某種層面保障了人類的生存,是能保證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存活下來的優勢基因。
設想在原始社會中,我們的祖先白天外出打獵,晚上太陽落山,他們便在山洞里休息,等待天亮。有的人膽子很大,他們對山洞外的夜晚充滿了好奇,但是對外面可能存在的危險缺乏防范意識。而其他大部分人憂患意識較強,他們有不安的情緒體驗,擔心出去了會遭遇野獸,所以在洞里焦慮地等待。如果這時有豺狼虎豹或者其他野獸躲在山洞門口,走出去的那些膽大粗心的原始人就會成為野獸的獵物。長年累月,有焦慮特質的人就有機會繁衍下一代,而那些沒有焦慮特質的人就沒有機會延續自己的基因了。
因此,焦慮狀態是人類正常的本能反應,只是很多人在覺察出自己有焦慮的情緒之后,會讓自己陷入更加焦慮的狀態。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處于排斥、厭惡自己本能的焦慮狀態時,他會陷入更大的焦慮之中。所以,了解了焦慮之后,也隨之產生了應對焦慮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因為焦慮本身而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