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釋義選編
- 中國法制出版社
- 1434字
- 2020-02-11 15:35:46
第五十二條
在突發事件發生期間,散布謠言、哄抬物價、欺騙消費者,擾亂社會秩序、市場秩序的,由公安機關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釋義】 本條是關于對在突發事件發生期間,散布謠言、哄抬物價、欺騙消費者,擾亂社會秩序、市場秩序的違法行為給予制裁的規定。
突發事件往往是始料不及的,超出了一般人的理性預期,因此,容易給社會大眾造成心理恐慌,使正常的生產、生活、社會秩序遭到干擾,從而使社會陷入混亂的狀態。突發事件發生后,整個社會處于緊急狀態下,一方面要處理突發事件,另一方面必須要采取措施穩定人心,穩定社會秩序,避免造成社會公眾高度的心理恐慌。但是,在社會處于緊急狀態的時候,個別別有用心的人或是對社會、國家不滿,惟恐天下不亂,制造恐慌和社會動蕩;或是一些不法奸商散布謠言,哄抬物價,擾亂市場秩序,大發國難財。突發事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心理上的恐慌和社會秩序的混亂。突發事件造成的后果可以通過有關部門和機構的處理工作得到控制和消除,但本條規定的這些違法行為的危害后果是潛在的、長期的、不易消除的,其危害后果更為巨大。因此,為了有效地打擊在突發事件發生期間危害社會秩序和市場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穩定人心,穩定社會,從而為快速有效的處理突發事件創造有利的社會環境與社會秩序,本條例對此規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
本條規定的行政責任僅是行政處罰。由于這里的主體具有不特定性,因此,可能由此給予違法者的行政處罰就可能涵蓋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執照,行政拘留等內容。由于本條規定的違法行為主要包括散布謠言、哄抬物價、欺騙消費者,擾亂社會秩序和散布謠言、哄抬物價、欺騙消費者擾亂市場秩序的兩類違法行為,因此,對第一類違法行為實施處罰的部門是公安機關;對第二類違法行為實施處罰的部門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第一類行為,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十九條的規定,處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對第二類行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據《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行政處罰。
本條規定的刑事責任主要是指《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規定的非法經營罪。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3年5月14日法釋〔2003〕8號)的規定,違反國家在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期間有關市場經營、價格管理等規定,哄抬物價、牟取暴利,嚴重擾亂市場秩序,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第(四)項的規定,以非法經營罪定罪,依法從重處罰。非法經營罪,是指違反國家規定,進行非法經營活動,擾亂市場秩序,情節嚴重的行為。其犯罪特征是:侵犯的客體是國家對物資、金銀、對外貿易及工商的管理秩序;犯罪主體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單位;客觀方面表現為違反國家規定,進行非法經營活動,擾亂市場秩序,情節嚴重的行為。主觀方面是故意。犯非法經營罪,情節嚴重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同時,依據上述司法解釋,編造與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有關的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此類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的規定,以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定罪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