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釋義選編
- 中國法制出版社
- 1798字
- 2020-02-11 15:35:44
第三十九條
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對因突發事件致病的人員提供醫療救護和現場救援,對就診病人必須接診治療,并書寫詳細、完整的病歷記錄;對需要轉送的病人,應當按照規定將病人及其病歷記錄的復印件轉送至接診的或者指定的醫療機構。
醫療衛生機構內應當采取衛生防護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
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對傳染病病人密切接觸者采取醫學觀察措施,傳染病病人密切接觸者應當予以配合。
醫療機構收治傳染病病人、疑似傳染病病人,應當依法報告所在地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到報告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立即對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員進行調查,根據需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釋義】 本條是關于醫療衛生機構在突發事件發生時救治病人、采取控制措施的規定。
醫療衛生機構包括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保健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等。在傳染病暴發、流行、群體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等發生時,受損害的最重要主體是人。所以對傷病人員的現場救護和救援是減輕事故損失的頭等大事,也是醫療衛生機構義不容辭的責任。1994年9月1日起實施的《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三十九條規定:“發生重大災害、事故、疾病流行或者其他意外情況時,醫療機構及其衛生技術人員必須服從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的調遣?!贬t療救護是指將病人經緊急處理后運送至醫療機構進行搶救治療;現場救援是指在事故發生現場采用的緊急措施,如通風、包扎等現場處理措施。醫療機構對就診的病人必須接受并予以治療。執業醫師法規定醫師在執業活動中對急?;颊邞敳扇【o急措施進行診治,不得拒絕急救處置。衛生部規定醫療機構實行首診負責制,即不得以任何理由,如沒有繳納醫療費用等,對急危病人不予緊急處置。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規定,對限于設備或者技術條件不能診治的病人,應當及時轉診,所以本條作出轉診的規定。醫療機構在進行緊急處置后,沒有條件對病人繼續治療,如對傳染病人沒有隔離病房,可以轉院治療。如在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治療工作中,為避免醫院內交叉感染,采取定點醫院接受非典型肺炎病人和指定醫院設立發燒門診的方法,非定點醫療機構發現非典型肺炎病人時,應當及時轉送到指定醫療機構進行治療。病歷記錄是醫師檢查、處置病人的真實記錄,對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病人,雖然可能病情緊急、時間緊迫,但也要按照規定書寫詳細、完整的病歷。在病人需要轉送時,應當將病歷一并轉送。由于首診醫療機構負有保存病歷的職責,所以,轉送的病歷應當是復印件。
在傳染病流行時,醫療機構內交叉感染是造成傳染病傳播的重要途徑。交叉感染是指在醫學服務中造成病源體傳播引起的污染。傳染病防治法規定,醫療保健機構必須嚴格執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規程,防止傳染病的醫源性感染、醫院內感染。衛生部制定發布了《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等,對建立完善醫院的管理制度作出具體規定,如嚴格消毒制度、建立就診時的預診分診制、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器具和醫療垃圾、污水、污物處理等措施,以防止醫院內交叉感染和污染的發生。
對傳染病病人的密切接觸者進行醫學觀察是切斷傳播途徑的重要環節之一,防止已處于潛伏期的人成為傳播疾病的傳染源。密切接觸者是指與傳染病病人共同居住,共同工作、生活等可能被病人感染的人群。醫學觀察是對密切接觸者采取的控制措施,其中可以包括對有關臨床癥狀的觀察和確證,采取必要的檢查措施、給予預防性投藥等。醫學觀察可以采取對密切接觸者進行隔離的方式。對密切接觸者隔離的方式可根據具體情況集中隔離觀察或者分散隔離觀察。隔離期限應根據傳染病的潛伏期確定。隔離觀察中發現病人應立即進行隔離治療。醫學觀察期滿未發現病情應當解除隔離。接受醫學觀察的人員應當配合進行。不予配合或拒絕緊急控制措施的,依照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的規定可以予以行政處分。
按照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執行職務的醫療保健人員、衛生防疫人員為法定責任疫情報告人,在發現傳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時,必須按照規定的時限向所在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并做好疫情登記,采取控制傳播的措施。傳染病暴發、流行時,責任疫情報告人應當以最快的通訊方式報告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接到報告后應當立即調查并依法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采取控制措施的原則包括隔離治療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未依法履行疫情報告職責的,按照本條例第五十一條的規定給予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