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釋義選編
- 中國法制出版社
- 894字
- 2020-02-11 15:36:09
第十四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有計劃地建設和改造公共衛生設施,改善飲用水衛生條件,對污水、污物、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置。
【釋義】 本條是關于防止傳染病傳播、蔓延的重要措施的規定。
“喝衛生水,用衛生廁所,居住衛生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供應衛生飲用水的水廠,公用、戶用的衛生廁所以及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消毒處理,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礎公共衛生設施。這些基礎衛生設施是否符合預防疾病的衛生標準和要求,與本法規定的傳染病甲類的霍亂,乙類的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血吸蟲病,丙類的感染性腹瀉病的發生與傳播,有著直接的、密切的關系。
在我國,本條實施的重點在農村。農村飲水衛生問題,是我國歷史遺留下來的嚴重問題之一。農民世世代代直接飲用江、湖、河、渠、塘等地面水和土井水、澇壩水,水質極差,腸道傳染病和地方病的發病率很高,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全世界大約有80%的疾病是由于飲水或衛生不良引起的。農民使用的土坑廁所,十分簡陋,衛生條件差,環境骯臟,蠅蛆孳生,雨天糞尿橫流,污染水源、土壤。不衛生廁所和未經處理的糞便,是傳播血吸蟲病、寄生蟲病、腸道病,尤其是兒童腹瀉等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的重要因素。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與糞便相關的疾病有三十多種,主要是由糞便中的病毒、細菌引發的。改善飲水衛生條件是廣大人民的迫切愿望。對于改善人民生活,改善城鄉衛生面貌,保護環境,減少疾病,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促進生產,具有重要作用。
“改善飲水衛生條件”,以預防和控制傳染病和地方病為目的,對現有可以飲用的原水,包括對面水、地下水、泉水、落雨水等,加強水源化處理和水質消毒,使之符合國家規定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35個項目指標。“糞便無害化處理”的方法包括高溫堆肥及改建衛生廁所等,目的是消滅糞便中的蟲卵、病菌。農村衛生廁所標準是:廁所有墻、有頂、廁坑及貯糞池不滲漏,廁內清潔,無蠅蛆,無臭,貯糞池密閉有蓋,糞便及時清除并進行無害化處理。能夠達到這種標準要求的廁所類型有:三格化糞池式、糞尿分集式、雙甕漏斗式、沼氣池式、下水道水沖式等。垃圾、污物無害化處理有焚燒、衛生填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