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宗楚對李杰道:“拓拔思恭麾下統領黨項大小部族數十多,因此區區四五萬兵馬還是可以拿出來的,壽王不必想太多了。
而且平夏部多是草原游牧之民,驍勇善戰,弓馬嫻熟,拓拔思恭此次帶來討賊的必是其麾下精銳騎兵。
因此其只是名義上一刺史,但實力與我諸鎮節度使并無不同,即日我四鎮兵馬圍攻長安可能還需要仰仗他的支援。
殿下到時候萬不可輕視之。”
“即日圍攻長安?”
他雖有聯合鄭畋等人出兵對付黃巢的想法,但卻還沒有奢望憑自己這些人能夠在最近拿下長安,此刻忽然聽到鄭畋等人約自己前來的來意竟是這樣,心中大異。
也顧不得拓拔思恭了,連忙出言勸道:“兩位長者,黃巢雖然接連遭受幾次大敗,損兵慘重,但并沒有傷及元氣。
其麾下依舊還有不下三十萬大軍,其中久為黃賊征戰,可以依仗的精銳也足有八九萬之多。
現在我雖有五路聯軍,加起來也不過才十萬余人。
程公,你與鄭公心中作何打算,這點實力竟敢窺視長安?”
鄭畋與程宗楚相視一笑,然后由程宗楚出來對李杰解釋說:“殿下不必過于擔憂,原本自然不敢。
但最近我涇原與相公鳳翔剛剛大敗王璠,因此聲威大震,遠近聞名。
于是我與相公趁此又在附近州縣招募了不少兵馬,現在兩方合兵已有八萬人馬。
我知殿下剛剛大戰不久,損兵折將,暫時無法調集多少實力。
但殿下坐鎮邠寧,又掌控朔方,傾兩鎮之力,聚兵五萬不在話下。
再有李孝昌與拓拔思恭所部,我五方合兵十七八萬不難。
而黃巢近日在鳳翔,邠寧,河中諸地盡皆失利,雖兵馬眾多可士氣大降。
且還需要分兵鎮守各處要地,并保護跟隨其一同進入關中的幾十萬賊軍家屬。
這樣能用來與我等對敵的不會太多,只我四鎮十多萬人足以嘗試收復長安。”
李杰依舊皺眉,沉思良久回答:“那前些日子賊軍大將朱溫拿下鄧州之事,兩公可知?”
“確聞此事。”二人對視一眼,同聲回答。
“既如此,兩位為何還會做此決定,兩位當知我等并力而行,最多也只能從西,北兩面同時向黃賊出兵,而賊軍東,南幾無壓力。
因此即便是我們僥幸擊敗黃巢,迫使其撤出長安,但他也元氣未損,隨時可以保存實力逃出關中,再次回到關東去游蕩,且有河南,荊襄兩處,我們也無法提前派兵堵截。
為何會做此決定,未免有些……”
鄭畋看向李杰苦笑:“殿下所言,老夫如何不知,只是長安畢竟是天子行在,國家顏面之地。
長期為賊所據,于天下民心不利,亦會使藩鎮小視朝廷。
拖延越久,國家威望越低。
黃賊便是逃去關東又能如何,他已經不再是之前那幾萬流賊了,現在他坐擁幾十萬人馬目標甚大,根本無處躲藏。
只要能重新拿下長安,各地藩鎮就會知道我大唐實力尤存,不敢輕視朝廷。
我等便可慢慢抽調各地鎮兵合圍黃巢,拿下他乃是輕而易舉之事。”
李杰聽后又耐心的勸說鄭畋:“鄭公,現在我四鎮共有十余萬人馬,而黃巢手下賊軍中能夠拿起刀劍打仗的粗略估計不下三十萬。
即使如兩位所言,除去各地守兵,他能夠出動的兵馬依舊不小。
這雙方兵力只在伯仲之間,且我攻他守,于我不利。
不如我們再等等,只要關東兵馬再進入長安,我們便可在長安外圍聚集優勢兵力,將其夾擊在長安中,之后我們再在長安外圍修筑層層堡壘,一步一步壓縮賊軍的生存空間,此舉雖時日慢些。
但他身為流寇所依仗的本事將無法發揮出來,只能選擇與我們硬碰硬對陣,而流賊除去那十幾萬精銳還有多少兵馬是我們的對手?
最后只能乖乖被我們絞殺在長安。
鄭公,孤此法雖然耗時頗久,但勝在穩健,不會給流寇一絲機會,而且再慢最多不過耗費二三年時間,必然舉滅黃巢,鄭公不如先聽我一言。”
鄭畋嘆息:“壽王,老夫先前已經說過了,都城失陷,天子久避巴蜀,于國不利,剿滅流賊之事,暫且不言,當務之急乃是先收復長安,迎接天子回都才是。
且老夫與程節帥已經做好決定,準備即刻出兵,逼近長安,殿下不必再多言半句。”
剛說完鄭畋狐疑的看向李杰:“還是殿下出鎮朔方后,與其他藩鎮一般有了自己的心思,不愿為國家損耗自己的兵馬。”
李杰當場否認:“鄭公此言何意,我李杰現在雖然是一方節度,但也是大唐的壽王,身上流淌著李氏的血脈。
我比在場的更多人都關心長安的收復,只是若是此次不能重創賊軍,吾怕其還能再一次做出兵據關中的舉動。”
李杰見鄭畋再三堅持,心中疑惑,他眼睛直盯盯的看著鄭畋問道:“相公為何一再堅持要先收復長安,莫不是天子詔書要求。”
鄭畋與程宗楚對視一眼,回道:“此事本來準備等剩下兩位到來,再一并說出。
不過殿下既然問了,那老夫先告訴你也無妨。
不錯,前些日子老夫得到興元府傳來的詔令,陛下加封吾為京城四面行營都統,程節帥,李節帥與殿下您加封副都統,唐公與拓拔宥州為行軍司馬,統關內諸鎮大兵,一起圍攻黃巢,速速拿下長安迎接天子回駕。
所以非是老夫先要收復長安,而是天子詔令已至,殿下可明白否。”
李杰無可奈何,皇兄圣旨已至,鄭畋幾人也決意如此,他再堅持反對,反而不美,只能先聯合諸鎮一起著手收復長安了。
于是回道:“既然是天子詔書,孤自當聽令而行。
還請相公告訴某接下來該如何行事。”
鄭畋搖手:“殿下不急,如今麟坊節度使與宥州刺史皆未至,吾等且先等候他們。”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