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移民:“湖廣填四川”故鄉記憶
- 陳世松等
- 1842字
- 2020-04-01 17:35:19
四、史料支撐
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早在1930年就說過:“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資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之新潮流。”本課題為推進麻城孝感鄉共同祖源問題研究的深入開展,注意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開掘新的史料來源作為支撐:
第一,官方史料的運用。運用官方史料來研究移民遷徙問題,早已是史學界的共識。本課題注意從此前學者較少取用的元、明實錄和官方文書中挖掘與孝感鄉相關的史料。其中如從元朝《經世大典》中,發現了早在元初成都平原就有兩處“孝感鄉”軍屯番號,證明早在此時即有軍事性質的移民從淮西進入四川。在明朝實錄中,雖然罕見有湖廣移民四川的直接記錄,但卻有許多間接旁證。正如臺灣學者徐泓所指出的:“《明太祖實錄》可說是現存明初史料中最完整、最重要的。其中的人口數字,都是官員的調查報告;明洪武年間吏治最嚴,官吏很少敢作偽,其記載應該是比較可信的……利用它做為主要資料,進行分析,所得的結果,雖不中,亦不遠矣。”本課題系統檢索了《明實錄》中有關四川社會背景、州縣機構廢置與明初政府對明氏舊部安置政策等資料,這些資料雖未直接提到移民遷徙,但卻為掌握判斷明初移民遷徙形勢提供了可靠的背景。再有就是從明末四川總督朱燮元的文稿中發現了有關“孝感人”的記述。這些都不失為研究麻城孝感鄉問題的有力史料佐證。
第二,金石碑刻資料的發掘。在以往的移民史研究成果中,利用金石碑刻資料的并不多見。本課題注意從地方文獻與出土文物中發掘與麻城孝感鄉相關的史料,其中有從嘉慶《四川通志》和明人文集中搜集的墓志銘文,有從地方志中搜集到鐫刻在寺廟鑄鐘上的銘文,還有近年來從地下出土的墓志和買地券等。這些金石碑刻均為明代作品,作品所記述的內容,與孝感鄉建置撤并的時代較近,具有較為真實的證史價值。通過這些金石碑刻資料,不僅可以見證麻城孝感鄉現象在明代的流傳狀況,而且有助于從多種史料來源研討共同祖源問題。
第三,鄉土志資料的運用。地方志資料對于移民史的研究和移民傳說的解讀必不可少,已成史學界的共識。而“稍異”于州縣地方志的鄉土志(又稱風土志),對于本課題研究的重要性則尚需說明。問世于清末民初的鄉土志,是近代以來各地編修的小學鄉土史地教材。雖然它是奉部文扎編纂,采用當時標準程式分類,但在資料來源上,卻有其獨特之處。如有采自舊縣志者,也有從縣署檔案輯入者,更有得知民間傳聞者。在當時鄉土志統一體例的規定下,“人類”“戶口”與“氏族”被列入為書寫內容,必不可缺,此舉極大地推進了全社會對于人口來源的關注。各地在完成這些條目內容的編寫任務時,往往對本縣氏族狀況開展了實地調查,采取備錄的方式,將轄境大姓支系的來源、遷入時間、傳承世代與現今住地等內容逐一記錄。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完成的田野調查,繼而保存在鄉土志中的有關本地姓氏祖籍的文字,就為了解當時麻城縣孝感鄉在當地流傳的范圍和關注的程度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四川鄉土志資源十分豐富,其藏品數量約占全國的十分之一。本課題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從四川鄉土志中取用這些珍貴的資料
,用以勾畫湖廣姓氏和著名家族在四川各地的分布格局,這對于加深對湖廣移民主體構成與演化過程的認識,應該是大有裨益的。
第四,民間族譜資料的采用。與國內其他移民傳說的資料來源一樣,有關麻城孝感鄉移民祖源問題多載于譜牒之中。毫無疑問,譜牒是研究移民遷徙的重要史料來源之一。四川是個移民大省,有著豐富的移民族譜文化資源。然而,族譜又是一個較為復雜的文化復合體,它既存在著可靠的一面,同時也存在著不可靠的一面。于是,判定其史料價值和真偽程度如何,就成為學者在使用族譜時必須作出的判斷。而這種判斷又必須有其他史料可以佐證。對于族譜資料的真實可靠性能否得到驗證的問題,曹樹基在山東移民研究中,已有過利用地方志與地名志的記載與《明實錄》對勘,從而證明地方志與地名志資料的可靠性的成功先例。最近在江西瓦屑壩移民研究中,他又用族譜與《明實錄》對勘,得出結論說:“湖南北部的情況表明,族譜中有關移民細節的記載,可與《明實錄》相對應。”
本課題為研究麻城孝感鄉移民問題,采用了不少的族譜資料,其來源有三:一是轉引自此前出版的研究成果;二是引自圖書館、研究機構的收藏;三是來自民間征集。本課題較多選用文本書寫時代與移民時代較近的族譜資料,并將其書寫內容與移民遷徙相關的社會背景、移民政策進行契合,盡可能客觀地復原當時的歷史事實。至于對族譜產生過程和族譜編纂者的意識結構的分析,則將其置于原語境中,從移民傳說與地域文化建構中來加以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