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移民:“湖廣填四川”故鄉記憶
- 陳世松等
- 910字
- 2020-04-01 17:35:19
六、課題創新
本課題對于研究價值的創新之處有以下預判:
第一,本課題圍繞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主旨,將“麻城孝感鄉”問題的學術研究,與關注民生、關注現實、服務社會結合起來,研究成果不僅具有較強的學術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思想價值,有助于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把握中華文化的內在發展規律,加深我們對于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重大戰略意義的認識。
第二,本課題基于移民史與移民記憶的雙重取向,突破單純從證史和辨偽兩個方向進行研究的格局,將“麻城孝感鄉”問題的研究,置于上溯自元,下迄于明、清乃至民國的歷史時段進行考察,并分別從移民史與移民記憶兩個領域展開研究,為解剖“麻城孝感鄉”問題搭建了一個廣闊的時空舞臺,為破解“麻城孝感鄉”現象中的重重迷霧開辟道路。
第三,本課題系統梳理了元明湖廣移民活動發生發展軌跡及其給四川人口分布、姓氏家族成長所帶來的影響,對“麻城孝感鄉”移民傳說的形成演變與流傳進行了分析與研究,深挖了“麻城孝感鄉”問題的豐富內涵。其中如:關于麻城孝感鄉民遷川活動始于元初、明初軍事移民的觀點,關于“麻城孝感之民”是明初政府組織下異地安置的首批遷民,“富、榮二邑”是湖廣遷民的集中安置之區的觀點,關于洪武年間四川人口密集的東南部地區,正是湖廣姓氏的覆蓋之區的觀點,關于“麻城孝感鄉”移民記憶的傳說雛形出現于明代晚期,完善于清至民國年間的觀點,關于“麻城孝感鄉”現象與巴蜀地域文化認同的建構過程與本質的分析,對當今社會中“麻城孝感鄉”現象流傳狀況的調查與分析等,都不乏創新之見。
第四,本課題運用移民史、區域史、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多學科知識和研究方法,將歷史文獻與田野調查、地方史料與金石碑刻資料相印證,將民間族譜與正史史料相勘正,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與考證、解釋問題,這些也都有所嘗試與探索。
當然,本課題也存在某些不足。主要表現在:由于直接記錄有關“麻城孝感鄉”問題的第一手史料不多,民間族譜真假難辨,課題組雖經發掘了一些新的史料,做了一些族譜資料與正史的對勘工作,但仍感難度太大,難免掛一漏萬,有待進一步充實。由于缺乏必要史料和族譜資料支撐,故課題在有關地域文化認同整合的理論分析上,顯得相對單薄,有待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