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軍隊的反擊
松贊干布借著這一點點勝利果實,態度非常強硬,向唐朝叫囂“公主不至,我且深入”。他的意思非常明確,大唐要是不答應將公主嫁給我,那我可就真要深入你國境了。吐蕃在松州的進攻一時得勢,松贊干布的態度又十分驕橫,唐太宗一聽,火了!他下定決心對吐蕃施以重兵,想給這位目空一切的年輕人一點顏色看看。試想,李世民南征北戰,還怕小小的吐蕃不成?
唐朝迅速派出了主力部隊,當時的領兵將領為牛進達,《舊唐書》記載:“(牛)進達先鋒自松州夜襲其營,斬千余級。弄贊大懼,引兵而退,遣使謝罪。”牛進達利用夜間偷襲的方法,消滅了吐蕃的部分人馬,并斬首千余人。夜襲吐蕃軍隊的效果很明顯,速見成效。其實在牛進達進攻之前,吐蕃的軍隊已經攻打松州城達十天之久,我們知道有個成語叫“兵貴神速”,久攻不下的話,軍隊的士氣難免有些懈怠。而唐朝軍隊采用的戰術是“夜襲其營”“夜鏖其營”,這種搞突襲的方式使得吐蕃非常狼狽。
不僅這樣,唐太宗還派出了以吏部尚書侯君集為行軍大總管的主力部隊,統兵的將領還有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右領軍將軍劉蘭,這些將領都很能打,都以善戰而著稱,帶領了約5萬步騎,再次向松州進發。
吐蕃有多少兵力呢?《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鑒》均記載為20萬。根據學者的考證,這個數字有些夸張了,松贊干布時期的兵力劃分為六如六十一東岱,東岱就是千戶所,每個東岱約管理1000戶,這樣算來,兵力大概在5萬左右。難道這回大唐和吐蕃真的免不了要在松州決戰嗎?
松贊干布進攻松州的目的不是搶占唐朝的土地和人口,再說松州人口真不多,他有自己的算盤——希望唐朝賜婚。娶得唐朝的公主那么重要嗎?松贊干布深知自己并不缺女人,事實上他的確不缺少女人,得到唐朝賜婚的好處不僅僅可以獲得物質賞賜,更重要的是與唐朝建立基于和平基礎上的全面合作,既可以獲得唐朝的保護,又可以學習唐朝先進的禮樂制度與文化。可沒想到的是,唐朝不但不賜婚,還真刀真槍地打起來了。
在這節骨眼兒上,如果松贊干布不撤軍,繼續與唐軍對峙的話,他的目的并不容易實現。如果歷史可以假設,唐太宗29歲憑借軍功與政變登上皇位,以他的脾氣,搞不好會滅了吐蕃。但是,在這時候松贊干布“屋漏偏逢連夜雨”,他的后院“起火”了。
吐蕃的軍隊連年征戰,軍中將領思鄉心切。《新唐書》記載,吐蕃軍隊“初東寇也,連歲不解,其大臣請返國,不聽,自殺者八人”。軍中大臣有八人以自殺相逼,罷戰的呼聲越來越高。松贊干布明白,在后方不穩的情況下,以吐蕃的力量與勢力強大的唐軍作戰,太過于冒險。于是,松贊干布決定撤軍,再次回到松州之戰的原點——派遣使臣向大唐謝罪,并且趁機表達了仰慕唐朝的態度,希望能夠娶得一位唐朝的公主。
在松州之戰中,為什么吐蕃軍隊不戰而退呢?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吐蕃在松州之戰前四處擴張,連年作戰,百姓負擔沉重,厭戰情緒滋生,上下皆欲休養生息,眾多新征服的部落和土地需要時間來加強控制。從松贊干布揮師東侵吐谷渾開始,大臣中就有勸阻者,這次以死相諫的將領多達八人,在國力已疲、內部不穩的情勢下,吐蕃主力在唐境中與5萬精銳唐軍進行決戰,恐怕兇多吉少。
第二,松贊干布陳兵松州的戰略目標并非奪占土地和城池,而是希望通過侵襲邊境的手段逼迫大唐答應和親,通過和親手段來加強與中原的溝通,在貿易、文化等各個方面與唐朝達成全面合作。為了吐蕃的現實利益與長遠利益,松贊干布并不愿意與唐朝徹底鬧翻。
第三,雙方的國力、軍隊戰斗力均不在一個重量級上,軍隊戰斗力是國力的反應。松贊干布心里有數,就算能在松州決戰中取勝,也一定是慘勝,很可能是兩敗俱傷,這并不符合吐蕃的整體利益。此時的吐蕃剛剛走上擴張之路,自然不愿與強大的唐朝交惡,獲得唐朝的保護才是他的最終目標,松贊干布再次向唐朝派出了請婚使者。
經過了這一番折騰,唐太宗也意識到了與吐蕃不宜交戰。如果交戰,必須得分一部分兵力來到西南戰線,當時唐朝正在全力以赴對付北部的突厥,需要集中優勢兵力,不能把戰線擴大到吐蕃。另一方面,吐蕃對于自己的實力心知肚明,以戰爭的形式探得唐朝的態度,如果能達成和親的意愿,將是最為明智、最為理想的局面。
史書的記載有點、有面,如果說松贊干布娶得唐朝公主是歷史記載中的點,是靜態化的歷史,真實的歷史史實則是面,我們探究史實的過程中,要注意動態化的歷史,要將事情盡可能地還原到本來的面貌。其實,唐朝公主出嫁吐蕃是雙方期待已久的事情。那么,為什么文成公主會被選定為和親公主呢?唐代宮廷畫師閻立本筆下的《步輦圖》該如何解讀,又隱藏了哪些不為人知的真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