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歷史脈絡:人工智能的三起兩落

1950年,阿蘭·麥席森·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在《心靈》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計算機器和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在這篇論文中,他提出了人工智能領域中的著名實驗——“圖靈測試(Turing Test)”。正是由于這個測試對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意義重大,奠定了圖靈在該領域的堅實地位——人工智能之父。他是這樣定義機器智能的:“如果一臺機器能夠與人類開展對話而不被辨別出其機器的身份,那么就稱這臺機器擁有智能。”就在同一年,圖靈還預言:人類最終將擁有能夠創造出智能機器的可能性。

1955年8月31日,由約翰·麥卡錫(John MC Carthy)、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納撒尼爾·羅徹斯特(Nathaniel Rochester)和克勞德·香農(Claude Shannon)聯合遞交的一份關于召開國際人工智能會議的提案中,首次提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1956年夏天,在美國的達特茅斯學院舉行的會議,首次將人工智能作為討論對象進行探討。也正是在這次會議上,人工智能的概念被明確提出——人工智能正式誕生了。

自人工智能誕生至今,短短60多年的時間里,其發展大落又大起,跌跌撞撞,幾經波折,總的發展歷程概括起來可謂是“三起兩落”,如表1-1所示。

表1-1 人工智能的“三起兩落”

(1)人工智能的第一次崛起(20世紀50—70年代)。1956年世界達特茅斯會議之后,人工智能的發展迎來第一次熱潮,開始逐漸走向全世界。在這近20年的時間里,人工智能被廣泛應用于數理邏輯推理與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用來解決代數、幾何和英語等問題,其優勢相較于人而言較為明顯,給予了眾多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學者以信心。甚至在當時,很多學者認為:20年內,機器將能完成人能做到的一切。同時,這股熱潮也極大地鼓舞了很多著名高校投入到人工智能的研究領域,甚至已經開始撬動政府機構的大額資金,如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APRA)的人工智能研發資金等。

政府、高校、學者都參與到人工智能研究中,各種研究成果競相涌現。1966年,世界上第一臺聊天機器人ELIZA(見圖1-3)問世;1972年,世界首臺人工智能移動機器人Shakey誕生。Shakey是一款帶有視覺傳感器的機器人,能根據人的指令發現并抓取積木,成為歷史上首臺能夠采用人工智能技術的移動式智能機器人。

圖1-3 世界上第一臺聊天機器人ELIZA

(2)人工智能的第一次跌落(20世紀70—80年代)。人工智能的異軍突起,在經歷了世界性的熱潮之后,由于受當時理論和技術水平的限制,遭遇了第一個發展低潮。20世紀70—80年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還處在不成熟階段,當時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問題:一是數據挖掘技術落后,用于訓練人工智能機器的數據難以大批量獲取;二是人工智能機器的運算能力不足,無法運行復雜的程序;三是人工智能機器的學習能力不足,無法與外圍世界進行有效的人機交互。

另外,由于社會對人工智能有過高期望值,而其持續發展未能滿足社會的期待,再加上人工智能科研人員對研發項目的難度預估不足,導致與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的合作計劃失敗。最終,使得人工智能聲譽日損,社會各界對于人工智能的信心大打折扣,政府和高校撤回了對其研發工作的經費支持。

(3)人工智能的第二次崛起(1980—1987年)。人工智能遭遇第一次的陣痛,其發展速度大為減緩,但并沒有完全停止,最終在堅守中看到了新的曙光。1980年,卡內基梅隆大學為數字設備公司設計了一套名為XCON的“專家系統”,再次讓人工智能重回大眾視野。這套“專家系統”是由綜合數據庫、知識庫和一個推理機組成的,如圖1-4所示。在投入公司運營后,以其卓越的專業知識、技能和智能算法系統,為該數字設備公司每年節約了近4000美元的經費,并迅速引起其他大型公司的模仿,催生了第二次人工智能的熱潮。

圖1-4 專家系統工作原理

(4)人工智能的第二次跌落(1987—1993年)。然而,人工智能的第二次崛起好景不長,似乎比第一次跌落得更快。僅在7年之后,人工智能專家系統的弊端再次敗露。經過7年的具體實踐,人們再次發現,該專家系統僅能應用于部分特定的情景中,而不能將其投入更為廣闊的市場。此時,人們不禁感嘆,當前的人工智能在理想狀態中是“無限好”,但又是“近黃昏”。

(5)人工智能的第三次崛起(1993年至今)。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經歷了“兩起兩落”之后,人們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有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普遍困惑,但部分專家仍然一直堅守在遭受“冷遇”的人工智能領域,經過數年的艱難探索,終于“守得云開見日出”。1997年,人工智能計算機“深藍”戰勝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2005年,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發起一項全球性挑戰項目——要創造出一種可以在沙漠中行駛200多千米的自動機器人,這為未來的人工智能研究起到了加速作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看好人工智能;2016年,谷歌阿爾法狗戰勝韓國李世石。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經歷了“三起兩落”的過程,有寒冬也有春天。在人工智能崛起之際的發展成果喜人,但在人工智能的“寒冬”里,我們也不能忘記那些依然在默默堅守、辛勤耕耘的人們,正是他們堅韌不拔的科學探索精神和不畏艱難的求知精神,才使得人工智能技術逐漸發展完善,并最終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新的人工智能狂潮。

2019年3月27日,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奠定基礎的三位計算機科學家,被授予了該領域最高的榮譽——圖靈獎。當天,美國計算機協會(ACM)宣布,把2018年的圖靈獎(Turing Award)頒給多倫多大學名譽教授兼谷歌大腦人工智能團隊的高級研究員杰弗里·辛頓(Geoffrey Hinton)、紐約大學教授兼Facebook首席人工智能科學家楊立昆(Yann Le Cun),以及蒙特利爾大學教授兼人工智能公司Element AI的聯合創始人約書亞·本吉奧(Yoshua Bengio),三位獲獎者將分別獲得100萬美元的獎金。

每次人工智能崛起,除眾多學者的潛心研究外,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也起著重要作用。2019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提“智能+”。報告指出:為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要圍繞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而人工智能一詞,更是連續三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成為促進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的新動能。

隨著人工智能革命的深入推進,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模式的影響力和滲透力異常強勁,無論是人們的生產、生活還是思維方式,都受到強烈的沖擊,甚至是顛覆性的改變,從而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經歷了“三起兩落”后,人工智能的發展日趨完善,未來可期。知名作家、發明家、數據科學家與谷歌工程師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曾預言:“在21世紀20年代中期,人腦反向工程就會成功,人腦的所有秘密就會被揭開;21世紀20年代末,計算機就能達到人腦智力水平;2045年,奇點到來,基于計算機能力的大幅增長,成本的大幅下降,人工智能創造物的數量將是整個人類智慧創造物數量的十億倍。”與此同時,耶魯大學和牛津大學的相關人工智能研究員對352位人工智能領域專家的采訪中得出結論稱:“人工智能到2060年前后有50%的概率完全超過人類(總體趨勢如圖1-5所示)。”

圖1-5 人工智能如何超越人類

總體而言,若是如上關于人工智能的預言最終能夠全部實現,那么要不了多久,人工智能不僅可以令人類實現永生,而且可以將人類從工作中解放出來,屆時人們需要處理的最大的問題將是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的關系問題——人機關系問題。人類需要從事的活動將是完全致力于謀求獨立、自由與解放,完全投身于自身思維的鍛造和自身極限的挑戰。

在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中,人類需要未雨綢繆,慎重審視人工智能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影響,并加強治理創新,及時做好相應的風險防范。“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人工智能的未來,雖充滿著諸多不確定性,但其存在的巨大智能優勢對于人類而言是極具歷史意義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兴县| 昌黎县| 盐边县| 九江县| 葫芦岛市| 城步| 柳江县| 中超| 宁远县| 吉隆县| 蕲春县| 榕江县| 益阳市| 弋阳县| 黄山市| 公安县| 普兰县| 澄江县| 台州市| 鄂尔多斯市| 元朗区| 十堰市| 长岭县| 称多县| 泰兴市| 寿宁县| 荣昌县| 哈尔滨市| 柳州市| 山西省| 大同县| 孟连| 珠海市| 香港 | 德兴市| 稷山县| 定远县| 渭源县| 达孜县| 海安县| 信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