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估:人工智能與人的生存
- 刁生富 吳選紅等
- 2666字
- 2020-04-03 12:54:31
二、傳統醫療的顛覆:人類能否實現長生不老
1943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其《人類激勵理論》一文中提出了人類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的需求按層次從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如圖3-2所示。

圖3-2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看,人的呼吸、吃的食物、喝的水、機體平衡、排泄及睡覺等,構成了人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這些是人類能夠維持其生命體征的最基本的需求,缺乏其中之一,人類都將難以繼續繁衍生息。當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之后,人類的需求開始不斷地嘗試著向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等更高階的方向前進,最終邁向自我實現需求。
如果對人類需求進一步進行研究,我們不禁會問:當人們已經滿足自我實現需求時,還會有何期待?思考當今醫療中的過度治療,就會明白,其實,人類在自我實現需求之上,還有一個更為深遠的需求——長壽的需求。
長壽到多少歲這個具體數據沒有辦法準確給出,因為人們對長壽的定義都希望是“永生”!從圖3-3所示的更詳細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是不是會受到一點啟發?

圖3-3 更詳細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追溯到原始社會,住在山洞里、吃著生冷的食物、采摘野果、四處打獵、吃完上頓愁下頓的原始人類,由于惡劣的生存環境,其平均壽命只有25~40歲。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火的使用、技術的發明、醫療的進步,人類的平均壽命在不斷延長,以至于古書《內經》的作者認為,人的自然壽命應該在100歲左右,而在《老子》一書中則認為,人類的壽命為120歲。可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已經不乏長壽之人,這才讓人們推測理想中的人類壽命極限。
回到當代,當今也有不少醫學理論認為,理論上人的壽命為120歲。但遺憾的是,絕大多數的人總是在生命進行到大半時就已經戛然而止。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公布的人類平均壽命的數據顯示,中國人的平均壽命為76.1歲。
上述平均壽命推測,只是基于人類無法改變的客觀現實而推出的理想狀態,但這些數據遠不是人類的目標,人類的目標是希望長生不老。在中國古代,關于人類追求長生不老的故事很多。早在秦始皇時代,他命人尋找“長生不老藥”的故事就已流傳于世。據說在公元前219年,有一個住在山東半島的當地“方士”,人稱徐福,就是專門為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藥的人。類似故事在國內外比比皆是,孫悟空大鬧地府撕毀生命簿得以長生不老的故事更是婦孺皆知。總而言之,歷朝歷代歷經無數探索,從秦始皇尋藥開始,到煉丹爐的發明,再到宋朝的長生不老果的故事……無不體現人類在更深層次上的需求——長生不老。
時至今日,長生不老依然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目標。回到人工智能與醫療結合的現實上來,人工智能醫療可以說是對傳統醫療的革命性顛覆,人類是否可以在人工智能的高級階段實現長生不老呢?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見解。總的來說,分為兩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不可能;第二種觀點認為,人工智能可以實現這個目標。
人工智能的第三次崛起,為醫療領域的變革帶來了巨大機遇。人工智能的加入,使過往的排隊掛號、預約看病等所花費的時間,都可以全部被應用于其他方面,給醫療的變革帶來了新的活力源泉。據悉,早在2017年2月,微軟公司就與匹茲堡醫療服務中心合作啟動了Heath Care Next的醫療項目,深入研究如何運用人工智能系統幫助人類分擔醫療從業者的工作負擔。
進行更深入的探究,如果要將人工智能運用于幫助追求人類的長生不老的夢想,前文提到的觀點中,我們是支持第二種觀點的。但是,當人類真正實現這個目標后,所產生的一系列倫理危機和道德沖突,很可能將人類徹底毀滅,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大大阻礙人類實現長生不老的進程。
目前,在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約翰·克雷格·溫特創辦的人類長壽公司正在盡最大可能的努力,為制藥廠和基因技術有關的創新提供幫助。如果有一天,基因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真能在創新基因編輯技術的過程中,探索到導致人類衰老的基因,并能對其進行干預,以及促進長壽基因的不斷再生長,人類將可以實現長生不老的目標。2019年4月7日,由南京大學、廈門大學和南京工業大學組成的科研團隊在雜志《科學世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宣稱,他們已經開發出能夠對人類基因進行編輯的技術——“基因剪刀”。這個技術的功效在哪里?它能夠實現對人體的某些病毒基因進行編輯和更新,進而對其進行基因替換,能夠幫助人類實現長壽的目標。
2019年4月19日,耶魯大學突然宣布,他們已經成功讓死亡4小時的豬大腦復活。這個消息在《自然》雜志發布后,徹底顛覆了人類對死亡的認知。
據參與本次實驗的科學家介紹,他們借助一套名為Brain Ex的系統,向豬大腦的腦細胞輸送營養和氧氣來模擬血液流動,讓已經死亡4小時的豬大腦又復活了6小時。死而復生?這個新聞可謂對人類死亡觀念的顛覆。本次實驗雖然只是延長6小時的大腦生命,但這只是這項技術的開始,如果經過逐漸完善和改進,復活的時間將會無限期延長,100年后,也許死而復生已經成為常態。
2019年4月20日,以色列公布,從患者的人體組織和血管中取樣而研發出的人造心臟實驗宣告成功。這個人造心臟包括細胞、血管、心房和心室等,據以色列研究團隊介紹,該人造心臟的原材料是具體患者的組織,如果將該心臟用于患者,基本是不存在排異現象的。
自然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人類無法創造和改變客觀規律,但人類可以創造條件充分利用自然規律。美國人工智能專家雷·庫茨維爾認為,在2045年,人工智能的創造力將達到發展的頂峰,超過今天所有人類智能總和的10億倍。到那時,人類通過人工智能基因編輯技術,將徹底改造人類基因的序列,人類上千年不再使用的陳舊基因將被拋棄,我們的生命將升級為一個更高級的生命系統。同時,隨著人工智能與醫療領域的深化融合,如果人類能夠在醫療技術的創新進度上超過重大疾病病毒的進化速度,那么,人類最終將能夠實現長生不老。
此外,還存在另一種實現長生不老的可能。人工智能的深度發展是建立在人類神經科學基礎之上的,對神經科學的科學解釋程度,決定了人工智能發展的深度。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技術的發展,將會催生可以寄托和轉移人類意識的智能機器人。人類在“血肉之軀”終結時,可以選擇將自己的意識存儲于虛擬世界中。若是條件成熟,存于虛擬世界中的意識又能重返可以寄托的肉體。
大腦死亡就用大腦復活技術,心臟壞了就換用人工心臟,組織器官衰老就換新的器官,在生命衰老之前已經對衰老基因進行了人工篩選和編輯……技術的力量是無窮的,人造心臟、基因編輯、死亡大腦復活、意識轉移等,傳說只存在于科幻、神話中的夢想,如今開始進入大眾視野。若是各項生命技術能得以不斷發展,人類的“永生之夢”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