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動互聯網時代文化產業商業模式
- 陳少峰 黃向軍
- 1695字
- 2020-04-03 12:51:43
二、文化產業與文化
文化除了具有一致性(共性)、多樣性和積淀性(惰性)的特征,還可以被區分為傳統的文化和現代的文化。文化產業是國家軟實力的基礎。
1.文化創新
文化的不斷創新,就是所謂的文化建設。文化建設的創新,可以通過經濟因素推動,當經濟行為形成相應的行業時,就是所謂的文化產業。現代文化的建設,可以基于傳統文化進行創新,也可以革命性地天馬行空創新,創新是文化建設的本質。
與之相對應,現代文化特別是流行文化,一般都是變化多端的,因而大多數也都缺乏或者說不依賴于歷史積淀。不同于文化的常規情況,文化產業的本質是文化創新,以創新、創造為主,以傳承、積淀為輔。可以立足傳統文化發展文化產業,也可以完全白手起家發展文化產業。
2.文化結構的三個層次
很多人搞不清文化的積淀與創新的關系,比如,在一般大眾的觀念里,“文化藝術”往往被人們同時提起,人們往往感覺文化概念更偏重歷史積淀,而藝術更注重創新。事實上,文化的“積淀”情況比較復雜,文化大系統存在著結構性的層次分別。
不同種類的文化,積淀的特點不一樣。筆者把文化分為文化核心層、文化中間層和文化外圍層三個層次,如圖2-1所示。

圖2-1 文化的三個層次
首先,所謂的核心層是指在歷史上延續性最強的文化如語言、習俗、道德、宗教和部分思維方式及生活方式。
其次,所謂的中間層是指在歷史上總是延續一段時間才發生變化的文化,如法律、政治制度、部分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等。
最后,所謂外圍層的文化是指與人們的衣食住行相關的、經常變動不居的文化,如大眾藝術、故事、時尚、設計、娛樂等。
一個完整的文化系統是三大層次都具備的。比如,歐美文化意味著基督教精神、希臘羅馬哲學、法律制度、現代國家體制、機械電子化生活、摩天大樓、埃菲爾鐵塔、牛仔褲等,這些綜合起來才是歐美文化大系統。文化積淀最深的是核心層,最淺的是外圍層。應當說,積淀與創新是所有文化層同時需要保持的活力;只不過,核心層文化更側重積淀,外圍層的文化更側重創新。
就來源而言,核心層與中間層的文化積淀,往往來源于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的作用居于輔助地位,相對較少;外圍層文化主要依賴創新,即使繼承,也需要創新后再繼承。比如,西服源于燕尾服,但西服的定型僅僅是近一百多年的事,是不斷創新后再繼承的結果。
所謂藝術,是外圍層文化的活動之一,創新并不僅僅是藝術獨有的特征,文化的外圍層往往與現當代生活形式密切相關,需要不斷創新。
只有文化的外圍層,才可能與經濟機制結合,形成文化行業;只有文化的外圍層,才和文化產業有關聯。因此,文化的核心層和中間層主要是作為學術研究對象的文化,與此不同,文化產業中的文化,是變動中的時尚藝術、產品和娛樂。
3.文化產業立足于現代文化
現代文化不同于歷史文化,現代文化基于創新,歷史文化源于積淀。文化產業不是歷史文化,歷史文化主要是學術文化,而不是生活文化。
生活文化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土壤,在諸如娛樂、媒體、古玩藝術、主題公園、音樂、動漫等生活文化中才能形成文化產業。對于這些文化產業當中的各種文化,不能采取學術化的理解形式,而應當采取專業化的理解形式,由此才能深入理解具體文化領域的特點。例如古玩藝術不只是一類,而是存在種類繁多各不相同的古玩文化,比如,陶瓷和玉器完全不是一種類別,各自具有各自的專業性要求。
文化產業的核心是創新而不是積淀。產業化的文化是否能夠積淀下去,應當交給歷史去決定,而不是由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來選擇。文化三層次中,外圍層的生活文化推動著生活中變動不居的文化活動的舉辦,其中出類拔萃的精華,自然會被歷史沉淀下來,自然就構成藝術成就,比如,邁克爾·杰克遜的時尚流行音樂,已經被視作文化精品而留存積淀于歷史之中。藝術是文化活動的精華成果,是最外圍的文化活動,與其他文化形式相比,更突顯創新的特征。
需要補充的是,當文化的歷史積淀進一步升華,就將體系化、物質化,就構成人類文明。人類各種具體的文明也處于不斷演化之中,文明包含著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我們一般所談論的“文化”主要是非物質化的文化或者物質化中無形的東西。當然,當人們使用“提高文明水平”這樣的表達方式時,這里的“文明”是特指修養的素質和禮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