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招賢令
- 春秋戰國:一段你應了解的歷史(第四卷)
- 茅廬小生
- 4947字
- 2020-02-07 13:55:19
就在公叔痤去世的當年(公元前362年),嬴連也去世了。他年僅21歲的兒子嬴渠梁即位,史稱秦孝公。
西漢時期的賈誼在自己的代表作《過秦論》中,開篇就講到:“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意思就是說嬴渠梁是一個有鴻鵠之志的人,剛剛20歲出頭的他就已經有了一統天下的野心。
有遠大志向的人必然就會表現出不凡的氣魄和眼光,嬴渠梁注定是一位要創造歷史的年輕人。
當他還是太子的時候,嬴渠梁就深深感受到了秦國的貧弱。他也深刻地理解到,父親嬴連的改革還是太膚淺,貴族依舊那么愚昧,百姓也依舊那么貧困,秦國整個社會和百姓起到根本的變化。他覺得秦國一定要來一次深刻地變革,讓每一個秦國人都脫胎換骨,使秦國徹底擺脫落后的局面。
但是,要怎么改革呢?
嬴渠梁覺得自己沒有那個本領做改革的設計師,但可以領導別人來做設計師。秦國的大臣們個個老朽愚鈍,不是搞改革的料子,也沒有可以擔當的人。于是,嬴渠梁把目光投向了國外,打算引進人才為秦國所用。
即位的當年,嬴渠梁就頒布了一道招賢令,在秦國的大街小巷上張貼。全文說:
“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后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這道招賢令的前面部分是回顧了秦國過去的歷史,強調秦國在秦穆公時曾經輝煌過,但是現在沒落了。后面的部分先是贊揚了父親秦獻公的功績,然后話鋒一轉,說出了自己改革的決心,和招聘人才的條件和待遇。
嬴渠梁對人才的招聘要求是什么呢?
一是出身,“賓客群臣”都可以。“賓客”是對來秦外國人的尊稱;“群臣”指的是秦國的臣民。“賓客群臣”實際上就是說對人才沒有國籍限制,而且嬴渠梁特意把“賓客”放在“群臣”之前,暗指他更希望是外來人才。
二是能力,“能出奇計強秦”。這里實際上說的是兩個要求,“奇計”關鍵在于“奇”,意指這個人提出的改革方案能與眾不同,嬴渠梁可不聽沒新意的東西;“強秦”是效果,指改革方案能卓有成效,使秦國變強大,空談、不切實際的東西可不行。
那嬴渠梁開出的待遇是什么?
兩個,“尊官”和“分土”。“尊官”就是給予尊貴的官職,“分土”就是賜予封地,整合起來實際上就是提供卿大夫一般的待遇,僅次于國君。這樣的待遇,已經是一個諸侯國君能開出的最高價碼了,不可謂不豐厚。
嬴渠梁如此誠懇地招募人才,但在一開始卻遭到了不小的冷遇。中原的大部分人才都嫌棄秦國的貧窮和落后,對秦國的招賢令并不感冒,來的人很少。而在秦國的國內,大夫們早已有官有封地,根本沒那獻計獻策的積極性;至于普通民眾,文化程度不高,就算來應聘,也沒拿得出手的方案。嬴渠梁招賢令頒布了兩年,一個令他滿意的人才都沒有招到。這讓他漸漸有些灰心,但還是把這道招賢令堅持了下去。
有誠心,有堅持,終究會有回報的。
兩年后,王佐之才衛鞅來應聘了。
和嬴渠梁同樣懷有遠大抱負的衛鞅看出了秦國有用武之地,他不避世俗的眼光,不怕道路的艱難險阻,為了自己的夢想來到了秦國首都。
當時的秦國首都已經從雍城搬到了櫟陽(今陜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南),衛鞅初來乍到,身份只是一介平民,沒有人認識他,不可能一來應聘就得到一國之君的面試。和我們現在求職大公司一樣,衛鞅需要通過秦國官員的考察,才有可能見到嬴渠梁,時間可能需要一兩個月,弄不好遇到無能的官員,分分鐘就先被刷掉了。
高傲的衛鞅顯然沒有這種耐心,他想越過那些底層的秦國官員,走一條捷徑。
嬴渠梁的身邊有一個太監,名叫景監。因為辦事可靠,善于逢迎,得到了嬴渠梁的信任,成了國君的寵臣。衛鞅打聽到這一情況,便求見了景監,向他行賄,請景監幫忙走個后門,引薦他去拜見嬴渠梁。
景監雖然是個太監,手腳也不干凈,但他看人的眼光還是有的。他覺得這個衛鞅有點意思,腦子挺好使的,應該是人才,把他推薦給國君或許靠譜。于是,他答應了衛鞅的請求,說到時候會讓衛鞅以自己門客的身份引薦給國君。
回去之后,衛鞅就開始著手準備自己的方案了。但是,與我們的想法不一樣,衛鞅計劃先不把自己的構思說出來,而是緩一緩,給嬴渠梁講一講其他學派的治國思想。因為聰明的他估計出長期居住在邊遠地帶的秦國人不怎么了解諸子百家,直接去講自己的法家思想,嬴渠梁很難理解出法家的優點。衛鞅認為有必要將幾種學說的治國思想做一個闡述和對比,讓嬴渠梁明白其他學說的無用,好引導他去接受自己的法家思想,這樣才能提高成功率。
有好想法固然重要,但如何有效地把想法說服給別人也很重要。
衛鞅琢磨了一會兒,決定先給嬴渠梁講一講道家的治國思想,即“帝道”。何謂帝道呢?就是推崇三皇五帝的治國之術,三皇五帝是過去部落時期的聯盟首領,他們沒法直接管制各個部落的人民,只能端正自己的品行教化他們,然后放任他們各安其生,不去管束。就像《論語》中所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舜帝不是無為而治的嗎?他做了什么?只是端正己身而無為地治理天下而已)帝道說白了,就是“無為而治”,減弱治國的目的性。
衛鞅便用“帝道”的思想準備了一套方案。幾天之后,景監派人來通知衛鞅入宮。衛鞅就地拿著自己的方案去見了嬴渠梁。嬴渠梁從未聽說過衛鞅,但為了彰顯愛才的風范,他還是對衛鞅極盡禮數。他給衛鞅賜坐,并且自己坐到衛鞅的對面,像一個虛心求教的學生一樣聆聽衛鞅的講解。
安坐下來之后,衛鞅平復了一下緊張的心情,開始滔滔不絕地闡述“帝道”的治國理念。果不其然,嬴渠梁聽了“帝道”之說,覺得太理想化、太不切實際了,完全和自己富國強兵的目標背道而馳,沒聽多久他就覺得沒意思了。但是為了表示尊重,嬴渠梁沒有中途離席,而說假裝認真聽著,結果他聽得連連打哈欠,到最后實在堅持不住,直接垂下頭打起了瞌睡。
等衛鞅講完,嬴渠梁也差不多睡醒了。他什么也沒說,起身就離開了。而到達目的的衛鞅也起身給嬴渠梁行禮送別,然后暗自得意地離開了。很快,景監被嬴渠梁叫了過去。待景監出來之后,衛鞅被被景監劈頭蓋臉地一頓罵,景監說:
“君上罵你是一個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你這是怎么回事?”
衛鞅卻回答說:
“我用‘帝道’來游說君侯,是他沒法領悟而已。”
衛鞅請景監幫忙在嬴渠梁面前為他解釋一下,并說幾天之后他可以再準備一套方案給嬴渠梁。景監也是好說話的人,便同意轉述衛鞅的話。
回家之后的衛鞅再次拿出了儒家的理論,打算用“王道”為主題來給嬴渠梁做一次闡述。所謂“王道”,按照字面上的意思解釋起來,就是推崇周文王、周武王等人的治國之術。周王身為“天子”,其權力已經比三皇五帝高很多了,他們一方面以仁義來維護自己的權威,另一方面又用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來要求諸侯和臣民向自己效忠。這一點經過儒家學者的闡釋,就是“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簡單地說即是施仁政感化眾生,以仁義取天下。
衛鞅用王道理論重新制定了一套方案,五天之后再次通過景監拜見了嬴渠梁。雖然聽了上次的方案,嬴渠梁覺得衛鞅是個狂妄之徒,但是出于尊重人才的考慮,嬴渠梁還是給了衛鞅這次機會,再次端坐到他的面前聽講。當他聽到衛鞅要秦國以仁義取天下時,他再次不耐煩了。嬴渠梁覺得,這都什么年代了,還講用仁義感召,其他諸侯會信服嗎?就算最后能成功讓他們信服,也需要秦國人花費數百年的時間吧。
雖然嬴渠梁依舊耐著性子聽完了衛鞅的講述,但是他仍和上次一樣拂袖而去,然后通過景監再次批評衛鞅在那里妄言,不切實際。
但衛鞅回答還是自信滿滿,他說:
“我是用‘王道’來游說君侯,他不愿意采納啊。煩請您告知君侯,再給我一次見面的機會。”
景監被弄得無可奈何,只好答應再幫衛鞅一次忙。幾天之后,衛鞅終于拿出了自己學派的看家理論——“霸道”來講給嬴渠梁聽了。“霸道”按照字面的解釋,是效法春秋霸主們的做法,富國強兵,與諸侯爭雄。荀子將其闡釋為“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敵之道”,意思是說對內要讓臣民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對外要知曉如何對付朋友和敵人。直白地說,霸道就是帝國主義、強權政治,用武力奪取天下。
這一次,嬴渠梁沒有聽得打瞌睡了,反而連連點頭,贊同衛鞅的說法。他覺得衛鞅這次給的方案還是比較實際的,能符合自己短期內一統天下的目標。但是讓衛鞅沒有料到的是,嬴渠梁到最后并沒有采納他的方案,而是說自己還要再看看,再考慮一下。
散場之后,嬴渠梁又把景監叫來,對他說:
“你這個門客還是不錯的,可以再聊聊。”
景監把這話轉述給了衛鞅,衛鞅心里的石頭總算是落下了。衛鞅知道,自己的計劃差不多成功了,嬴渠梁接受了法家的理論,以后再有道家或儒家的學者來游說,他都不會再相信了。而他之所以現在還不采納,只是覺得衛鞅的方案還不夠完善,缺少更加具體和實際的內容。
于是衛鞅答復景監說:
“君侯打算再次召見我,我知道他想要什么了。”
衛鞅回去之后,對原先的方案做了修改,增加了關于如何富國強兵的具體論述,并且提出了一些可操作的措施,幾天之后再次面見了嬴渠梁。
這一回,嬴渠梁聽得完全可以用“入迷”來形容。聽著聽著,嬴渠梁嫌離得太遠,不自覺地就把身子挪到了衛鞅的身邊。等衛鞅講完了,嬴渠梁還覺得不過癮,又繼續向衛鞅請教問題,并和他展開討論。談著談著,吃飯的時間到了,嬴渠梁就讓人把飯菜端來,和衛鞅邊吃邊聊。等到了天黑,嬴渠梁又命人點上火炬繼續探討,直到困倦了才放衛鞅回去休息,但要他明天接著來。就這樣,衛鞅接連陪嬴渠梁聊了好幾天,直到自己實在說不出東西來,身體都累虛脫了,才最終結束了這場研討會。
而嬴渠梁這一邊,他是相當的高興,認定自己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人才,決心起用衛鞅在秦國實行大改革。但是要做一場前無古人的變革,年輕的嬴渠梁還有些信心不足,生怕自己選錯了人,用錯了方針政策,把秦國搞得一團糟。所以,他給衛鞅任命官職后,卻遲遲沒有批準衛鞅變法的政策。
有一天,嬴渠梁把所有的大臣都召集起來,開了一場討論會,想聽聽大臣們對變法是什么意見。
衛鞅見嬴渠梁如此猶豫不決,有些心急,便搶先發言說:
“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搞出名堂,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況且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會被世俗非議;有獨道見解的人,一定會被一般人嘲笑。探討最高道德的人不與世俗合流,成就大業的人不與一般人共謀。因此,圣人只要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必沿用舊的成法;只要能夠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舊的禮制。對于變法,君侯您還有什么好顧慮的呢?”
歷史有一個規律,就是無論在何時、何地推行改革,都會受到守舊者和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和阻擾。
有一位秦國大夫就在此時站出來反對衛鞅說:
“改變原有的制度一定會使百姓不安,社會動蕩。過去我們順應民風民俗教育民眾,不費力就保持社會的穩定。秦國一定沿襲舊有制度來治理國家,這樣官吏才會習慣,百姓才能安定。變法只會擾亂社會,不能實行!”
聽到有人反對,衛鞅很冷靜,他清楚地知道,如果他今天不能在討論會上駁倒那些反對的大臣,就不能為變法的推行掃清思想障礙,嬴渠梁也就不會一心一意地支持變法。這場政治改革就有夭折的危險。
于是,衛鞅卯足了勁,與那些反對者們展開了辯論。他駁斥那位大夫說:
“你說的是世俗的說法。一般人安于舊有的習俗,而讀書人拘泥于書本上的見聞。這兩種人奉公守法還可以,但不能和他們談論成法以外的改革。夏商周三朝禮制不同卻能統一天下,春秋五霸法制不一卻能各自稱霸一方。他們的制度也變了,社會卻亂了嗎?不實行改革,就不能實現秦國的強大!”
另外一個秦國大夫反對說:
“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變法;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換舊制。仿效過去的法度總不會有過失,遵循已有的禮儀總不會出現偏差。你若變法,就肯定會失去一些原有的好處。”
衛鞅回答說:
“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有利于國家發展就能不仿效過去的法度。商湯、周武王不沿襲過去的法度能夠得天下,夏朝、商朝因遵循舊制而滅亡。你不能非議反對舊法的人,像你這樣沿襲舊禮的人才是不值得贊揚的!”
衛鞅畢竟是學法律出身的,一場辯論下來,在場反對變法的秦國大夫都成了衛鞅的嘴下敗將。嬴渠梁最終肯定,任用衛鞅變法絕對是個正確的決定,他正式拍板在秦國推行新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