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讀過大學的人都是怎么評價自己的大學生涯的,代注恒是個對生活很敏感的人,是個可以躺在溪邊河邊湖邊海邊望著天空思考一整天的人。他喜歡總結,喜歡總結帶來的經驗和教訓。
有人說大學生活就是脫離了父母和老師的嚴管之后的放縱。
有人說大學生活就是為了今后獲得好的工作和生活做最后準備的那段黎明前的黑暗。
有人說大學生活就是承上啟下,將小學中學基礎教育與研究生精英教育串聯起來。
有人說大學生活就是比中學更艱苦的沖刺,為了GRE、雅思、托福,為了碩士和博士而沖刺。
有人說大學生活是邊學習邊實踐,積累更多的社會經驗,以便進入社會之后能夠更快的適應。
有人說大學是無數場麻將,有人說大學是無數個女朋友男朋友,有人說大學是應付父母和親屬的面子,有人說大學是無數場的籃球足球,有人說大學是什么都不怕什么都敢試的特殊日子,有人說大學是游學,有人說……
代注恒覺得,大一是摸索和過渡,一定程度上可以算高四或者高五,什么都不熟悉,也都還帶著中學生般的稚嫩青澀。大二是起點,真正的大學生活和大學思維就開始于這個年級,自己終于能夠從心理排除中學生思維,排除對父母嚴管密控的恐懼和抗爭之后徹底放飛自己心靈的起點。大三是重點,大學生活習慣了,相對穩定的朋友圈形成了,生活節奏也穩定了,是厚積的重要時段。大四是哀愁,誰也不能預料今后的發展局面,誰都有可能再也不會進入大學,誰都有可能從此永不相見。
代注恒總結過自己的大學生活,那就是“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都比不上自由自主自覺自知。
預判今后,一旦人進入真正的社會,那么就必須擔起自己所擁有的身份背后的責任。當父親,當然要對自己的孩子負責;當孩子,當然要對自己年邁的父母負責;當老公,當然要對老婆負責;當親人,當然要對自己的親屬負責;當領導,當然要對自己的屬下負責;當下屬,當然要對自己的領導負責;當醫生要對病人負責;當商人要對客戶負責;當司機要對乘客負責;當軍人要對國家民族負責;當教師要對學生負責……
唉,只有做大學生,似乎沒有那么多必須,不必那么多擔當那么多職責。
正是這種心態,他做教師做的非常痛苦。
他把大學當成人生中最重要最需要的東西,把大學生活當成最幸福最無憂的生活,因此對那些壓根兒對大學沒有任何興趣和信念的學生感到無法理解。
當大學成為代注恒的一種信仰,自然無法和沒有這種信仰的學生產生共鳴和交集。
做學生做的對大學一丁點兒興趣一丁點兒追求都沒有,代注恒老師還能怎么做?
如果一個好廚師必須從養豬種菜開始,又怎能提高效率,怎能有足夠時間去研究菜品探索味覺世界?
如果一個好的賽車手必須從汽車部件組裝和修路開始,必須具備修理師、裝配師甚至水泥師傅的手藝,他到底是不是個賽車的?
如果一個好的裁縫不是研究著如何裁減布料如何調整結構讓人們穿著更漂亮更舒服,而是需要從提煉化纖、種植棉花、紡織棉布著手,他還算裁縫嗎?就是算,能算好裁縫嗎?
如果一個好運動員不是整日訓練調整身體機能調節狀態,而是研究著怎么制造運動器械,怎么建造運動場所,怎么運動服飾,那這算是運動員嗎?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也是人類社會的勞動分工歷史。
所謂術業有專攻,隔行如更山。一個好的運動員不需要去做一個好的運動器械廠家的工人,一個好的裁縫不需要去做一個好的棉農,一個好的賽車手不需要是個好的跑道建筑師,一個好的廚師不需要是個養豬的專業戶。
代注恒認為,一個好的教師并不一定要成為好的心理學家、好的保姆、好的管教、好的保安。
可是現實卻是,代注恒的理念與現實太對立。一輛法拉利跑車在土路上還跑不過一輛三輪車!一個短跑世界冠軍未必能跑完一個馬拉松!一個數學家未必能比一個中專生更能講清楚初中數學中考的習題!
大學到底給大學生提供了什么?大學生到底從大學得到了什么?
大四開學不久,賈宜漢開始實習,擺在面前的選擇很多,但他選擇了盡可能離家遠點,或者交通不方便的實習基地,以免父母隨時能夠干預他的生活。
ABCDE五個選項又組成了一個人生的選擇題。
這五個選項是代注恒和父母博弈后,綜合選擇出來的答案。也就是說,父母基本同意不反對,代注恒自己基本同意不反對。
代注恒最初的選擇是父母最反對的,父母最初的安排是代注恒最反對的,于是只能雙方都退步,尋求一個大家都基本接受的方案。
A是距離家鄉400公里的城市的高中,有直達的火車班次,7個多小時就能夠到達。沒有客運直達班車。
B是距離家鄉200公里的城市的專科大學,沒有火車直達,沒有高速公路直達,但每天右三次長途客運班車。4個多小時車程。
C是距離家鄉500公里的城市的中學,火車可以直達,汽車也有班車。
D是距離家鄉270公里的城市的重點中學,火車可以轉車,汽車是高速公路轉車。
E是距離家鄉300多公里的城市的重點中學,火車能夠走三分之二的地方轉高速公路的汽車。
最后的答案是D。
這個答案受到了《日出東方》這本書的影響。
影響代注恒的決定的是書中的這樣一個內容,青年時期的XXX,曾經有過彷徨和困惑,一度找不到人生的目標,看不清前方的道路,于是他專門去了一次山東孔府拜祭我們那位偉大的先賢孔圣人。這次拜祭一定程度上堅定了他為人民的革命事業堅持到底的信念,使他和他的同志們一道開創了偉大的中國無產階級解放事業。
受這本書的這個內容的影響,代注恒曾經給自己計劃了三個實習的地方,一邊實習一邊可以像XXX一樣去拜祭先賢,獲得靈魂的力量。
三個地方分別就是山東、湖南和四川。前兩個地方實在有點遠,就算學校的實習基地有那么遠的,父母也絕對不會答應。于是代注恒希望自己能夠在實習的時候專門去四川XXX故居參觀拜祭。
距離故居附近方圓30公里范圍內有三個實習基地,兩個在城市,一個在縣城。這個縣城的XX中學就成為答案D。
實際上,大學的實習基地一百多個,最遠的超過了2000公里,最近的就在大學旁邊的附屬中學和附屬小學。從性質上說,因為是師范類大學,實習基地92%都是學校,只有8%的工廠企業公司或者機關事業單位。從地位來看,因為是相對不算頂級的大學,所以實習基地的城市以縣城居多,就算有低級市,也主要是中小城市或者省內的城市。省會就只有兩個實習基地,因為省會也有兩所師范類大學。
同學們的選擇是從這幾個方面來考慮的。
首先考慮城市,越好的城市去實習越有機會接觸當地的各種人脈各種信息,如果能夠在實習時得到機會簽約,那就很不錯,再不濟的話因為待在這樣的城市,實習時也可以去關注這個城市的其他單位和其他就業機會。因此省會那兩個實習基地的報名簡直是500+比1的比例。另外省內三個經濟發達的城市的實習基地一般也有100+比1的競爭。
其次是考慮單位,這個要考慮專業,學校也不會同意非師范專業報到師范類單位去實習,同理,師范類專業想去非師范類單位實習難度也挺大,學校不會特別支持。
再次,考慮單位在這個城市或者這個縣城的地位。如果同一個縣城有一個國家級示范學校的實習基地和一個普通學校的實習基地,大家肯定優先選擇國家級示范學校去實習。
最后,大多數同學都會考慮自己家鄉與實習城市的交通,越方便的越容易報名。這個時候也可以看出省內很多城市自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差別。
從報名來看,省內有的城市不但能夠吸引其他很多城市的學生選擇報名去實習,還能夠留住本地學籍的學生愿意回家鄉實習。有的城市不但沒有多少外地學生報名實習,而且本地學生也基本不回去實習。
據代注恒統計,某個中等城市吸引力僅次于省會,大量的外地學生都愿意去實習。而且還是省內凝聚力最高的城市,本地學生高達90%報名回家鄉的實習基地去實習。這方面,代注恒的家鄉是最差的,不到20%的學生選擇回代注恒的家鄉實習。
代注恒自己不選擇回家鄉和其他同學不同,他是因為父母,別人是因為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