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學寫詩的步驟
- 西來通掃
- 田間小東
- 3322字
- 2021-09-13 16:19:52
先學拼音,然后對仗,壓韻,平仄,最后格式,和文音文體
由于我的文字太松散,會讓人看不懂,而我又寫了很多的詩。不如跟你們談談怎么看我的詩吧。
從事實用處上來說,賞析比理解和知道過去的一些詩具體格式更重要。也就是理解美的能力大于你創造美的能力,并且你能理解,你才能夠創造出更美的。
語文課經常會有賞析的題。看小說的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正在讀書的同學,作為一個已經度過了初中和高中的學生。我也希望他們能夠少走一點彎路。
然而感覺這些知識都是一點點鋪起來的,沒有人做一個系統的概括,說那些知識的歸屬,老師也不會說會教。
大概原因是有初中老師以為小學老師教過了。小學老師以為初中老師會教的。
等你到了高中高中老師又覺得你太差了。這群大人搞的是什么事?真的是。
所以我給他們做一個總結吧。
技巧題,高考除了有兩年沒有考,以前基本年年考。詩詞賞析很少說會問情感。
具體的內容你自己應該也知道,不知道自己去查,我這里就是把簡單的他們幾種表達技巧的分類告訴你。
表達技巧是詩詞賞析題里面最主要考察的地方。如果考你表達技巧,那么你需要認真的分析那一句話里面的各種表達技巧,非常的難。經常會答錯方向,牛頭不對馬嘴。
就像有的作者他自己寫出來的書,如果別人用他寫出來的書出題,他自己都不一定答得好。但是鑒賞水平是一個人文學水平的基礎。所以呢,學語文嗎加油。你可以列一個大綱樹圖,也就是大家通常說的括號圖。
表達技巧,分成三個部分。
修辭手法,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不過表現手法和表達方式,表達手法,描寫技巧經常混淆,相互通用,所以并不過分區分。
1.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分為排比,對偶,比喻,比擬,對比,夸張,借代,雙關,頂真,設問,反問,互文,反復等。
其中比擬包括擬人和擬物。
借代有兩種,一種是部分代替整體,一種是特征代替整體。
2.表達方式。
表達方式分作抒情方式,描寫技巧。,記敘,議論,說明等。
其中抒情方式分為兩種。
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間接抒情又分為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觸景結情,寓情于景,借古諷今。
表達方式的描寫技巧。
又分作虛實相生,正側結合,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動靜結合,細節描寫,白描,點面結合,視角變化,繪聲,繪色,繪形等。
3.表現手法。
分作先抑后揚,襯托。對比,象征,比興,渲染,烘托,用典,聯想,想象,以小見大等。
其中的襯托。分成正襯和反襯。
其中的對比。又分為古今,正反,前后。
4.小說現代文的閱讀。
分成三個方面,并不是時間地點人物。
看標題,看每段的首尾句議論,還有就是看對象對象的特點。這些東西就可以看出一部作品的大概。
4.結構。
結構非常的多,結構也包括了一些描寫技巧。
開門見山,卒章顯志,畫龍點睛,以景結情,承上啟下,照應,鋪墊,伏筆,倒裝等等。
其中照應分為,首尾和題文。
5.論述類文章閱讀。
論述類的文章不同于小說,大多用隨筆和一些散文。
出題的人經常會在里面設陷阱。
這個時候就需要聯系前文。
整體和部分做對比,一般是以偏概全。已然和未然做對比,一般是混淆條件。前期和后期做對比,一般是混淆時間。主要和次要做對比,一般是主次顛倒。選擇和兼備做對比,一般是找不出來。原因和結果作對比,一般是因果混亂。言此以言彼作對比,一般是張冠李戴。否定和肯定作對比,一般是觀念絕對。客觀和夸大做對比,一般是歪曲事實。有據和憑空做對比,一般是無中生有。相似和相關做對比,一般是偷換概念。
6.然后認識一些通假字,記一些,古今異義詞,了解一些成語,知道一些語文常識,歷史常識。了解一些詩詞里的典故。再看一看詩的平仄,押韻。
平仄和押韻是學拼音的時候,就應該有人教你的。
也就是拼音的4聲和拼音的韻部。
在了解那些常識的時候,你會經常發現一些矛盾的地方。這個時候,以大家的習慣為準,以歷史為準。
這樣,對于詩詞的賞析,你差不多也就入門了,也就能夠做題了。
即便你并沒有打算那樣去做,我想看到這里,對于詩詞你也不會覺得無聊了。
不管是哪一個地方的方言,用的語式句調都是和普通話沒區別的,所以只要普通話能夠壓韻,方言也有他自己的韻味,不能強于區分。客家話,藏語,回語,土耳其語,這些,也適用中國的詩詞的音律和格調。
音律,中國古代的音律,除非宋詞需要唱,否則一般用不到。他們三個沒關系,押韻在唱的時候有作用,不過那是轉調的時候。
平仄也就是拼音的4聲。就比如。
濤,逃,討,套。
由于長時間的發展,為了寫詩的方便,一些詞句里面會有固定的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用這樣類似的方法,相互對應,詩句朗讀起來更具節奏感。
押韻便是在一句詩句里的字。他的拼音韻母,需要與別的詞句相對應。一般來說在對聯里面,每一句的句尾需要押韻。
首先我們需要分清楚絕句和律詩。
律詩屬于近體,壓韻已經非常自由了。
如果用新韻個來押韻的話,押韻方式都是一樣的,平尾用韻。也就是說詩詞的最后一個字,當是平仄為平的時候,需要聯系前后的詩詞,確定它的韻母,然后來選字。
如果用古韻的話,要么不聯系平仄,不用律句,以情感和停頓來,要么就有非常嚴格的平仄來壓。
是否以平仄入韻,也就是說是否要把平仄和韻腳強行聯系在一起。也是一直以來比較嚴格的問題。
在絕句里面,由于其對仗工整。所以一般一個詩句有幾個字,都有其相對應的幾種已經確定好的平仄和韻腳的方式。所以通過絕句每一句的字數,分別稱為幾言絕句。
絕句是文人們互相對句玩搞出來的,律詩是,達官貴人們,從歌頌功德開始搞出來的。兩者的區別較大。
漢朝魏朝唐朝,都寫絕句,從唐朝起有了律詩
一個工于情韻,一個格律嚴格。一個從漢魏起,一個唐朝才出現。
在這里寫一首詩提醒自己不要狂傲,要保持謙虛。保持自我。要認真的聽取他人的意見,不隨便看不起別人。最關鍵是不斷學習充實自己。
詠籠鶯
清脆嘰叮語,不定躍然尋。
金絲鉤架底,鏤刻尾弦輕。
玲瓏玉扳指,難鎖欲飛心。
惜久籠中佑,離后也難聽。
這里的古韻新韻還有一些說法,這里的韻字并不是說它是一種韻腳。而是說某一種韻腳所代表的方言。用這樣的名稱來命名。
比如說平水韻,就是唐朝時出現的一種方言,官方方言。那個時候都一樣的韻腳。和過去的方言,還有一些詩詞的格式產生了沖突。所以就專門編了一些記載當時方言發音的書。為以后的詩詞押運時能夠找到對應的韻腳,能夠看得懂,提供一些方便。
類似的古韻(過去的官方普通話)還有一些,很多人為了考究過去很久遠以前的方言。也能夠解釋很多詩詞的押韻,用現在的新韻很難感受的原因。
于是學詩從唐朝起也就出現了一點點爭議。
到了后來的明清,小說盛行,人們也就不怎么管,詩詞似乎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像戲劇和一些唱本,也只是偶爾提及,即便是后來新出現的新體詩,對古詩幾乎是針鋒相對,漸漸亂了一些。
再后來便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當時在軍隊里興起了七律等等一些較為新鮮的,自由的,不受拘束的格式。
詩詞也就有了再興的機會。再加上紅樓夢等小說的解析,從此便加上了一句情到深處一概不管的說法。
但是國學大改的時候,人們總想分個所以然。硬想用一些現代文學框架來認真的分析清楚中國的古詩,幸好,改革很成功。一群文人志士很有效而準確的分析了中國文學的發展歷程。
自從王國維寫出了人間此話一本書,便出現了意境這一個詞,可以說是非常準確的描述了中國古詩所要表達的那種朦朧,抽象的狀態。非常受文人們的推崇,雖然他的這本書打破了過去的很多東西,卻很成功的對古詩詞進行了總結,也可以說成是近代的詩詞賞析開山之作。
從那之后,這本書就成為了詩詞入門必讀書目之一。
所以當你看完這些,知道了基礎以后,當自己想要創作的時候,只要不是太俗,游戲也好,有無目的性也罷,放手去寫吧,其中學問較大,如果你是真的喜歡,會自己去查,自己去學,也不要因為學到了什么就看不起別人,好詩詞往往勝在一句兩句感人至真。
所以不用太認真的。
況且關于這些,本來就是人定出來的規矩,盡量少爭論。基礎打牢也就可以自己創作了,畢竟人們都討厭先入為主。如果有興趣,一定要自己去研究。
不管是什么藝術,通俗性和專業性永遠是統一的。這兩者并不矛盾,并不是一個蹺蹺板的兩端,通俗性強,專業性就要對他進行讓步,或者說專業的東西就不能通俗。事實上來講,人民群眾喜歡樂見的,恰好就是這樣兩個東西并行,通俗性和專業性都具備的條件下,就是人們最喜歡的。
最后希望,陌生的你。一切都好,認真幸福。